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衍華 宋洋
摘 要 最惠國待遇條款是國際投資條約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投資者創造了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公平作為法律的終極目標之一,它是最惠國待遇條款所體現和所要追求的價值,同時也是可持續發展理念中所蘊含的價值。因此對最惠國待遇條款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研究,應當以公平這一法律價值為突破口,挖掘二者潛在的聯系與區別。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縱向概念,與最惠國待遇這一橫向概念之間的縱橫交錯點何在?本文認為,公平這一法律價值是聯系二者的紐帶。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最惠國待遇條款 關系
作者簡介:胡衍華、宋洋,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1.030
一、相關概念介紹
最惠國待遇( Most- Favored- Nation Treatment),根據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經過十多年的討論后形成的《最惠國條款規定》(草案)中的規定,最惠國待遇是指授予國給予受益國或與其有明確關系待遇的一方,不低于對第三國或與其有相同關系的一方的待遇。盡管各國在最惠國條款的實踐方面仍存在重大差異,對該條款的理解仍有不一致之處,但最惠國待遇條款仍屬于當代國際投資條約,特別是它屬于雙邊投資條約(BITs)的基本條款,被視為國際投資條約的“核心要素”。
可持續發展,是指一種滿足當代人生存發展需求的前提下,同時又不進行損害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行為的發展。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學者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誕生于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和環境的歷史背景中,主要內容是保護環境,促進發展,并考慮到代際與代內的共同發展和公平發展。
與此同時,盡管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接受,但這一理念還在不斷地根據時代特征在發展和變化,目前其內涵已經不再只是包括環境資源的保護方面,還包括諸多社會因素。
二、可持續發展對最惠國待遇條款的影響
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并在世貿組織法的序言中體現這一點,發展中國家對此非常警惕。例如,某些發展中國家擔心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發達國家會選擇采取貿易保護措施。所以在經過各個國家的磋商之后,達成了世貿組織作為國際貿易組織的共識,可持續發展原則不應過分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原則在 WTO法律體系中沒有法律強制力。
因此,要理解可持續發展對最惠國待遇條款的影響,就需要探究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最惠國待遇條款中原則的地位。一般而言,法律原則實際上是提供一般性指導,盡可能多地予以遵守。采用和遵守原則的程度與其相對應得規則有關,規則比原則更具確定性,并且法律規則比法律原則更容易執行。所以可持續發展作為最惠國待遇條款的指導性原則,與國際投資法的其他規則沒有同等的法律影響和約束力。當它們發生沖突時,其他條款和條件首先適用。
當然,上述分析并不代表可持續發展這一指導性原則對最惠國待遇條款沒有影響。例如,雖然世貿組織對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序言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它仍可成為國際爭端解決機構進行裁判的理由。
綜上,我們不難發現,可持續發展作為指導性原則,雖然沒有如同國際投資法規則一般的法律約束力,但是,它在國際投資法和國際投資爭端解決條款中的影響力并沒有減弱。在國際投資法中,雖然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只是一個原則聲明,它對最惠國條款的影響是有限的,但它已成為成員國的行為導向。正因為如此,它在國際投資法中的最惠國待遇條款的制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最惠國待遇條款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一)有利影響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有秩序的社會發展,只能以有秩序的方式進行,而當今世界最富于權威和最有效的社會秩序是法治秩序。”可持續發展的本身內在屬性也需要法律對其進行保障。
可持續發展是屬于全球性的話題,與每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該國家和地區的人息息相關,所以各國和地區之間增加往來,加強合作。而各國之間合作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簽訂各種各樣的國際條約,而國際條約正是國際法的主要淵源。因此,可持續發展需要法律的保障,其中“法律”不僅包括國內法也包括國際法。
在WTO體制下,最惠國待遇是WTO協定的基本原則之一,其適用范圍也大大擴展,不僅適用于傳統的商品貿易,也適用于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以及非關稅壁壘等,這解決了關貿總協定時期無法解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這是最惠國待遇發展史上的又一次新飛躍。最惠國待遇發展的歷史表明,最惠國待遇有其經濟基礎和客觀需求,各國都渴望與時俱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特別是在快速發展的國際貿易和日益全球化和綜合的國際市場中,雖然一些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任何形式的不公平待遇可能使它們暫時獲利,但從長遠來看,這樣的結果只會導致更大的歧視,并最終導致所有國家貿易扭曲的后果。因此,各國都應遵循公平競爭和機會均等的運行機制,全球經濟才能繁榮昌盛,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也是最惠國待遇的所要踐行真正意義。
(二)不利影響
