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化歸思想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是學生進行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要內容。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化歸思想滲透比較廣泛,因此教師可通過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借助習題的設計以及巧妙利用數與形的轉化等方式滲透化歸思想,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有效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化歸思想;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9-08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9.07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思想受到普遍的重視,并且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得到普遍應用。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進行掌握,同時需要學生掌握相應的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使數學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促使學生對化歸思想,進行有效的利用,促使學生靈活地使用化歸思想,解決數學問題。
一、 結合實際教學案例,滲透化歸思想
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的體驗,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化歸思想進行利用,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擴展。在化歸思想應用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案例。在實際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呈現,促使學生對化歸思想策略進行明確,并且了解如何運用化歸思想。例如,在化歸思想中有一種是促使一般向特殊轉化的思想,首先解決比較特殊條件下的問題,然后進行相應的化歸,促使問題的解決。例題:已知兩個半圓,大半圓的弦CD和小半圓相切,并且AB∥CD。CD=6cm,求解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在解題的過程中,需要進行相應的分析,想要求解陰影部分的面積需要利用大半圓的面積減去小半圓的面積,但是在已知中沒有兩個圓的半徑。所以解題的關鍵是找到兩個半圓的半徑。在圖中很難發現半徑和CD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轉化,促使學生對半徑和CD的關系進行發現。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促使小半圓向圓心移動,促使兩個圓心重合,通過這樣進行移動陰影部分的面積 也沒有發生變化,并且很容易能夠發現兩個半徑和CD之間的關系,兩個半徑的平方差是CD一半的平方,進一步求解得出陰影部分的面積。
二、 借助習題的設計練習,滲透化歸思想的應用
數學知識內容的學習和掌握,需要進行相應的習題練習,對學習的成果進行鞏固,所以,教師應當進行有效的練習設計,促使學生對數學思想進行理解,同時促使學生數學能力的鍛煉。化歸思想需要學生一點一滴的積累,應當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每個章節講解之后,教師需要進行練習的設計,并且促使學生對化歸思想進行有效的利用,促使學生知識內容的鞏固,同時對學生化歸思想進行強化。在化歸思想中通過相應的轉化方式,促使陌生的內容轉化成熟悉內容,促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因此,在練習設計的過程中,巧妙地設計典型例題,促使學生化歸思想策略的形成,并且進一步的深化,促使學生化歸能力的提高。例題:如圖中所示,圓柱的高是80cm,底面半徑是10cm。在軸截面上有兩點P、Q,PA=40cm,B1Q=30cm,求解圓柱側面上P、Q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是多少?解析:在對此題進行解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轉化,促使復雜的問題進行簡單化,把圓柱的側面進行展開,形成相應的平面矩形,促使曲面上的問題轉化成平面上的問題,PQ線段的長度就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根據題意進行相應的解答,最后得出兩點間的最短距離是10cm。通過這樣的例題進行練習,促使學生對化歸思想進行感受,并且引導學生對劃歸策略進行選擇,熟練地利用化歸思想進行問題的解答,促使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
三、 巧妙利用數與形的轉化,滲透化歸思想的應用
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少的數學題利用數學學科的知識和方式能夠進行求解,但是其過程中比較復雜,并不是最佳的解題方式,有效利用其他數學方式,可使問題解決更加的簡單。數與形是初中數學中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促使學生數與形的轉化,滲透化歸思想的應用。
四、 結語
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化歸思想是一種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并且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對化歸思想進行有效利用,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容進行深刻的認知,增強知識之間的關聯,促使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和解題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高紹強.化歸思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滲透與應用[J].科教文匯,2008(11).
[2]戴華君.淺議化歸思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2011(15).
[責任編輯 杜建立]
作者簡介: 紀軍平(1974.11— ),男,漢族,河北沙河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