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維導圖作為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在寫作中厘清脈絡,使日常積累的素材得到充分利用。本文首先分析思維導圖的概念,隨后對思維導圖的運用進行詳細探討,希望能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以達到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語文;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6-0026-02
引? ? 言
學生從小學階段開始接觸寫作,到了高中階段,他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和寫作經驗,但寫作水平卻很難實現突破。為了解決學生的這一困境,語文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引入作文教學中,幫助學生梳理寫作脈絡,使他們的主題更加鮮明,從而提升作文的層次感。
一、思維導圖的概念
思維導圖是一種新型思維方式,它倡導使用者將自己的思維進行整理概括,然后轉化為網狀的圖形結構,不僅有利于儲存和組織信息,還能使信息的對外輸出更加順暢[1]。
二、如何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寫作教學中
實際上,制作思維導圖的步驟與列提綱十分相似,都是幫助學生確定中心思想及文章的段落分布。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制作思維導圖主要有以下幾個過程。
1.把握文章脈絡
文章脈絡像是一根線,將前后段落連接在一起。學生剛開始寫作時,很難做到厘清文章脈絡后再開始動筆,只是下意識地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論述,這樣雖然也能做到不偏題,但是寫作思維不夠清晰。高中課本選擇的文章都是非常有借鑒價值的精品,所以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文章的感情線或中心人物。反復開展這類訓練,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2]。
2.繪制思維導圖
語文教材是開展作文教學活動的依據,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篇課文。在帶領學生完成文章學習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既可以以學生個體為單位,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通過圖像的形式表達出來。在把握文章脈絡后,學生對文章的總體結構有了概括性的認識,以主要人物或事件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對文章進行發散性概括,對不止一條主線的文章,學生選擇的中心點不同,繪制的思維導圖也會有所差異。對于學生來說,如果沒有深刻理解文章的內容,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及寫作主旨,就難以掌握整篇文章的結構脈絡,這也是教師要求學生學習完文章后再展開相關實踐活動的原因。實際上,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時,既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使他們的思維得到充分鍛煉。經過長期鍛煉,學生在提高理解能力的同時,寫作能力也會有更好的提升,特別是對于作文書寫結構混亂的學生,提升作用尤為顯著。在經歷自我制作、小組討論、教師修改后,學生制作思維導圖的能力也有顯著提升,此時就可以進行下一步,即按照范文的思維導圖來仿寫文章。仿寫文章是檢驗學生對文章理解程度的最好方法,在文章框架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如何表達出原作者的寫作意圖,這需要學生對文章有熟練、深刻的掌握。此外,通過對雙方表達方式的對比,學生也能夠在語言的使用上加以改進。
三、使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的優勢
1.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充實文章內容
近年來,高中作文的命題趨勢趨于簡短化,一句名言、一個成語都有可能成為作文題目提供的材料。對于這種題目,如果僅關注詞語本身,學生可能寫不出符合出題人意圖的文章。如果學生學會制作思維導圖,那寫作的內容就能得到無限擴充。以熱門話題“流浪漢是否應當被允許進入圖書館”為例,文章的開頭應當亮明觀點,點明論點,隨后列出自己的分論點以支持自己的論點。第一,圖書館作為公共場所,由公共資源來支撐,因此,每個公民都平等地享有使用的權利,任何一個人都應當被允許求知。第二,我國大力倡導的核心價值觀表明,我們要建立更加文明和諧的社會。如果流浪漢沒有進入圖書館的權利,那這個社會還何談文明呢?第三,流浪漢在經濟上雖然處于劣勢,但沒有人能夠懷疑他中國公民的身份,每個人的人格是平等的,精神是同等富足的。當然,我們還要探討流浪漢進入圖書館的目的,如果他是為了乞討,擾亂了圖書館正常運行的秩序,那這個話題就要另當別論了。第四,闡明這個現象背后的原因、社會應當采取的保障措施,以及人們應當持有的正確態度。按照這個思路闡述,學生就能創作出了一篇佳作。
2.確定文章主旨,方便素材搜集
對給定材料進行剖析后,學生要確定文章的主旨,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構思文章結構,保障文章的層次性。例如,近年來網絡媒體日益發達,有許多網絡紅人為了成名,不惜做出許多“博出位”的行為,針對這些行為,要求學生發表觀點。首先,學生要進行價值觀的判斷,這種行為當然是負面的。其次,進行分析論證。第一,從行為結果的角度看,行為人并不能實現預期目的,公眾有著自己的價值取向,為了“博出位”而采取的低俗行為不可能持續吸引大家的關注,所以不可能實現持續的“走紅”;第二,從社會影響的角度看,這種行為的社會影響非常惡劣,非常容易對心智不夠成熟的未成年人產生誤導。學生經過層層論證,最終自然就提煉出自己的觀點。
3.優化文章結構
一篇作文要保持前后的連貫性,保持自然的邏輯順序,而不能隨意地發散思維。制作思維導圖就相當于把文章的邏輯按照樹狀圖的形式表示出來,每個主干是一個分論點,而分支也是對該分論點進行遞進支撐的觀點,因此,思維導圖能確保作文主次分明。為了防止學生發生混淆,在學習制作思維導圖的初期,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不同的顏色對不同層次的觀點進行標記,使各個層次更加鮮明。以一位學生創作的《人與苦難》一文為例,創作者很好地利用了思維導圖的方法。第一段,闡述了觀點:人的態度是決定苦難對人的影響的決定性因素;接著,他采用舉例的方式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以霍金、司馬遷為正面的例子,同時也點出許多面對苦難一蹶不振的反面案例,最后論述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苦難帶來的正面影響。這篇作文的結構雖然簡單,但內容十分豐富,且觀點具體明確,讓人一目了然。
結? ? 語
相對于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擺脫了僵化的教學模式,不再僅僅追求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鼓勵學生自由寫作。實際上,在標準作文模式盛行多年后的今天,傳統的作文形式已經不能吸引閱卷人的注意,而思維導圖更適應時代的要求,能使學生真正愛上寫作,也能使他們的作文獲得高分,因此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程忠仁.高中作文教學思維導圖的課例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6):105.
連世斌.高中語文新材料作文教學研究[J].名師在線,2019(30):42-43.
作者簡介:梁婷婷(1981.4—),女,陜西寶雞人,中學一級教師,2016年、2018年獲得寧夏教育廳優秀黨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