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杰
摘 要:新課改下小學數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還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應用探究能力,因此開展生活化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一、重視生活化教學,更新教學理念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與主導者,知識通過教師單向教授給學生,忽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在小學數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教師首先要轉變自身教學觀念,摒棄傳統應試教學模式,將小學數學教學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1]同時,教師還需要認識到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結合課堂內容創設教學情境,使知識更具應用性與實踐性,使學生對各種數學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踐行生活化教育理念,注重學生分析能力、學習能力與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傊皶r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師思想觀念是創設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課堂的前提與重中之重。
二、在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內容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同時也是課堂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教材中已經編入了大量的生活化內容,但教材的普適性使得其部分內容與實際執教地區學生的生活實際并不符合,因此僅依靠教材內容并不能滿足生活化教學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材基礎上做出改變,引入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創設出學生更有體驗感的生活情境,實現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的有機結合,借助生活化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改善總體教學效果。以北師大版小數乘法教材內容為例,在課后習題中教材引入了出租車計價這一生活內容。但題中提及的計價標準不一定與授課地區相符,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產生課堂內容與生活體驗不相符的疑問。對此,教師可以在教學時以本地區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更改,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聯想到生活實際,并運用自身體驗解決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越緊密,就能夠達到越好的教學效果,生活化的關鍵在于將數學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2]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化實例外,還需要額外引入更多與學生生活接軌的內容。例如,在折線統計圖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數學成績入手,讓學生對自己的成績進行統計,引入折線統計圖,引導學生總結自己各個階段的學習心得與反思。如此一來,就可以讓學生對折線統計圖的意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注意到自己這一階段的學習狀況,在自我反思中更主動地參與到接下來的學習中。
三、創設生活化實踐情境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授課主要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夠理想。數學是一門具有較高邏輯性和抽象性的學科,而小學階段的學生邏輯能力較差,而認知則以具象為主,為了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就需要將復雜的抽象化數學內容轉變為簡單的具體形象呈現給學生,而情境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情境教學指的就是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具體情境將知識以更加生動具體的方式給學生呈現出來,同時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情境中,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生活化教學中,情境教學是一種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創設生活情境也是生活化教學的基礎之一。[3]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與具體應用場景構建出生活情境,借助模擬實踐活動或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開展生活化教學。
例如,在“長方形與正方形”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出不同的生活場景,可以是校園、教室或臥室,引導學生對場景進行觀察,發現其中隱藏的不同幾何圖形。然后再由教師引入課程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對場景進行分析,如計算課桌的面積、估算操場的周長等。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基于數學知識與生活內容的思考和探究,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所學知識,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
為了更好地貫徹生活化教學理念,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促使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以“時、分、秒”一課為例,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后,可以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日常活動進行記錄。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一舉兩得。
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家庭作業上入手,將傳統的書面作業轉變為生活化的實踐作業。如完成“測量”一課的教學后,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相應的實踐作業,可以讓學生測量家庭中常見物品的尺度,并要求學生用不同的單位進行記錄。測量實踐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不同的測量方法、訓練度量單位轉化,還可以讓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尺度有更清晰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楊開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淺探[J].學周刊,2018(14):103-104.
[2]周永梅.在生活中尋找數學: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探析[J].華夏教師,2018(14):77-78.
[3]高愛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應用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8(24):41.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