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熠
摘 要:“課程思政”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有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實現了思政內容與英語課文主題的有機融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果效。本文闡述了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的必要性,結合筆者課堂實踐闡明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已明確把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及能力,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從而促進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社會交往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由此可見,大學英語的教學,不僅具備工具性,而且具備人文性。此外,由于大學英語是面向全校學生的,有它的特殊性。在習總書記的倡議下,教師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也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在授課時適當補充關于國家、歷史、文化等方面知識介紹,引導學生逐步正確認識中國的歷史、國情、特色,在與國際上其他國家比較中,更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對待外部世界,從而形成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與不同文化的碰撞中,逐步形成國際化、全球化視野,具有大國情懷與格局。
1.“課程思政”的含義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其基本涵義是:大學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雙重功能,承載著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
2.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什么是教育?廣義的教育指的是增進人們的知識技能,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一切社會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響,以培養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活動。由此可見,教育除了教授知識技能,還影響著受教者的身心思想。
“所謂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這是愛因斯坦眼中的教育真諦。試想“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會是些什么呢?包括做人做事的道理,包括理想追求,包括思維方式,包括生活態度,包括價值觀……
浙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章秀英教授說,“價值觀教育很重要,人有大德,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可持續。”
“馬加爵事件”、“復旦學生投毒”、“北大學子弒母”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作為教師,我們不但要教授知識,更要育人。
大學英語作為大學階段一門公共基礎課,面向全校學生,教材語篇內容涉及中西方人文、社會、科技等多個領域,構成了的“課程思政”的資源。教師通過獨特的語言文化傳遞方式,使學生通過對比中西方文化,拓展視野的同時,陶冶人格和靈魂。英語教學以交流為主要途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聽、說 、讀 、寫 、譯語言技能訓練的同時,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處理人際關系的社會能力及團隊協作的精神。幫助學生更深刻了解中西方的道德、倫理及價值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素養,引導其學會如何做人, 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構筑他們自尊、自愛、自強的人格品質,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錢冠連教授曾指出:“所謂外語的教育教養作用,是指外語教學對學習者功 利 (掌握一門外語)之外的思維的訓練,人格的培養,對所學外語文化與情趣的灌 輸,綜合素質的提高。一句話,外語教學的教養作用旨在與其他課程一道培養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一個與高度文明相配的人。”
由此,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我們不僅要教授學生語言知識,培養學生語言技能,更要在教學同時更好地滲透課程思政。合理恰當利用教材,挖掘內容,作好設計,巧妙地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授課中,讓學生能正確地看待事物,從而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3.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實踐
如何挖掘課文的主題,結合當代大學生的關注點,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巧妙地融入課程思政,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果效,這是我們教師在備課時的著力點。以下是筆者在講授“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讀寫教程第二冊”第一單元“Time-ConsciousAmericans”時的點滴嘗試。
我通過視頻播放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和姚貝娜所唱的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作為導入,一方面和這一單元的主題“Time-conscious American”有所聯系,另一方面旨在讓學生對時間和生命意義有所思考,如何更好地安排利用好大學時光,在這段時光中有所收獲,而不是渾渾噩噩地度過,同時對自己的父母心存感恩。隨后我給出了“What does timemean to you”這一題目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受寫一篇文章。在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我確實感受到這一主題激發了學生的思索,觸動到他們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地方。例如有學生談到之前一直沒有考慮過時間這個問題,此刻回頭看的確如散文“匆匆”中所描寫的,不知不覺中自己浪費了很多時光。也有學生談到同高中生活相比,大學生活有了更多的閑暇時光,少了緊迫感,人就一下子松懈了下來,大把的時間花在了玩游戲上,現在覺得還是要規劃安排好時間。還有學生體會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辛苦,立志要好好利用大學時光,學好自己的專業,將來能更好的回報父母。是的,正如我在課堂上對學生說:“時間對每個人而言是最公平的,每人每天都是24小時,但是基于如何利用時間,每個人會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4.結語
對大學英語教師而言,善于挖掘課文主題,在課堂中滲透“課程思政”,在傳授英語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才能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
[參考文獻]
[1]于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以長春中醫大學為例[J].現代交際,2018(16):189-190.
[2]張微.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的大學英語教學創新思考[J].才智,2019(14):49.
(作者單位:上海電機學院外國語學院,上海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