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姍
摘 要:在計算機互聯網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互聯網的應用在教育領域的范圍也越來越大,并對中國教學模式的改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學校對多媒體的運用,它的應用可以幫助教師用生動形象的圖片和音頻代替傳統死板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改變學習方式、習慣,提高學習語文漢字的能力并協助老師實現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新型技術都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在“互聯網+”時代語文科目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運用一種新型的智慧教學模式,讓老師能夠通過對技術的運用,創造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發現學習的樂趣,從而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因此作為人民教師的我們應該積極對“互聯網+”的新背景進行深入研究,從而能夠找到適合這種環境的教學模式,幫助老師找到創新性的教學方法。下文將針對“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改革進行闡述與分析。
一、利用網絡資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很多學校都開始利用多媒體來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在不斷地提高人們對網絡功能的認識。在網絡功能的不斷完善下,很多老師通過在網上查閱資料進行備課,通過互聯網查找備課資料,可以使備課內容更加豐富有趣,也能夠幫助老師在最快的時間找到適合自己所講文章的內容。老師將在互聯網上找到的文字圖片、音頻等資源與教學內容進行高度融合,在滿足學生好奇心的同時,提高小學生語文識字的能力,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更加充沛的感情去投入學習中。
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過程中,其主要目標就是讓小朋友能夠認識更多漢字。但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往往還未發展完善,他們很難投入枯燥的漢字拼音和筆順與筆畫的練習中。這也體現了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識字的困難性。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老師可以通過上網查詢一些與要學習漢字相關的圖片或者是小故事,在形式上豐富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小學生在識字課堂上的注意力和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田”這個字的時候,老師可以通過在網上尋找水田的照片,然后讓學生通過這種形象的教學方式了解田這個漢字。因為每堂課上學習的漢字數量是有限的,所以老師對其他漢字的教學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教學中了解到更多的漢字,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小孩子的學習往往是被興趣所驅使的,因此興趣是小學生學習漢字最好的老師。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盡量運用網絡資源,幫學生營造一個快樂和諧的漢字學習氛圍,通過聲音、顏色等多樣的教學引導來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讓他們對這個漢字產生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小學生學習漢字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除此之外,在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多樣化的識字情景,讓學生能夠更加全身心投入識字的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驗識字的樂趣,也能夠幫助老師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三、自主識字,滲透學法
在新課標的設置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從而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達到提前設定的教學目標。因此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先和學生成為朋友,只有這樣學生才愿意和老師進行更多的溝通和交流,老師可以對在與學生交流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仔細分析,從而發現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在課堂上和課前進行自主學習。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過程中,漢字是小學生學習其他科目和提高語言運用和使用能力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漢字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習中。所以在教小學生識字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將課堂知識盡量和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也能學習。教學中還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的學習由以往的老師督促到現在的積極主動。老師可以通過猜字謎的游戲,運用互聯網找到的資料進行多媒體呈現,幫助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中達到識字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能夠更好地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語言文字。
四、擴展閱讀,知識整合
老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在網上搜索一些簡短的小故事,通過多媒體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進行故事的朗誦,把學到的知識提前通過練習達到深刻掌握的目標。幫助學生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互聯網上的資源,在提高漢字認識數量的同時,也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也是對語文知識的系統整合。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小學語文識字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它在提高學生識字興趣的同時,也幫助老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幫助小學生獲得更多的識字量,和其他語文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楊志華.創造教育思想對幼兒創造力發展的啟示[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260.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7-03:33-39.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