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精神是文化自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國文化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歷次講話中都運用到很多富含民族精神的話語,如“中國人民培育的偉大精神,不僅彪炳史冊,而且光照未來……”等,體現了國家對民族精神的重視態度。基于此,筆者就來談一談新時期中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
關鍵詞:新時期;中學生;民族精神;方法策略
對于民族精神,我們并不陌生。在小學我們學過《王二小》《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等文章,在初中我們接觸過《過零丁洋》、《鄧稼先》和《黃河頌》等。其中所蘊含的寶貴的民族精神值得我們世代傳揚。中國的民族精神是我國屹立于世界的支柱,是我們不能忘掉的根本,尤其是對于三觀還未形成的初中生來說,更是要將中國優秀的民族精神牢記在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中談及中國教育時提出,要重視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揚,要重視中華民族精神的創造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所以,為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要將我們的精神財富重視起來,并將其發揚光大。
一、 新時期中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全人教育、生態教育以及素質教育等新時代的教育觀念,它們強調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文化素養和發展,還非常看重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品格。而初中教學中有關中國民族精神的內容則不僅能夠陶冶情操,還能夠給中學生帶來正能量,并激發其奮斗、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例如:當我們在進行“中國文化與民族精神”教育時,教師可以從語文、政治等教材上提取民族精神的素材,讓學生了解到中華民族精神無處不在,讓學生知道一個人的愛國精神、奉獻精神,一個團隊的合作精神、服務精神等,都是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族精神的范疇。如果教師能夠在初中教學中將這些民族精神融入進去,那么,學生一定可以看到新時期民族精神積極的一面,從而不自覺地就傳承了我國的傳統文化美德,這對激發學生學習民族精神的意識和興趣,以及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時期中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要與傳統的教育方式區別開來。既然是一個全新的時代,那么,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創新教育方法,將具有創新元素的教學法與民族精神的傳播相融合,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受到優秀民族精神的熏陶,以此讓他們對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進而健全學生的人格,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 新時期中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一) 合理組織教學工作,加深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識。在新時期民族精神教育中,對于三觀尚未成熟的中學生來說,教師是教學課堂上不可替代的引導者。因為部分學生可能一時理解不了中國人民“舍己為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民族精神。那么,這時如果沒有教師的及時引導,學生可能會對其有錯誤認識,甚至形成心態扭曲。所以,要想加深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識和理解,教師對教學工作的合理組織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突出中國民族精神的內涵,以促進學生更全面地認識中華民族精神。
例如,在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時,教師可以先將其中的頒獎詞打印出來并分發給學生,然后邀請學生進行頒獎詞朗讀和情感抒發。但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地體會到讀頒獎詞的目的是什么,為了讓學生透過贊美和肯定而看到其中的精神內涵,我建議教師在讓學生朗讀之前,可以先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的示范朗讀來感受“話中人”所表達的偉大情感,以促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頒獎詞中所蘊含的人物事跡、人格品質和人格魅力等民族精神。
(二) 科學拓展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民族精神的理解。民族精神不是天生就存在的,也不是憑空被定義出來的,而是經過歷史車輪的碾壓和社會生活的打磨留下來的文化精華。歷史和生活都是民族精神的源泉,也是民族精神的積淀池。所以,當我們在講述民族精神的時候,不能天馬行空地脫離民族精神的“根”與“本”,而是要結合我們的歷史和生活進行民族精神的深度挖掘和拓展,以達到在歷史、生活與文化相融合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延伸民族精神內容的效果。
例如,2002年中國申奧成功時,全國各地人民表露出的齊心協力和歡聲笑語,這就是民族精神——自豪感在我們生活中的體現;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國人民抗震救災,眾志成城,這就是民族精神——勇敢團結、自強不息與艱苦奮斗在我們生活中的體現。正是這些民族精神的存在,才延續了一個又一個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揚,才譜寫出了一段又一段的人間佳話。所以,教師要善于觀察生活中的民族精神,并將其作為新時期中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切入點和契合點,以此給學生構建一個知識豐厚的課堂,進而加深其對民族精神的理解。
(三) 多角度看待民族精神,增進學生與民族精神的情感。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都有著不同的性格與學習能力。所以,面對這眾多的學生,教師不能只運用一種思維去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否則,學生就都成了復制品,而沒有自己的個性了。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體性格差異和能力差異。對于活潑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組織有關民族精神的小組討論活動;對于靦腆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他們放映有關民族精神的視頻或短片。以此通過不同角度的教學法來培養初中生的民族精神,有針對性地培養他們的散發思維以及多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增進學生對民族精神的情感體驗與全面理解。
三、 總結
筆者認為,如果初中教師能夠認識到中華民族精神在教學以及初中生人生發展中的重要性,并運用好“合理組織教學工作,加深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識;科學拓展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民族精神的理解和多角度看待民族精神,增進學生與民族精神的情感”這三點方法和策略,那么,初中生對民族精神的認識一定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中華偉大的民族精神也必定會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董輝.公民性愛國情懷養成與中學生民族精神教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下旬,2015(9).
[2]周靜.當代中學生需要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提升當代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2).
[3]黨穎.在中學德育工作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J].民族教育研究,2010(S1).
[4]梁學榮.論在中學生中開展弘揚民族精神的教育[J].梅山科技,2006(B11).
作者簡介:趙春霞,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甘溝驛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