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學校以及家長、教師越來越重視幼兒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音樂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詩意化的一門藝術。從古到今,音樂都體現在人類德、智、體、美、勞的方方面面,它可以激發幼兒興趣,美化幼兒心靈,提高他們對音樂的審美和思維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良好的習慣可以伴隨一生。幼兒時期是習慣養成的初始階段。將音樂貫穿幼兒一日活動中,可以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其成長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分析幼兒園音樂教學現狀,研究如何將音樂貫穿于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之中。
關鍵詞:音樂教學;幼兒園;一日活動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0-0063-02
引 言
幼兒有著好奇心強、天真爛漫的特點。他們討厭枯燥的文化課教學,通常對有趣、豐富的藝術活動感興趣。像音樂,本身就對幼兒有著極強的吸引力,音樂教師親切和善的教學方式也常常受到幼兒的歡迎。教育幼兒學習音樂,不是培養幼兒的音樂特長,而是借助音樂這個工具,促進幼兒各方面和諧發展,如智力發育、行為習慣養成、審美能力培養等。提高教師的音樂教學能力,把音樂貫穿于幼兒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兒音樂教學現狀探究
第一,教學目標發生偏移。幼兒園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白音樂教學的目的。很多幼兒教師把音樂當成一門簡單的課程[1]。幼兒的學習目標和任務是掌握音樂曲子、歌詞,以次目標為導向,教學形式略顯刻板、單一,忽略音樂是讓人身心愉悅的一門藝術,阻礙藝術對幼兒創新力和想象力的塑造作用。教學目的錯誤,甚至引起幼兒反感,成為幼兒藝術文化成長之路的絆腳石。
第二,忽略個體差異。在幼兒學習音樂的時候,教師往往是一個大的指揮官,需要幼兒的步伐與自己保持一致,跟著韻律走。但由于忽略了個體差異,個別幼兒無法參與活動,就會產生自卑和被孤立的感覺。有的幼兒會出現抵觸厭煩情緒,從而影響一日活動的整體參與度。
第三,學校對音樂重視程度不夠,音樂與日常活動脫節。學校缺乏對音樂促進意義的認識。很多幼兒學校只把音樂當作培養學生的一門課程,平時幼兒接觸音樂、學習音樂是在短短幾十分鐘的音樂課上,日常生活游戲中接觸音樂的時間并不多,因此,將音樂貫穿幼兒園一日活動之中受到阻礙。
二、將音樂貫穿于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具體途徑
1.將音樂運用到日常規范中
幼兒園的一日常規活動包括:接送幼兒入園、早操、課堂時間、課間時間、吃飯、午睡、眼保健操、自由活動時間等。音樂可以滲透到幼兒的每個活動時間段,給幼兒以提示、以愉悅感。研究表明,長時間接受某種有韻律的指令,會使人們產生條件反射,有助于幼兒規范性習慣的養成,能減少學校的引導難度,提高校園管理紀律。比如,當幼兒聽到校車輕松悠揚的音樂時,會及時到家門口等待接送;當幼兒聽到“幸福拍手舞”或者“寶貝愛讀書”時,就會自覺停止嘈雜的聲音,準備好好聽課;當幼兒聽到“讓我們蕩起雙槳”等輕松歡快的鈴聲時,就知道下課時間到了;當幼兒聽到“杜鵑圓舞曲”時,就知道吃飯的時間到了;當幼兒聽到“我是小海軍”等節奏明快的歌曲時,就知道做早操、鍛煉身體的時間要到了。在枯燥的日常規范之中,音樂就像調味劑一樣,出現在學校學習生活的各個時間點。它像一張優美的作息表,讓幼兒慢慢在它的熏陶感染下,養成良好的學習、作息習慣,調節枯燥乏味的課堂時間。
2.將音樂滲入四季、節日的變化