如上所述,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已經不再只是包括環境資源的保護方面,還包括諸多社會因素。可持續發展作為宗旨,在《世界貿易組織協議》序言中予以體現,不再僅僅側重于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更強調社會公平。
除此之外,其他國際法律文件還是相對保守,并沒有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進行擴展,并沒有添加過多的社會因素,仍然強調環境資源的保護。
而在WTO體制下,最惠國待遇條款是以WTO協議為基礎的,其對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必然也會將重心放在保護資源與環境方面。在最惠國待遇條款的適用中加入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時,也應當從資源環境保護的角度著手,做好立法等相關工作。然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還是在發展之上,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加入到最惠國待遇條款中引入是為了實現國際投資的公平性。所依重心還是應當落到公平的國際投資環境上,即如何通過最惠國待遇條款營造公平的投資環境,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果仍然側重環境資源保護這單一方面的內涵,而不重視可持續發展內涵中所包括的其他重要方面,它將不可避免地偏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此外,一些發達國家目前過分夸大可持續發展在資源環境保護方面的內涵,并借機進行貿易歧視行為。這不利于營造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四、可持續發展與最惠國待遇條款的關系評述
可持續發展與國際投資法的關系是當代國際法研究領域非常受青睞的話題,最惠國待遇條款作為國際投資法的重要條款,它們為投資者創造了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其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也值得關注,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縱向概念,與最惠國待遇這一橫向概念之間的縱橫交錯點何在?筆者認為,公平這一法律價值是聯系二者的紐帶。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共同目標。“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也應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且兩者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在不損害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情況下滿足當代人需求的發展”,這表明了各代人利益關系的公平性,這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2011年人類發展報告《可持續性與公平:共享美好未來》指出可持續發展和平等存在著非常緊密的關聯,這一點也是各國在新世紀發展過程中所要面臨的重要挑戰。諸如性別歧視、土地退化、環境污染以及貧富差距等,倘若各國不再齊心協力度過環境危機和消除不平等現象,人類的生存發展將受到威脅。這表明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多地把目光聚焦到了可持續發展的公平問題上。
因此,公平這一法律價值,作為最惠國條款固有價值,它也是可持續發展概念最重要的內涵之一。在當今的國際社會背景下,對公平的理解往往有一種形而上學的解釋,這種解釋又往往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使得往往只能體現程序上的正義,而不能體現實質上的公平。
可持續發展理念所要求的公平性應該是全面衡量過的,不僅要有程序公正,還應包括法律制度本身所體現的實質正義。在程序上,最惠國待遇條款作為一項維護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的法律規則,能夠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公平性。在實體方面,在設計最惠國待遇條款時,應當更多地考慮一下弱勢主體,給予他們充分的照顧,真正實現實體正義。當然,除了代內公平,也要考慮到代際公平。可持續發展為最惠國待遇條款起著指導性原則的作用,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各國在資源環境保護方面,應當保持警惕,不做損害后代利益的事。
最惠國待遇條款對于公平這一法律價值的維護,主要體現在各個國家在進行貿易活動的過程中不允許進行貿易歧視等不公平對待行為。例如,世貿組織就禁止WTO成員國在進出口活動中進行貿易歧視,最惠國待遇條款的適用能夠減少各國之間的貿易保護行為,能讓各國提供平等的貿易條件,這非常有利于營造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同時,最惠國待遇條款的適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狀況。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南北差距,有利于共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以降低環保要求來吸引外資的做法是不可持續性的,不值得提倡;以降低人權為代價,降低勞動力成本來吸引外資也不值得考慮和倡導。所以我們考慮的是環境與人權的和諧共存,追求的是不以損害下一代利益為代價的可持續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鐵崖.國際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2]余勁松.國際投資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劉筍.國際投資保護的國際法制——若干重要法律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Ilze Dubava,Reconciling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ecessity or luxury,the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al Law,2010.
[5]劉芳.論WTO體制下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發展.商場現代化.2009(34).
[6]何志鵬.國際經濟法與可持續發展.法商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