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學習指的是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維從知識表層向更深層次逐漸拓展,并逐漸養成思維慣性。基于此,本文以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中的敬畏生命一課為例,就“深度學習”下核心素養的培育策略進行研究,首先就“深度學習”與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進行簡要分析,然后就“深度學習”理念下培育核心素養的寬厚性、深刻性和層次性特征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培育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的培育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充分重視核心素養的培育理念及其方法,從而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利用“深度學習”的理念和方法能夠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加深刻,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從表層的知識學習變得更加深入,從而使隱性知識得到有效挖掘,而這一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
一、 “深度學習”與核心素養的關系分析
(一) “深度學習”是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深度學習”以學生作為主體,著重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目標,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深度學習”是培育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核心素養的本質就是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和品格,對這一內容的培養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期的教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逐漸養成正確的思維和習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學不能停留在表層的知識傳授,而是要在挖掘學生更深層次的思維能力。例如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敬畏生命》這一課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對課程中“敬畏生命”這一核心價值觀念產生認同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思維解讀表層知識,從而得到更深層次的認知,獲取知識實踐的能力。
(二) “深度學習”是核心素養的關鍵助力
在培育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必須以學科知識作為載體,而“深度學習”作為學習學科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樣能夠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效率及質量,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然會遵循由淺及深、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對學科知識進行教學,這一規律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教師不僅要注重橫向的拓展,同時也要進行縱向拓展,以此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對學科知識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此過程中,核心素養也會隨著學生見解的不斷深入而逐漸成形,從而體現出素質教育的實效性。
二、 “深度學習”理念下核心素養的培育特征
(一) 寬厚性
學習是學生思維的過程,而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也由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決定。在“深度學習”的理念下,教師教學不會停留在表層知識的傳授,而會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向著更加寬厚的方向進行思維和學習,而在核心素養的培育過程中,這一特質就會得到淋漓盡致地體現。例如在對《敬畏生命》一課進行學習時,著重要從“生命至上”的角度出發,鑒定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教師必須以此為前提和基礎對知識點進行深度的挖掘,使學生在聯系實際的過程中感悟生命的可貴。整堂課以“生命至上—敬畏生命—休戚與共”為主線,通過學生體驗生命的堅強和脆弱,增強珍愛生命的意識,并能推己及人,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友善待人。
(二) 深刻性
學科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理論能力,而核心素養的培育則是將顯性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的隱性知識,使學生構建起屬于自身的知識體系,從而形成正確的思維習慣和價值情緒,最終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和根本任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深度學習”會顯著表現出教學的深刻性。例如,在《敬畏生命》教學最后,教師可設置“生命一定至上嗎?”這樣的問題引發學生深思。在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時刻,有人會選擇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就民族的大義或者冒著生命危險去解救他人,這是不愛惜自己生命的表現嗎?這是不懂得生命至上的道理嗎?在理性思考后,學生自會有深刻的見解。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學科教學會逐漸轉變為學科教育,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育會得到切實的體現,因此必須對“深度學習”這一教學方法進行有效應用,從而保障教學的實效性。
(三) 層次性
由于學生的基礎儲備、學習能力、性格差異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因此核心素養的培育必須注重因材施教,切實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并且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在“深度學習”理念下實施教學時,同樣也要因為差異性實施分層化的教學,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及方案。另外,還要充分契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在人文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三、 “深度學習”理念下核心素養的培育策略
(一) 明確思想政治學科知識內涵
在“深度學習”的理念下,核心素養的培育必須明確思想政治學科的知識內涵,從而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抱著“為教學而教學”的理念,只對課本的淺顯知識給予簡單的解讀和傳授,注重從劃分知識點的角度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但是沒有引導學生在自主思維的基礎上實現知識點的深層次解讀,從而實現品德培育和素質培育,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必須明確思想政治課程與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將培育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以“深度學習”作為教學的關鍵途徑,培養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從而使外化的顯性知識轉變化內化的隱性知識,以價值觀和思想品德的形式體現出來。例如在《敬畏生命》這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著重轉變傳統以知識傳授為主體的教學觀念,以撤僑行動、國家公祭儀式、汶川地震、感動中國人物劉偉、禮讓行人等真實案例設置情景討論,激發學生的見解,引導學生的觀念,使學生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引下思考生命的意義,從而實現核心素養的培育目的。
(二) 注重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利用“深度學習”的理念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思維和情緒進行合理引導,從而增強教學的實效性。為此教師要做好課堂互動工作,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地位,轉變以教師為權威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擁有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使思維更加活躍。例如在《敬畏生命》這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沈騰的小品《扶與不扶》,以賞析小品的形式構建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然后在歡笑聲后對背后的社會現象進行深入解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以聊天式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對“扶與不扶”做出選擇,并且將話題再次進行深刻拓展,思考“舍己救人”是否正確,以此引導學生對生命本質及價值進行思考,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 切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深度學習”要求教師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和認知能力,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并且增強理論知識的實踐能力。對于核心素養的培育而言,思想政治課程并不是唯一的途徑,但是卻對此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以整體性為原則、以問題為導向,幫助學生構建具有個性化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在自主質疑的過程中獲得更具有時效的學習。例如在學習《敬畏生命》一課時,教師可從實際生活的角度出發,就“給艾滋病人一個擁抱,你們是否能做到”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在探究的過程中引出“敬畏生命不源于任何人的強迫,而在于內心的選擇”這一結論,使學生能夠在珍愛自己生命的基礎上同時也尊重他人的生命,摘掉有色眼鏡,以科學塑造大腦,以善良包裹內心,使社會充滿愛與關懷。又如在探討“扶與不扶”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是不是擔心被訛,我們就什么事都沒法做?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切忌設定標準答案,以否定的形式阻礙學生的思維,但同時要注重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綜上所述,針對“深度學習”下核心素養培育策略的探究是非常必要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即思維邏輯、哲學辯證、人文素養的培育為一體,為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增強,教師必須對“深度學習”的理念給予明確,在教學中明確這一學科的知識內涵、注重引導學生的思維與情緒、切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希望本文能夠為研究“深度學習”下核心素養培育策略的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王錦飛.核心素養培育視閾下的“深度學習”——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為例[J].課程教學研究,2018(03):66-69,1.
[2]許玲玲.基于核心素養的思想政治課深度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7.
[3]程艷.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深度教學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7.
作者簡介:
周翠,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匯源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