邢英丹
關鍵詞五四新文化運動 政治思潮 馬克思主義 傳播 啟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義指出:“以五四愛國政治示威運動為高潮的新文化運動,是盤古開天辟地以后的一次新的文化上的開天辟地,是啟動思想文化現代性的一次文化復興。”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作用可見一斑。
十月革命的影響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把目光轉向社會主義。這一時期各種各樣的思潮不斷出現,泥沙俱下,既有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也有被稱為“社會主義”思潮的資本主義和小資本主義思想,如無政府主義、互助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在與各種錯誤政治思潮的較量中,馬克思主義脫穎而出。
(一)“互助主義”在實踐中的失敗
五四運動后曾興起工讀互助等形式的實踐,但最終都沒有成功。“工讀互助和‘新村實驗的失敗,對熱衷于空想社會主義和改良主義的人們,是一次非常實際的教育”。。它為中國青年正確認識空想社會主義和改良主義提供了經驗教訓。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許多中國先進分子認可這種工讀互助形式,李大釗曾經說過:“使工不誤讀,讀不誤共,工讀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惲代英等許多黨內人士早先也參與過關于互助主義的討論與實踐。由于一系列政治改革甚至革命的失敗,中國先進分子開始思考原因,他們認為根源在于進行文化教育而非政治革命,于是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先進分子認為工讀互助主義可以實現社會主義,即邊勞動邊讀書,勞心與勞力相結合,實現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但由于資金不足等現實問題最終瓦解。“互助”主義逃避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幻想用一個組織、一個團體去改造社會,這種空想社會主義與馬克思通過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爭取勝利的科學社會主義有著本質區別,在中國也只是曇花一現,是中國先進分子救國拯民的一種嘗試。
(二)無政府主義思潮泛濫
在轉化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前,許多青年在尋找救國的道路上都曾信奉無政府主義。無政府主義最早產生于歐洲,它是當時社會小資產階級思想在現實中的反映。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狀導致中國社會工業發展緩慢甚至停滯,社會以小資產階級為主體,這為無政府主義在中國傳播提供了階級基礎。
社會各種政治思潮的出現是對社會存在的一種反映。由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者及西方列強對人民的壓迫,北洋軍閥的壓迫,使無政府主義在五四運動各種思潮中顯現出來,“無政府主義,作為一種主張反對一切強權、廢除所有國家機器、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思潮,對于任何一個飽受壓迫和欺凌的民族來說,都是極具誘惑力的。”。在當時的土壤下,無政府主義對在迷茫中尋找出路的中國先進分子帶來了希望,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無政府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思潮對資產階級的批判,使其客觀上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發展進行了鋪墊。從根本上說,無政府主義代表小資產階級的利益,一旦大資產階級被推翻,小資產階級會發展為大資產階級,因此,無政府主義即是中國先進分子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啟蒙,同時隨著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的接觸及學習,無政府主義的反馬克思主義性質最終被揭示出來,先進的知識分子從無政府主義轉向馬克思主義。
(三)基爾特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分歧
五四新文化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和改良思想、無政府主義思潮之間進行論戰,其中基爾特社會主義即是一種資產階級的改良思想。基爾特社會主義是羅素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訪華做演講時傳入中國,當時負責接待羅素做演講的張東蓀贊同了羅素的觀點,認為貧窮是中國的主要弊病,必須發展教育、開展實業讓更多中國人過上“人的生活”是社會主義的基礎。他認為中國現在還不具備走上社會主義的條件。由此,引起了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的不滿,兩者之間展開了論戰:“問題集中在當時的中國是否具備立即實行社會主義的條件;開發實業、增加富力的途徑與辦法;中國是否可以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這三個方面。”論戰不僅使尋找救國道路的中國先進分子更加清晰兩者的理論觀點,也有效的辨別出黨內非馬克思主義者的存在,使中國有識之士認識到在世界大環境下中國可以越過資本主義階段實行社會主義,發展實業是正確的但應該以社會主義的方式使之發展,以致其不受國際大資本家的壓迫而破產。
基爾特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存在許多分歧,但也有相同之處。“雖然基爾特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主流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它的代表性主張即廢除工資制度的要求,是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為理論基礎的”。基爾特社會主義客觀上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總之,對各種政治思潮的嘗試都是中國先進分子救國于危難之中的一種表現,對中國先進分子轉向馬克思主義者以及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起到了客觀推動作用,對待這些錯誤思潮要正確看待其客觀影響和消極影響,避免陷入資本主義的泥沼,要分析現象看清本質。
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僅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更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其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揮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巴黎和會以后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帝國主義的本質,開始對社會主義進行研究、學習。首先,中國先進分子通過翻譯馬克思主義的著作、成立各種團體、辦報發表文章等形式向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其次,五四時期與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相互碰撞、相互斗爭更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如無政府主義以及歷史上著名的“問題與主義之爭”的論戰,不僅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而且使許多中國先進分子投身其中并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二)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五四新文化運動后各種政治思潮的相互碰撞,到20世紀20年代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思想條件。
列寧指出:“沒有革命理論就不會有堅強的社會主義政黨,因為革命理論能夠使一切社會主義者團結起來,他們從革命理論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們能運用革命理論來確定斗爭方法和活動方式。”。馬克思主義理論即是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是與各種錯誤思潮相互論戰與斗爭,經過反復推敲能為無產階級提供方向的思想。一個階級必須要有指導思想才能把他們團結起來,向著既定的目標努力。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本觀點決定了其在工人中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產生了無產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
五四新文化運動既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運動,也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文化運動,為迷茫的中國人解開束縛,找到方向。當前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于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及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啟迪。
(一)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增強了人民對于民主性的了解以及對先進文化的學習。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丟掉它會使我們陷入歷史虛無主義。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自信,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要重視文化,重視其對人民的思想解放作用,增強文化自信,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通過五四新文化運動,國民覺醒,開始了解民主性的意義,擺脫封建文化的束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在二十一世紀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式,我們要學習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重視文化的作用。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優秀外來文化,在文化的碰撞中實現文化創新,同時重視教育的作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還要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加客觀、公正地認識和了解中國,進一步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思想。
(二)注重解放思想,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先進分子在積極尋找救國道路的過程中經過與各種錯誤思潮的斗爭認識的正確政治理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解放思想的作用極其重要。“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思想解放經歷了五次大高潮:一是五四運動;二是延安整風運動;三是真理標準大討論;四是鄧小平‘南方談話;五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膽反腐倡廉。這五次思想解放高潮的輝煌成就告訴我們,思想解放必須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啟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歷史,在思想解放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不但得到了運用而且得到創造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仍要繼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增添新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甚大,它不僅是愛國運動,也是一場文化革命,為各種政治思潮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各種思潮在中國的傳播也使中國知識分子展開各種論戰,通過論戰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