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和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模式被廣泛應用在各領域,其中包括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為了提高課程教學整體質量,全面滿足學生學習需求,需要在“互聯網+”模式下,深入思考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和實踐,從而促使課程教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篇文章重點探究和分析了“互聯網+”模式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思考與實踐。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思考;實踐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計算機已經是各大學重要課程之一,且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為了提高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有效性和代入性,培養綜合性的計算機人才,需要深入思考課程教學現狀,并靈活應用創新的教學手段,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尤其是在這個“互聯網+”模式不斷發展和實施條件下,更需要重視“互聯網+”模式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應用,堅持教學改革,保證教學模式多元化,早日實現教學目標。
1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理論實踐教學有待均衡
計算機基礎是許多大學入門課程之一,在教學過程通常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實踐課程、理論課程教學缺乏均衡性,即一些大學缺少相應硬件設備,導致課程教學多偏重理論,忽略實踐教學,大學生學習能力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另一些大學會將實踐作為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或者讓學生直接前往計算機房進行教學,對理論知識的傳授未給予重視,導致學生無法理解實際操作相對應的知識,最終走入學習的誤區,同時,還有部分學生將實踐教學當作放松和娛樂的機會,忽略了計算機知識的積累和自身能力的培養。
1.2 師生缺乏互動、交流
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學習成績,還需要了解、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能力的培養,而傳統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才能教學模式無法有效滿足上述需求,且存在師生缺乏互動和交流的問題,若持續將傳統教學模式應用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極易形成教師主動教學、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而且多數教師喜歡主動掌控課堂教學進程,通過提問方式了解學生思想,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久而久之,學生會過度依賴教師的提問,進而忽略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最終產生學習惰性[1]。
1.3 教學缺乏創新性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計算機能力,促使學生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適應社會變化,為自身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但事實上,就教師來說,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教學缺乏創新性,或許許多教師認識到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適當開展基礎課程教學,學校也會跟隨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合理加減教材內容,以此保證教學真實性和有效性,緊跟時代發展腳步,科室在實際教學方面,依然忽視了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的創新性,尤其是在這個時代、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各種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日益完善、成熟,且廣泛應用在各課程教學中,發揮著多種應用優勢,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教學缺乏創新性的問題[2]。
2 將“互聯網+”模式應用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措施
現如今,計算機已經是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也是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更是當前大學生必備的一項知識技能,有助于大學生適應社會,強化生存能力[3],由此可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與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培養存在密切關系,能為后續課程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再加上近幾年互聯網技術不斷普及和應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均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許多大學生對網絡表現出較強的依賴性,為了充分激發大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需要將“互聯網+”模式合理融入進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探索、了解各項計算機技能,具體措施有以下幾點。
2.1 課程教材改革
當前,為了滿足自身教學需求,每個大學均具有一套適用于本校計算機教學特點的自編教材,對這些教材進行分析,可知其中不僅包含計算機專業知識,還編寫著部分文史類、理工類知識,專業的針對性較弱,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各種新技術和新知識層出不窮,所以在課程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教材內容陳舊或不適用、教材知識未及時更新的現象。為了有效解決該問題,各大學需結合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需求和專業特征,適當加減教材編寫內容,注重在教材方面即可反映出計算機與其他各專業間的關系以及實際應用,基于此,還需借助“互聯網+”模式構建與計算機課程教學相關的網站,以便于教學案例、教學課件的分享與展示,學生可以在網站上搜索到所需的資源和信心,并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從而全面滿足現代大學生對計算機操作技能、基礎知識的需求,促進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2.2 考核模式改革
就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而言,其不僅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還重視實際操作技能的掌握,需通過公平、客觀的考核模式全面體現出學生學習效果,但傳統的測試和期末考試無法滿足新形勢下計算機教學及其成效考核的需求,所以如何全面、客觀的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是當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一種主要任務,即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因考核而教學,反之同理,而是需要落實教考分離,靈活采用多樣性的考核模式,根據計算機基礎課程特點實行多層次、多方位的綜合考核與評價[4]。基于此,采用“互聯網+”模式和網絡平臺構建一個考試系統,由傳統紙質考核模式轉變成在線考核系統,且在線考試系統可自動從題庫內隨機抽選、組合成考題,自動完成成績測評,有效提高了教師評閱的效率,保證考核的公平性和客觀性,同時考試系統可以不斷擴充、更新題庫,按照上機考試占60%、上機操作占20%、日常學習表現占20%的模式完成多樣化考核,從而全面、公正、客觀的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和熱情,進一步培養和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綜合應用能力。