音樂不僅可以用于學生日常在校活動,規范學生的學習生活,而且不同風格、不同種類、不同因素的音樂可以應用到四季變化交替以及中國傳統節日之中,具體可以體現在幼兒的入校、離校時間段。比如,在春天這個生機勃勃的季節里,可以播放輕松歡快、有朝氣、歌頌春天的歌曲,如《春天的孩子》《春天在哪里》《蒲公英》等;在驕陽似火的夏天,可以播放《知了》《太陽雨》《夏天到》等歌曲;在萬物凋零的秋天,可以播放如《落葉》《樹葉蝴蝶》《秋天多么美》等歌曲;在銀裝素裹的冬天,可以播放如《堆雪人》《冬爺爺》《小雪花》等歌曲。在母親節、父親節,可以播放歌頌父母的歌曲;在中秋節可以播放象征團圓的歌曲;在端午節、重陽節等,每個節日都可以選擇播放對應的稱頌歌曲。幼兒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著季節的更替,體會著中國的傳統文明和父母偉大無私的愛,同時也能豐富幼兒的文化知識。
3.活動音樂背景的選擇
幼兒在校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習課本知識和各種文化活動的占比相當,除了平時文化知識的學習,還有大量教師組織的課外游戲活動,或者戶外體驗。進行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活動內容選擇適合的音樂,以此活躍氣氛,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使整個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比如,在春天郊游的時候,可以附帶“春天好”的音樂;植樹節活動時,可以附帶“植樹歌”,讓幼兒伴著音樂體會勞動者的辛苦。再如,進行各種比賽的時候,教師可以播放努力向上的歌曲,營造整個比賽氣氛。
4.課堂教育中發揮音樂的作用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難免會發現,幼兒對內容感知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為避免這種情況,應盡量豐富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在多媒體發達的今天,教師要合理運用教學設施,導入合適的音樂,調節課堂氣氛,提高幼兒的注意力。音樂選材應符合學習主題,比如在教幼兒禮儀規范的時候,教師可以以禮儀歌曲的形式教授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的音樂歌詞,深化幼兒的課堂知識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幼兒在歌曲中認識到尊敬師長、誠信禮貌、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學會了怎樣與朋友、老師、陌生人交往。再如,幼兒在學習美術課“京劇臉譜”時,就可以用一首《說唱臉譜》進行導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認識到中華文化國粹之美,更易將傳統美感的京劇臉譜融入畫作,課堂也顯得生動活潑。學期末,幼兒會面臨短暫的離別,很多幼兒會因見不到好朋友、教師而哭泣,這時教師要告訴幼兒離別乃是常態,送別時配上優美的離別詞曲等,讓幼兒感受古人們的離殤之情。音樂不僅體現在生活中,也體現在幼兒教學的方方面面,只要恰當運用,就能發揮音樂的優勢,幫助幼兒發散思維,讓他們大膽創造。
5.利用音樂進行聯動,促進幼兒成長
學校是幼兒日常生活學習的場所,教師、其他幼兒是幼兒平時接觸到的一種人物關系。其實,幼兒的活動場所還包括游樂園、家庭,人物關系包括父母、鄰居、朋友、陌生人、親戚等。幼兒成長最主要的是需要家長和學校的聯合,如在親子關系活動中,很多家長因工作繁忙不能親臨學校,學校就可給幼兒布置任務,如母親節,和媽媽合唱一首歌頌母愛的歌曲,爸爸錄制視頻,第二天進行視頻歌曲比賽,將幼兒園不便執行的一日活動延伸到家庭,充分發揮音樂的聯結作用,增加幼兒與父母的親昵程度,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結 語
音樂對幼兒園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幼兒園音樂教學現狀分析,筆者提出五種方法,將音樂貫穿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以供參考。
[參考文獻]
吳堅.三管齊下,提速節奏訓練——一日生活中培養幼兒音樂節奏感的實踐與研究[J].好家長,2019(25):28.
作者簡介:萬燕紅(1977.12—),女,江蘇常州人,本科學歷,幼兒園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