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護利用好歷史文物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作為基層文物工作者,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必須全面把握新時代文物事業發展的新要求,以高度的責任感,承擔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歷史使命。本文就如何開展好縣級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以探討如何更好地發揮歷史文物在新時期的重大作用。
關鍵詞:新時期;文物保護;合理利用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繁榮。促進中華文化發展繁榮,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得天獨厚、豐富多彩的文物資源,是縣域轉型發展的重要依托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有效保護、合理利用文物資源,對于講好當地歷史文化故事、增強文化自信,對于激發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園的精神情感,進而促進縣域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壯大,全面推動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保護好歷史文物是合理利用的前提
近年來,我縣文物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文物工作基礎不斷夯實,古建筑保護修繕成就顯著,文物安全工作不斷加強,文物工作的社會作用更加凸顯,文物事業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態勢。但是也應看到,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快速發展,文物工作面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文物保護經費短缺;文物資源利用不足;文物建設專業人才短缺、文物保護的社會氛圍亟待形成等等。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強調,文物工作應主動適應新常態,努力在新常態下保持文物工作穩中有進的良好勢頭,有所作為,主動作為,不斷推進文物事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實現穩定增長、結構調整和改善民生做出應有的貢獻[1]。
如何更好的保護好文物古跡,成為了當前文化生態建設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如果僅僅依靠文保部門的有限力量邊保護,邊發展,于當前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和今后前瞻發展的可持續性顯然是不夠的。文物保護,需要建立高效運轉的多部門聯動工作機制。
筆者認為,保護好文物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1 建立文物工作聯動機制,落實相關部門共管責任
1)發展改革、財政、住房和城鄉建設、國土資源、規劃、文物等部門要加強有關行政許可和行政審批項目的協調配合。不得對在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內未經文物行政部門審核同意的基本建設和農業生產工程項目進行立項、審批。
2)建立文物旅游、文化、公安、消防、住建、國土、環保、宗教、林業等部門行政執法聯動機制,針對主要問題開展聯合檢查和整治行動。
3)教育、文化、文物旅游和新聞媒體等單位,應積極做好文物安全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文物保護,形成“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社會氛圍。
1.2 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
不可移動文物數量眾多,分布廣泛,保護管理成本巨大。文物保護單位往往經費有限,專職研究、管理人員不足。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能充分吸納整合社會有利資源,最大限度改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所需要的種種條件,從而有效彌補文保工作在資金、人員方面的缺口。調動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使每個參與者從中反思自身與國家民族和傳統文化的關系,重新認識公民的主人翁地位,有著深遠的文化、經濟、政治和社會意義。
1.3 落實“三有三防”,確保古建筑文物安全
要進一步明確文物保護和文物所有者(或使用者)的主體責任、鄉鎮人民政府的屬地管理責任、各職能部門的行業監管責任。縣政府、各鄉鎮人民政府、村與戶(具體管理人員)層層簽訂責任書,確保文物古建筑能夠處處做到“三有三防”。
1)三有:有人 開拓思路,以各種方法努力做到文物建筑有人負責。有錢 積極籌措資金,用于文物建筑的養護、搶險和維修。有規劃 分輕重緩急做出文物建筑搶險、維修的計劃,做到心中有數。
2)三防:防火 加強對文物工作人員、有關文物古建筑活動參與者和廣大古建筑居民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訓。健全消防組織,經常性地組織自防和聯防活動,防火患于未然。防盜 一是嚴格落實文物安全責任;二是加強巡查檢查;三是加強聯動機制,與公安、工商等部門協調打擊文物盜竊犯罪;四是發動干部群眾積極舉報盜竊文物的犯罪活動。防破壞 采取措施防止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對文物古建筑的破壞。
2 合理利用文物開展旅游事業
文物的價值就在于利用。依托文物發展旅游是旅游業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在保護文物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和研究文物的文化內涵,合理利用文物資源,充分發揮文物效應,對于發展旅游業、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地方知名度等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1 深化宣傳教育
多渠道、多形式廣泛宣傳,弘揚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本體,引導廣大民眾實地參觀和了解這個歷史和文化的載體,使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民眾,提高全社會熱愛文物、關注文物、保護文物的熱情。
同時,要不斷創新宣傳理念和手段,采取多種形式,利用多種機會,宣傳文物資源優勢、重要價值和獨特作用,努力提升人民群眾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積極營造文物保護的社會氛圍。
2.2 正確處理保護文物和發展旅游的關系
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跡,作為人文景觀,是開展旅游活動的必要條件,因此,正確處理文物管理和旅游的關系,也是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2]。
要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法規規定的原則,一切旅游活動,都要服從國家保護文物的規定,在保證文物安全的條件下進行[3]。本著保護和利用并舉的原則,進一步深入挖掘文物資源的內涵,充分發揮文物保護單位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促使有條件的文物資源盡快轉化為旅游資源,成為旅游業的重要依托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在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2.3 大力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發展旅游業就是要把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產業優勢,要充分憑借旅游業文化涵量高、宣傳輻射面大、社會關聯廣、便于文化傳承、發展等特點,加強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互動與合作,努力挖掘、提升文化旅游內涵,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1)整合優勢資源,發揮集約優勢。依托當地現有的文化旅游資源,全面提升以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為主的配套服務水平,加快文化旅游業由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進一步增強文化旅游對經濟建設的支撐作用。
2)完善旅游要素。要突破旅游門票經濟的框框,加大與旅游業相關聯的如旅游教育和科研、景點開發、旅游商品開發、景區度假區環境和輔助設施的建設力度。
3)創新工作模式。支持、指導城鄉群眾組織和文物保護志愿者參與文物保護活動,積極引導和鼓勵民間資金投入到文物修繕和發展旅游上來,從而彌補政府投資的不足。依法依規投資修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一般性不可移動文物,在不改變文物所有權的前提下,給予投資人一定期限的使用權。
努力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利用新格局。
3 小結
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做好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是堅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需要,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偉、徐秀麗.《主動圍繞大局自覺服務大局》[N].中國文物報:2015.3.13.第一版
[2]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文物·博物館》[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3.
[3]同[2].
作者簡介
郭紅波(1966-),男,漢族,山西洪洞縣,本科,現任山西省洪洞縣文物管理所黨支部書記,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