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教師要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感召學生,用思想的光芒去影響學生,以及緊扣核心素養主題,以科學立德樹人和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方面對新形勢下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德育教學進行了探討,其對于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理想信念;核心素養;情景教學;實踐活動;創新精神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信息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頻繁,面對當今世界相互振蕩的各種文化,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我們更需要加強現階段的德育工作,引導學生使他們成為德才兼備,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教育是國之大計,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道德與法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說學校德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皇冠,那么道德與法治教學則是這個皇冠上璀璨的明珠。道德與法治課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改進道德與法治教學,提高德育實效,給學生的終生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以培養其良好的個性、優秀的品質,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 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開放、科學、民主的教育觀念,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接受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道德與法治教師如何在紛雜多變的社會思潮中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當好學生的引路人,讓學生的夢想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與中國夢密不可分,使他們在不遠的將來能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從這一層面來講,我們任重而道遠。有“魂”之人方能鑄“魂”,這個“魂”對于我們道德與法治教師而言,就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信”和對家國對黨的熱愛之“情”。所以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教師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家國情懷,才能做好立德樹人工作,推動教學創新發展。
在教學中教師的政治觀點、思想品德、治學態度,甚至言語、儀表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應成為學生道德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時時處處都要講大道理,而在于他對人生的態度,對學生對未來公民的態度,能為人表率……”。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感召學生,用思想的光芒去影響學生,這是老師的人格魅力為學生創造的最美好的德育教學氛圍。
隨著創新教育,主體教育、核心素養教育的不斷深入,我們的課堂教學也將發生許多變化。要適應這種新形勢,我們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也應當有更多的開放性、民主性、科學性。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脫離機械的說教和形式主義,對學生的道德教育要與社會現實和他們成長中遇到的問題聯系起來,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而教。用多種方式創造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良好氛圍,增強教學的德育實效。
二、 緊扣核心素養,科學立德樹人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統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也提出了要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著眼點和立足點。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觀念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良好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有助于學生“三觀”的正確樹立。因此,道德法治教師要與時俱進,對其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變以“知識為本”的教學轉變為“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真正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不僅是為了獲得學科知識、技能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人文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提高。教學所采取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就其對學生發展的作用而言,明顯存在著積極和消極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假若載體不當或內容空洞,或方法不科學,或手段落后,學生必會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如何緊扣核心素養,完成立德樹人的目標呢?新修訂的高中思想政治的課標指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就是看學生能否運用學科內容應對各種復雜社會生活情境的問題和挑戰”。這同樣也適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既然是培養學生面對各種復雜社會生活情境處理問題的能力,那么培養核心素養就離不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來展開教學,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按照核心素養的要求,情境創設要真實,不虛構,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所以我們要善于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和社會現實出發,把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應用到課堂上,使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但僅僅把真實的社會生活或學生成長的場景搬到課堂上是不夠的。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呼喚、鼓舞”。在教學中學生學習、探求知識的過程,也是開啟學生心靈的情感過程。若師生雙方心意相通,則“親其師,信其道”,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怎么樣,還要關注他在情感方面、觀念方面的發展,要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渲染道德情感,用回歸現實的情景來幫助學生認知,實現“情”“境”交融,最終形成道德實踐。我們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創設情境是為了要完成具體的學習任務,所以情境教學離不開教學中老師的激疑生問。所以我們的教學要采用啟發式教學,要多給學生思維的主動權,要在學生思想的困惑點或在思維的突破口來提出問題,點撥學生,這對于形成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離不開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因為真正的素養一定是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互動中通過討論、辯論、情境分析等方式生成和提升的。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探究性學習,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進辯論賽、議題式討論、表演等形式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同伴合作,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理性精神和探究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第二課《網絡生活新空間》中,我圍繞教材設計了三個議題:1. 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利與弊?2. 我們應如何看待新媒體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利與弊?3. 我們中學生應如何合理利用互聯網,做一名負責的網絡參與者?這三個議題的討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展開,最后每個小組匯報討論成果。在討論過程中每個學生通過表達自己的觀點,分析別的同學的觀點,進行理性的分析與判斷,最后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行為選擇。
三、 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中學時期是人一生中最具有好奇心的時期,作為老師要充分利用這種天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自己去經歷知識產生、應用和發展的全過程,允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事物,探索真理。這就需要我們的課堂更加開放,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把學生成長的環境作為學習場所,通過社會調查、訪談、參觀博物館等形式不斷拓展學生的活動時空和活動內容,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
對學生的成長而言,學生的內在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僅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的需求。也有提高思想境界,在道德價值的取向上得到社會認可的要求。所以,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幫助他們認識社會,認識人生。我們應多創造條件,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以自己的勞動滿足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的公共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獲得發展。
教育部下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對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和實施策略,結合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特點,我們的實踐活動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1. 活動中要在學生“動手做”“探究”“設計”“創作”“反思”的過程中進行“體驗”,在全身心參與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創新能力。2. 教師應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教師的指導應貫徹于活動實施的全過程。但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活動的全過程一定要由學生合作小組共同完成。教師要結合學生經驗和核心素養的要求,為學生提供活動主題,學生合作小組要根據老師的主題確定選題,完成制定活動方案,責任分工、實施方法等任務,來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規劃能力;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合作小組要善于發現和解決問題,并做好活動過程的記錄和活動資料的整理;活動結束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通過撰寫活動報告、心得筆記等方式,反思成敗得失,提升個體經驗,促進知識建構。實踐活動的開展,不但培養了同學們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同時也培養了同學們勤于探索,善于鉆研,敢于質疑的創新精神,讓學生逐漸養成開放的學習模式、思考模式,為他們將來成為創新人才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四、 總結
走向新時代,道德與法治教學在立德樹人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我們要立足核心素養不斷改進教學方式,使道德教育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生活化轉變。通過正面灌輸、實踐鍛煉等形式,使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奠定基礎。
作者簡介:
高若,河南省洛陽市,洛陽市吉利區教體局教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