2.3 落實差異化教學
何為差異化教學?即基于學生差異開展班級教學,滿足學生個體的需求,以此促使學生個性和綜合發展,對大一新生來說,大學計算機基礎是其必修公共課程之一,因地域差異,貧困和發達地區的學生入學前接受的計算機教學內容和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學生在計算機知識基礎水平對比上同樣存在一定差異,此時,教師若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進行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極易導致學生形成兩級分化情況,即學習基礎好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過于簡單,無法滿足學習需求,而學習基礎差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過于難懂,無法正確理解、消化學習內容,從而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造成許多不利影響,所以在實際基礎課程教學中,需要結合學生基礎水平和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分組的差異化教學,同時在“互聯網+”模式基礎上,給予學生更豐富的知識,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所學知識,有效解決課堂外的差異化教學[5]。
2.4 進行實用化教學
將實用化教學應用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不僅能拉近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距離,還可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開展計算機硬件相關知識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網絡導購平臺,根據“如何選購一臺符合自己心意的電腦”這一主題,合理講解如何選配各配件性能好的計算機以及相關知識[6],另外,在講解Office辦公室軟件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借助Word編撰一套文字和圖片相結合的文章,并采用Excel設計一套適用于本班的成績冊,合理分析和總結相關數據,同時還需采用PowerPoint設計一個專業介紹,通過這樣實用化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根據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課題開展基礎課程教學,可以充分體現出專業特點,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
3 實現多元化教學模式
多元化教學是當前各學科各年級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中包括任務式驅動教學、傳統案例教學等內容,將多元化教學模式應用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不僅能有效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還可以推動大學教學的發展,在“互聯網+”模式背景下,大學計算機教師應懂得合理應用網絡信息平臺,并靈活引用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從而進一步實現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目標[7]。
3.1 應用微課與慕課
隨著微課與慕課教學模式不斷推廣和應用,在線教育已經成為“互聯網+”模式的一種主要形態,就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來說,微課可以針對教學某個重難點知識完成錄制,并通過學生或網絡平臺進行交流和分享,再加上近幾年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相關微課群的完善和實施,也形成了與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相關的慕課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課堂教學多元化。
3.2 應用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指的是教師制作視頻,提供給學生課外觀察,并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面對面交流,完成相關任務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將傳統班級集體教學、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和流程轉變成以學生為主體,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評價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其中發揮著幫助和指導的作用[8]。同時,在教學期間不僅需要制作教學視頻,以便于學生課下學習,還需要選擇最合適的教學內容當做課題,并需要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水平科學分組,讓各小組合作完成課題調研與準備工作,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導各小組在1—2周后討論和分享課題學習內容、成果,由小組代表上臺講解,結合學生講解內容,由教師適當補充、拓展各知識點,充分發揮教師教學參與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從而全面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實現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
4 結束語
網絡技術的誕生和應用不僅給現代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機遇,還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作為互聯網思維實踐成果,“互聯網+”模式積極推動了各行各業的改革和創新,同時也為其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在該背景下,深入分析“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現狀,采用針對性措施,將“互聯網+”模式合理應用到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可以不斷完善課程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對學生實踐、應用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有助于大學計算機教學目標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史迎馨,王巧玲.“移動式學習+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大學計算機基礎”為例[J].無線互聯科技,2017(24):79-80.
[2]劉宇陽.基于互聯網+環境下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教學模式探析[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7(2):105-106.
[3]喬梁,陳欣,肖崳,等.“互聯網+”時代醫學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25(2):263-266.
[4]李培,劉擎.基于慕課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及反思[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7(3):72-73.
[5]彭玉華,陽小蘭,錢程.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應用型開發內化教學模式的研究——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15(12):39-39.
[6]于春燕,陳桂林,趙生慧,等.基于MOOCs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學習實踐與思考[J].皖西學院學報,2016(6):143-148.
[7]蔡文青,倪向東.出彩《大學計算機基礎》課堂——再談基礎課程實踐互動探索模式[J].考試周刊,2016(90):114-114.
[8]盛文婷.任務驅動教學視域下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框架構造研究[J].時代教育,2016(5):216-217.
作者簡介
袁圓(1987-),江西南昌,江西廣播電視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軟件工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