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社會對學生素養的要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基礎知識,而且需要具備綜合素養。鑒于此,本文首先闡述了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然后重點分析了核心素養視閾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以求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6-0029-02
引? ? 言
核心素養作為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指出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對學生語文技能的培訓,而且要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和道德修養及人格和語言組織能力等培訓[1]。為了全面貫徹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必須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提升小學生的核心素養,結合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對于構建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內涵
素養涵蓋知識和技術,還包括能力,是一個動態的界定。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聽說讀寫、語言和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審美能力等方面。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日新月異,教師需要緊跟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
1.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
現階段,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多元化教學手段,根據教學內容和時間需求改善教學環境。目前比較常見的改善教學環境的手段是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技術可提供背景音樂,營造閱讀氛圍。如果閱讀課程是有關戰爭的,教師便可播放一些關于戰爭的音樂和視頻。這樣在豐富文章內容的同時,也能讓學生更輕松地了解文章內涵。多媒體能將不同的風光和景象具體地表現出來,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清晰地感受到祖國的魅力,感受到歷史文化的沉淀和戰爭的危害[2]。例如,在教學《春曉》一課時,這一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感受和探索知識,強化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了解春天,并感受詩人對春天的熱愛之情。這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關于春天的景象,將學生帶入詩人營造的情景中。為了更加貼合教材內容,教師可以自己動手制作Flash動畫課件,通過動畫豐富的表現力將詩人所描繪的春天景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自主思考春天的其他景象,并展開激烈的探討。在探討過程中,教師必須嚴格把控探討方向,及時將學生的思維方向拉回教學目標范疇內,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由此可見,要想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必須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制作多媒體教案,營造活躍的教學氣氛,讓學生感受到多媒體技術的優越性。
2.實踐教學,以身作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教師自身的修養和素養對教學非常重要,教師應規范自身行為、言行舉止,以身作則地為學生帶來正面的引導,這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極其重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課堂教學創新,通過實際行動影響學生,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例如,教學《和時間賽跑》一課時,教師可先行導入課文:“有一個東西,我們看不見也摸不到,我們經常看到它成為過去式,卻看不到它回頭。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么?”(引出課文內容)學生對比教材可能會發現教師說的是“時間”,這時,教師便可繼續詢問學生:“同學們能不能天天看見時間?你們了解時間嗎?有一位作者很了解時間,你們知道是誰嗎?”教師通過這一系列問題引出作者林清玄。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是珍惜時間,那么教師平時必須以身作則,讓學生感受到時間的重要性。在課上時,教師便可引申出珍惜時間的內涵,讓學生了解時間的重要意義。“同學們一定不了解時間,就像老師留下的作業同學們總是拖延一些時間,這些時間就變成了過去式,但老師就不會,老師每天都要批改同學們的作業,沒有一天拖延。同學們,時間過得飛快,過去了就永遠不會再回來,同學們想一想自己和時間賽跑的畫面,告訴老師好不好?”這樣學生便會陷入思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3.多元化激勵手段,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語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識字和詞匯,在高年級教學中才會涉及作文內容。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準把握教材內容,從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視角出發,利用生字和生詞教學強化學生的語言掌握能力,讓學生在教材學習過程中了解詞匯和詞匯之間的搭配及生字和生字之間的組合形式。例如,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為了鍛煉學生在語言表現方面的核心素養,為學生奠定知識基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基本原則分組,以合作小組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索課文中精彩的語言。如:“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在這一細節描寫中,我們不僅能看出耀眼的南國畫面,對文章而言更是點睛之筆。教師可采用鼓勵的方式讓學生模仿這句話,仿寫自己的家鄉,如:“那艷紅的顏色,璀璨的照亮著我們的臉龐,似乎每片楓葉都有一個心臟在跳動。這美麗的楓樹!”教材實際是為學生提供范例,語文教師雖然應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但不應完全受限于教材,教師應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礎上實現對教材的重組、豐富和補充。接下來,教師可要求學生展開小組討論,討論的內容可以是文章中的擬人句,也可以是文章中的優美詞匯,討論結束后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激勵手段,鼓勵學生體會課文語境,感受其中內涵,強化學生對詞匯的感受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更新教學觀念,強化審美能力
語言是表達的工具,也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閱讀水平直接關系著語言表達效果和信息傳遞效果。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重視學生的詞匯掌握能力以及識字能力,這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提高成績的關鍵元素。但對于閱讀能力的培養鮮少有教師關注,教師只是以布置課外閱讀文章的形式讓學生進行閱讀或以課堂朗讀的形式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導致學生對閱讀產生了一定的抗拒心理,無法發揮自主閱讀的效用。而閱讀作為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亟待引起教師的重視。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摒棄以往的教育理念,拓展新的閱讀思維,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的同時,保障閱讀效果。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圖書館自主閱讀書籍,讓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書籍,進而通過觀察學生的閱讀方向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針對每位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題材,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閱讀書籍布置課后作業,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進而提升其審美能力,提高其核心素養。
結? ? 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想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必須結合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充分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審美能力及聽說讀寫能力,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感受語文的魅力。
[參考文獻]
李金蓮.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名師在線,2019(32):53-54.
田敏.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0):156.
作者簡介:張秋榕(1981.9—),男,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