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
摘 要 費時低效一直是口語教學的一個難題。本文指出基于輸出理論開展實地調研,重修課程標準,開展“互聯網+教學”,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口語活動和允許學生“犯錯”能促進良好的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融入型學習動機,增加口語輸出的機會,促進高職生口語提升。
關鍵詞 大學英語 輸出理論 口語提升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2.061
On the Application of Output Theory in Oral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Yan
(Guangxi Medic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12)
Abstract Time consuming and low efficiency has always been a problem in oral English teachi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based on output theory, we should carry out field research, reestab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carry out "Internet + Teaching", explore mixed teaching mode, carry out colorful campus oral activities and allow students to "make mistakes" to promote goo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stimulat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integrate learning, increase oral output opportunities, and promote oral English pro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output theory; oral English promotion
0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1]加強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外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區域和國家發展。這里具有外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尤其指的是外語口語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南寧作為每年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點,廣西高職生英語口語提升有助于促進中國與東盟十國共商共建共享,促進廣西區域經濟發展,意義非凡。同時,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也要求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英語聽說技能,使學生能夠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能夠用英語與外國人進行流利地溝通。但是,而筆者在教學中發現,高職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偏低,表達不流利、不準確、詞匯量少,未能達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因此,探討廣西高職生口語提升路徑,開展有效的口語教學,迫在眉睫。
1理論依據
20世紀80年代,krashen(1985)提出了語言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Krashen認為,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二語習得的必要條件,足夠的可理解性輸入是獲得語言知識的唯一方式。[2]他指出學習者只要接觸大量的高于自己現有語言水平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就會自然而然地習得語言。語言輸入假說,在外語教學研究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到了20世紀90年代,Swain(1993)研究后發現輸入假說的不足之處,于是提出了可理解性輸出理論(comprehensible output).Swain認為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僅僅是輸入目標語,而不輸出目標語,是難以成功地習得二語的。二語習得既要靠大量的可理解的輸入,也要依賴于大量的二語輸出。Swain認為語言輸出有以下3大功能:
(1)注意、觸發功能:在二語輸出的過程中,學習者能意識到自身二語存在的問題,進而改進和提高二語。
(2)假設、檢驗功能:在二語輸出的過程中,學習者能夠接收到反饋,并根據反饋去調整二語輸出。
(3)元語言功能:在二語輸出的過程中,學習者運用語言來思考自己和他人的語言使用情況,對語言進行反思,從而促進語言知識的內化。
當輸出理論引入到我國后,我國的學者對輸出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文秋芳教授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理論(Output-Driven, Input-Enabled Hypothesis)。文秋芳教授認為輸出既是語言習得的動力,又是語言習得的目標;輸入是完成當下產出任務的促成手段,而不是單純地為培養理解能力和增加接受性知識服務,為未來的語言輸出打基礎。
綜上所述,輸入理論和輸出理論在二語習得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想成功地習得二語,學習者需要接觸大量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同時,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出也是必不可少的。
2現狀分析
回顧現狀,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盛行。老師為考核而教,學生為考核而學。遺憾的是,長久以來傳統教育考核方式單一,其形式通常為筆試,題型通常局限于聽力、選擇、完形填空、閱讀理解和寫作。顯然,傳統教育偏重對讀寫方面的考核,而輕視了對學生口語方面的考核。這樣就造成了在課堂上老師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畸重,對學生口語能力的訓練則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再者,在課后,學生也沒有很好的二語習得的語境,即學生在課上課后開口說英語的頻率都很低。根據Swain的輸出理論,成功地習得二語單憑語言輸入是難以成功的,學生少開口,就意識不到自己的口語問題在哪里,無法收到口語方面的反饋,也無法思考自己和他人的英語口語使用的情況,因而難以改進和提高口語。因此,筆者假設造成傳統外語教學費時低效、啞巴英語的原因之一是語言輸出不足。為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提高學生未來的職業競爭力,筆者及所在的學院進行了一系列的基于輸出理論的口語教學改革嘗試。
3基于輸出理論提升高職生英語口語的措施
3.1 開展實地調研,重新修訂課程標準
英語課程標準是規定英語這一門課的性質、目標、內容、考核形式和實施教學建議的指導性文件。為了更好地指導英語教學,筆者及所在學院基于社會崗位需求、學院各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和校外畢業、校內在校生需求開展了實地走訪廣西高職院校、醫院、藥房調研和進行了上千份的問卷調查調研。經過調研,學院對英語課程標準做出了修改。
