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技術普修課教學過程中,強化師生互動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理論與技術水平,幫助學生強身健體,同時還能夠加速學生對田徑動作技術的掌握,激發學生參與田徑訓練的興趣,為學生創造一個相對開放的學習環境。本文先從相關理論基礎為出發點,探討師生互動對田徑訓練與教學的影響,最后提出有關建議,望采納。
關鍵詞:師生互動;田徑訓練;教學;影響
在體育教育專業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學生技術與能力培養。田徑是所有體育運動項目基礎,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過程中,田徑訓練與教學是不可或缺的課程。由于素質教育在我國起步晚,且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將技術傳授當作是教學的重點,教學中還沿用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而師生互動模式有助于營造開放教學環境,同時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基于此,加強師生互動對田徑訓練與教學影響的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一、 相關理論基礎
師生互動理論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將教與學有效地結合起來,同時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當作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這兩個過程又是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的結合體。田徑訓練與教學課程,不僅單純地體現在教師教學或者是學生學習上,更需要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必須建立在雙方平等對話基礎上,教師學會尊重學生,教師與學生都需要根據教學內容、自身情況,在教學與學習過程中貫穿情感互動、認知互動、價值互動等,保證溝通交流的主動性,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
所謂互動式教學模式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以啟發式教學為主,讓學生與老師共同參加課程的教與學。通過學生對教材的自主鉆研與小組討論相結合,按互教、互學、互助的模式進行調研、討論、交流設計心得等方式學習,優化教學要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把教學改革的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上,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 師生互動對田徑訓練與教學的影響分析
關于田徑訓練與教學的研究越來越多,其中田徑課體智式教學以及多元化教學的研究最為突出。通過大量的文獻研究以及實踐證明,師生互動能夠結合田徑教學的特點,有效提升學生參與田徑技術教學的積極主動性。同時,這種教學模式還有益于為學生創建和諧學習環境,讓師生通過互動交流,實現共同進步的目的,并在和諧、自由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田徑課體智式教學目的在于將體育運動技能與體育智力技能聯合起來,在田徑訓練與教學中實施,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參與活動不積極的問題,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合作。這種模式意在培養田徑專業學生,要求學生花費較大的精力進行理論學習以及技能訓練。多元化教學是現階段田徑專業教學中最主要的理論模式,依據學生興趣愛好、個性等,選擇不同的田徑運動教學內容,對教學進行相關的輔助。當然,這種教學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沒有根據學生差異進行授課,從而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積極主動性。
在田徑課堂中,采用師生互動模式應該將田徑課體智式教學與多元化教學結合起來,利用兩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實現優勢互補,構建一種促進學生能力、知識共同進步的互動式教學方法。
田徑訓練與教學課程師生互動模式下,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合理的分組,然后根據不同標準,按照提出問題——情景創設——課堂互動——小組探討——小組展示——課下探究的渠道進行學習,這種模式有利于師生之間形成和諧的關系,還能構建更加多元化的互動渠道,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田徑訓練與教學效果也能夠得到顯著的提高。
相對于國內的研究,國外在師生互動教育研究領域中,將師生課堂互動作為獨立的研究領域,起步早、研究深。根據匯總,可以將師生互動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將教師與學生都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指的是兩個個體之間的互動;二是將學生作為一個群體,指的是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有效互動。田徑訓練與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不僅體現在語言上,同時眼神、動作、身體姿態等都是互動的一部分。這兩方面的互動,突出教師和學生互動性、雙主性。但是,在目前我國體育田徑普修課教學中,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是表現最為常見的方式,也是傳統教學方式的一種,還沒有脫離學生被動、教師主動的理念。這就要求互動式教學中,不僅尊重教師主導地位,同時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
三、 在田徑訓練與教學中實施師生互動的策略
具體田徑訓練與教學實踐中,必須根據田徑運動中不同項目特性不同,勇于創新,敢于將傳統常規教學模式打破,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斷提升對學生的要求,完善學生田徑相關理論水平。同時,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自主性、創造性的培養,重視學生個體差異,以便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綜合發展。
作為田徑訓練與教學的教師,必須隨時關注行業特點,更新觀念,提升自身運動技能、教學素質?;硬皇菃渭兊膶υ挘荒転榱嘶钴S課堂氛圍,毫無意義地開展互動活動。授人于魚,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從教學生“學會”到學生“會學”是教學上質的飛躍。而這“漁之技,學之法”不能單靠灌輸獲得,必須教師多方設法引導學生“自求而得之”。以往“應試教育”的講述式教學,教師精力基本傾注于“講深,講透”,力求把學生“教會”,而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重頭戲”是提出問題和引導探索討論。
四、 總結
綜上所述,師生互動運用于田徑訓練與教學中,能夠凸顯學生的主動性,貫穿于整個教學當中,實現教師與學生個體之間的良性互動,構建和諧、自由的課堂氛圍,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升。當然,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應該從學生、教師、課程三方面入手,切實提升田徑普修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少華.體育教學中田徑訓練強度與訓練量的影響因素與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6,23(2):99-101.
[2]吳潔.初中體育教學中田徑訓練強度及訓練量的有效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6,24(2):203-205.
[3]鞠年群.基于高中田徑教學訓練中運動損傷的預防及應急處理分析[J].時代教育,2016,16(8):64-66.
[4]馬炳福.體育教學中田徑訓練的強度與訓練量分析[J].南風,2014,11(2):125-127.
作者簡介:
范海濤,貴州省遵義市,遵義市體育運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