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文蘋
摘 要:在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主宰課堂,一般采取語言、動作等形式將音樂知識展現給學生,而學生在機械的模仿過程中,難以建立對所學的深刻認知,也無法產生音樂學習興趣,甚至無法在傾聽、感受音樂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的發展。面對此情況,嘗試將律動教學法應用其中,以此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的限制,使學生在自主性的發揮下,有效感知、體會,獲得音樂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律動教學法;應用對策
律動教學法是一種集交流、互動等于一體的教學模式,其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給予學生發揮自主性的機會,還可以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音樂課堂中,學習音樂、傾聽音樂、感受音樂,實現音樂能力的發展。
一、利用律動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音樂要素
音樂要素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礎。縱觀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盡管教師會對音樂要素給予重視,但是其在以知識為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往往采取語言講述的方式,將什么是音高、什么是音速等講解給學生。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剛剛系統地接觸音樂,其音樂知識儲備是有限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抽象的音樂知識是難以建立深刻的理解的。而且,在教師的大量知識講述過程中,學生會慢慢地失去音樂學習興趣,造成音樂教學質量低下。面對此問題,我對小學生進行觀察,嘗試立足其活潑好動的特點,將律動教學法應用到音樂要素教學之中,使學生在活動身體的過程中,自主地感知音樂要素,加深理解。以《小青蛙找家》為例,本節課的知識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精心地為學生設計了“水中游戲”活動。首先,我在課堂教學之初,為學生呈現了一則謎語:黑黑的身子,大大的腦袋,細細的尾巴,在水里游來游去,青蛙把它叫做小弟弟。在說謎語的過程中,我會利用多媒體播放第一部分的音樂,并模仿小蝌蚪在水中游泳的動作。在這樣的律動教學中,學生會高度地集中注意力,且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探究興趣。接下來,我鼓勵學生說出答案。根據小蝌蚪這個答案,我要求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將自己的胳膊當做小蝌蚪的尾巴。繼續播放第二部分的音樂,使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模仿小蝌蚪游泳的畫面。在學生模仿的過程中,我會指著空中說道:看你們的左邊,有好多的小泡泡,上邊有,下邊也有。我們剛才游泳是伴隨著音樂的節奏進行的,現在有兩條節奏,你們覺得小蝌蚪選擇哪一條呢?在此問題的引導下,我帶領學生一起體驗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節奏,從而使學生在體驗中建立對音樂要素的深刻認知。
二、利用律動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歌曲情緒
達爾克羅茲曾經說過,在音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所要做的不僅是向學生呈現基礎的音樂知識,還要使學生獲得全身運動的機會,在身體的律動過程中,實現與樂曲的直接聯系,感知其中所蘊含的情緒、情感,從而促進音樂素養的發展。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采取說教的方式引導學生感知樂曲中的情緒,其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大部分學生在有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限制下,是難以透過曲調、歌詞等感知到樂曲中的情感的。針對該情況,我則嘗試將律動教學法應用其中,使學生在舞動身體的過程中,伴隨著樂曲走進具體的場景,進而進行自主的體驗和感知。以《桔梗謠》為例,這是一首節奏歡快、帶有舞蹈節拍的朝鮮族民歌,其借助美妙的樂調為我們展現了勤勞樸實的朝鮮族姑娘形象。基于此,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我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地展現了朝鮮族民族舞蹈視頻,從而使學生在觀看中體會“強、弱、弱”這樣的節拍。接著,我繼續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朝鮮族姑娘們勞動的畫面,從而使學生進入到積極的場景之中。然后,我鼓勵學生扮演角色,伴隨著樂曲模仿朝鮮族少女的勞動動作,從而在歡欣的氛圍中,感知到勞作的樂趣,體會到歌曲中所蘊含的情感。
三、利用律動教學法引導學生編創表演
音樂實踐作為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實現律動教學的主要途徑。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會在講解了音樂知識之后,結束課堂,導致學生難以獲得自我展示的機會,無法真正地體驗到音樂學習的樂趣。面對此情況,我在組織教學的時候,嘗試應用律動教學法,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習的樂曲曲調、節奏等,發揮想象力,編創動作,進行自主表演。以《小步舞曲》為例,我在新知教學之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形式編創舞蹈動作,在集體演繹下,深刻感知輕快的氛圍。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發揮律動教學法的作用,引導學生感知音樂要素、體會樂曲中的情緒情感、進行自主編創等,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參與中獲得有價值的音樂知識,學會傾聽和體會,提高音樂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鄧莉.談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J].北方音樂,2018,38(6):112-113.
[2]陳震琴.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2017(8):7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