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嫦娥
摘 要:文言文教學一直沿用“解題——背景介紹——串講翻譯——字句深析——背誦記憶”的傳統模式,高耗低效。師生厭煩,那么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將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個性化教學;模式;探究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項目編號:JZ180216)福建教育學院資助。
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本國的傳統文化,因為這是經過歷時考驗的民族文化精華,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對國人的思想、行動、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指導意義,而且它可以讓國人找到歸屬感,增強民族自信心,而文言文無疑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是我們了解我們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所以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隨著新高考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文言文的重要性將更加地凸顯出來。
然而,雖然大家都明白文言文的重要性,但教師覺得講得沒勁,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勁,為什么這樣?我覺得很大的因素就在于教師身上,高中文言文教學,很多教師一直沿用“解題——背景介紹——串講翻譯——字句深析——背誦記憶”的傳統模式,高耗低效。因為背景的介紹都是粗糙表面的,而在串講翻譯和字句深析這一部分,教師基本上就是在落實所謂的重點字詞和特殊句式,而學生對這些知識是非常欠缺的,所以經常會覺得看文言文就好像在看天書一樣,非常地害怕,很多教師面對這種情況,沒有反省與改變,認為文言文教學只要應付考試,死板地按照教材的編排,教條地按知識點來教學和要求學生,這種教學思想導致的后果是用文言文知識肢解課文,用死記硬背來難倒學生。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接受和參與,課堂效率非常低下,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一個比較高效教學模式:
1 細讀作者,深究背景
解讀文章,我們經常要知人論世,很多教師在背景介紹這個環節,經常非常程序化地借助一些輔助教材資料,簡單粗略地進行作者以及相關的背景介紹,這遠遠不夠,作家是立體的,你一定要細讀作者,深究背景,不僅僅是照搬別人的觀點,而是作者的生平介紹(最好是傳記)、寫作的時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創作意圖的展示,以及前人對這個作品的評價和解讀,這些其實都是我們打開文言文大門的鑰匙,只有你自己真正了解作者和背景,你才能有底氣把這些經典名著演繹為精彩的課堂。
2 精講文本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對于文本一定要自己好好讀一讀,這種讀,絕對不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不是風卷殘云,或者蜻蜓點水,而是真正走入文本,讀出自己的理解,要知道,要上好文言文,要讓學生感興趣,精講文本必不可少,如果教師只是粗讀文本,就開始考慮怎么教學,或者就想照搬教參的內容和方法就像要讓學生感興趣,那絕對是妄想,應該細讀文本,才有出彩的底氣,不要想著馬上埋頭寫教案,不要馬上忙著做課件,要把更多的時間放在文本的研究上,否則語文課一定會遭到學生的嫌棄,那如何精講文本?
1)不放過任何字詞,深入探究。文言文的語言十分精煉,但精煉的背后,意蘊是十分豐富的,不應該放過任何的字詞,而是深入探究,這種探究也絕對不是單純停留在字詞的解釋,而是要讀出其中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應該要做到文和言相統一,不可偏廢。比如《逍遙游》中,“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中的“鯤”,在教學的時候,不要只單純地認為就是一條魚的名字,“鯤”意思是“小魚,魚仔”。這么大的一條魚,名字卻是魚苗,莊子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就很值得我們深究。也就是文言文字詞的教學應該要教出文化味和文學味,學生才會覺得文言文有學的價值和趣味。
2)多問為什么。教師在講解文言文時,一定要能夠巧妙地設置一些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能夠引發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讓他們能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豐富自身的人文素養。不如《逍遙游》中,我就設置了很多的問題:(1)鯤可以化為鵬嗎?它為什么要化為鵬?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變化?(2)鯤化為鵬需要什么條件?(3)鯤鵬是逍遙的嗎?(4)當它飛上高空,它發現了什么?莊子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再比如,《六國論》中,蘇洵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樣的觀點,那六國為什么要賂秦?難道他們不懂得“賂秦則力虧”的道理?如果懂,為什么要這么做?再比如《項羽之死》項羽剛開始是想要活的,否則不可能會突圍,那為什么最終卻自刎烏江不想活?通過這些問題的探討,學生會調動思維的積極性,也會加深他們對文章理解的深度。
3)綜合比較,觸類旁通。文言文有許多需要背誦的知識點,教師一定要懂得從中走出規律,這需要教師用心去鉆研。比如虛詞用法的歸類,比如實詞的多義現象。
3 審視當下和自我
文言文這種文學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發、智慧的結晶。所要傳達的聲音也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命運遭際和靈魂世界,但這并不是說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是毫無關系,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上讓學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這樣學生才能認識到,古文學習不只是學會一些文言詞語,而是要發現古人的生活情趣,與今人息息相關。比如《過秦論》的社會現實語我們當今社會有何共通之處?對于我們實現中國夢有什么啟發?
4 擴展寫作,提高鑒賞力
課堂的時間非常有限,教師所講的內容畢竟是是非有限的,所以應該在課外開展必要的活動,比如寫作。我每篇文言文教完后,都會提煉出一個話題,讓學生進行寫作,比如,《六國論》中,我布置寫《如何走出囚徒困境》,《項羽之死》,我布置寫《如何看待生與死的選擇》,比如《逍遙游》,我布置寫《大鵬之歌》……這樣,增加學生的積累,錘煉他們的語言,陶冶他們的性情,提高他們的鑒賞力。
學生是我們中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能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使命感,而文言文的教學無疑就要擔負這樣的重責。希望我們每個語文教師都能帶著學生在文言文的課堂上詩意地棲居。
參考文獻
[1]胡虹麗.文言文教學的“文化本位”及其實施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1(12):37-40.
[2]張莉.開展文學性教育提高初中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研究[J].文教資料,2012(36):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