在新的課程標準里,首先是變更了考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表現,教師要進行進行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每一點一滴的成長,鼓勵和肯定學生每一點進步。總結性評價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包括考勤,課堂表現和口語單元測評。期末考核包括口語考核和筆試考核。其次,新的課程標準不僅注重對學生口語能力方面的考核,其課程目標也將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列為考核重點。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使用英語進行課堂交際的能力,在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中進行溝通交流的能力,還有結合專業知識圍繞實際工作場景熟練使用醫學英語的能力。再次,教材方面,在原有基礎上,增用《樂學英語口語教程》。 《樂學英語口語教程》的特點是在注重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的同時,也注重培養跨文化意識。教材中的活動設計以學生為主體,創設真實語境,個人思辨活動和小組活動有機結合。最后,該課程標準在課時分配上做了調整。一半的課時為理論課,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一半的課時為實訓課,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在新課程標準里,從考核、課程目標到教材,都對口語能力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3.2 開展“互聯網+”教學,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
響應以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的時代號召,筆者及所在學院應用智慧職教平臺輔助教學。智慧職教平臺是一款教育應用app.在課前,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建班課。在平臺班課上發布如視頻、圖片、課件、連接、文章等學習資料給學生,學生可以利用移動終端(手機、pad等)隨時隨地在平臺班課上進行自主學習。在課中,教師可以利用智慧職教平臺進行考勤、組織討論、頭腦風暴、提問、測驗、投票和問卷調查,并對學生的表現當堂打分。在課后,教師可以利用平臺布置作業、總結和給課堂上表現好的學生點贊。此外,智慧職教平臺還能記錄所有學生整個學期的學習情況,在學期末可以以數據形式導出每位學生的學習表現數據。
以第六單元At a shopping mall為例子,筆者課前在平臺上發布內容關于顏色、服裝、百貨商場的英文表達視頻,讓學生在課前復習已經學過的關于顏色、服裝和百貨商場的表達,并預習新的表達,為課堂上的對話順利開展做好語言詞匯準備。在課中,組織學生以兩人為一小組的形式進行角色扮演。一名學生扮演銷售員,賣衣服;另一名學生扮演顧客,模擬在商場購物情景進行對話練習,并且用平臺當堂打分。學生能及時收到自己的口語練習反饋,得到肯定,更加積極投入到練習中,期待更好的表現。課后,筆者在平臺上發布作業,要求學生發口語音頻作業到平臺。并且,筆者把課件、課本對話的音頻發布到平臺,供學生課后利用手機隨時隨地反復多次進行跟讀練習。“互聯網+教學”給老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學輔助平臺,大大增加了學生說英語的機會。俗話說,熟讀成誦。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反復的練習中確實有助于正確的發音和口語提升。在本學期末的口語測試中,就連平日里話少的男生們的表現也令人驚艷。大多數的女生和部分男生表現優秀,基礎極差的男生也能發音準確地進行流利的自我介紹和簡單的對話。
3.3 開展多樣化的校園口語活動
文秋芳教授的“以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理論挑戰傳統的“課文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要從教課文轉變為教學生用英語做事。為強化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筆者及所在學院本學期舉辦了中國傳統文化英語演講比賽、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說和中國傳統文化趣配音比賽活動。為學生能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筆者一次一次線上線下在學生參加比賽前對學生進行句子重音、句調、斷句、連讀等語音培訓和輔導,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比如:我的一名學生在趣配音比賽中選擇配音余光中的《鄉愁》和在晚會上唱英文歌。這位學生的語音語調很好,但是句子重音把握不好,唱歌的時候音色不夠飽滿。經過了多次的線上線下輔導,學生一次一次地刷新作品,終于在晚上有驚艷的表現,不負青春不負韶華。學生在參加比賽過程中收獲的不僅是口語能力的提升,更是展現才藝的精彩和獲獎的喜悅。同時,滿滿的成就感,激發了學生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積極練習英語口語的熱情。
3.4 允許學生犯錯
教師有一種可貴的品質,其決定了課堂有多么的放松,那就是耐心。學生在口語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犯各種錯誤。比如,我的學生會說,He is my sister./ Listening to music, reading and playing football is my hobby 等等。學生經常會在表達的時候人稱不對、時態不對、單復數不對、主謂不一致,甚至中式英語等等。即便是很簡單的表達,學生都有可能犯錯,畢竟是外語,另外一種語言體系,而且我們的學生沒有很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所以一切都是需要很多練習才能掌握,才能準確流利地脫口而出。如果教師總是在學生一開口表達錯誤時,就不耐煩地不停糾正,那么,到頭來,學生會越來越不愿意開口說英語,教師會覺得壓力大。在口語教學中,教師的耐心會發揮神奇的作用。通過創造一個富有同情和尊重的環境,耐心的教師給學生安全感,這樣學生在口語學習過程中就會敢于開口說英語,不會害怕錯誤和嘲笑。因為他們知道,老師能接納他們犯錯,并在適當的時候給予耐心的指導。
4基于輸出理論的高職生口語教學的特點
4.1 教師角色轉變
在傳統教育中,課文至上。英語教師像教語文一樣教英語,組織學生學習文章或對話,逐字逐句地講解句型、結構、詞匯等語法點,教師在課堂上占主導地位,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在應用了輸出理論到教學后,學生變成了課堂的主導,教師角色則趨于多重化。課前,教師提供學習資料,設計教學活動,是學習規劃者。課上,教師組織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并解答學生產生的疑惑,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活動結束后評價學生的表現,教師又是提示者和評價者的角色。總的來說,教師由先前單一的“知識灌輸者”變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則變成課堂的主導。在這樣的師生角色中,學生的學習容易變得更主動,課堂氣氛也因學生積極參與而變得活躍。同時,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此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可有效促進學生口語成績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教師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壓力。
4.2 學生學習動機的轉變
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分為工具型動機和融入型動機。在傳統課堂中,學生為考試而學,學生的工具型動機強烈。而在基于輸出理論的課堂中,注重語言的輸出,注重口語的操練,注重溝通交流的樂趣,讓功利性地學習英語,變成學習英語口語,因為有樂趣。因為英語是一門工具,學習的目的應該是用來溝通與交流。
5結語
費時低效、啞巴英語一直以來是我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一個困境。筆者嘗試改變教學模式,取得一點突破。經過實踐的檢驗,學生更敢于說英語了,更多地課后練習說英語了,也更會說英語了,確實取得了一點進步和成績。但是,要取得更好的成績,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加強專業化發展,熟練地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和信息化的手段到應用到教學當中。
參考文獻
[1] 董必榮,魏南海.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產黨發展觀的躍遷[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35).
[2] 張秀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中學英語閱讀學習策略研究[M].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九卷),201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