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初中歷史與社會高效課堂是每一位教師的畢生追求,也是課程教育改革對教學提出的要求。但是,從目前的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現狀來看,教學效率較低,學生很難對歷史與社會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師依然采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為此,要想改善這一教學現狀,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采用多元教學策略就非常有必要。基于此,本文從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出發,對多元教學策略支持下的初中歷史與社會高效課堂的構建展開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設性意見,以期為廣大同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多元教學策略;高效課堂
初中歷史與社會是一門基礎性、人文性學科,其知識具有零碎、復雜的特點,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枯燥、乏味的感受,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進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那么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實踐中,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呢?筆者認為,要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應注重多元化教學策略的應用,為學生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多樣的任務驅動下主動學習、深入探究,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鑒于此,本文首先闡述了多元教學策略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中應用的意義,然后分析了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的教學現狀,最后結合具體教學實踐提出了多元教學策略支持下的初中歷史與社會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 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低效的成因
(一) 對課程教學重視度不夠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認為初中階段最主要的課程就是語、數、英,而歷史與社會課程則成了可有可無的“副科”,這樣的錯誤觀念在目前的初中教育中普遍存在。由于對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的重視度不夠,所以對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安排較少,這樣就會降低教師在教學方面的投入,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歷史與社會課程課時安排較少,在實際教學中就會受時間方面的限制,對很多內容的講述一帶而過,而學生對其就缺乏全面的了解與認識,最終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阻礙學生對歷史與社會課程學習興趣的提升,這樣一來,從根本上就會使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低效。
(二) 教學方法落后,難以活躍課堂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開展的形勢下,強化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氛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但是,在目前的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依然采用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只是單純地為學生講述歷史事件和人物關系,使得課堂氛圍異常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較低。另外,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不能讓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知識有深入的理解,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三) 學生學習興趣普遍較低
目前初中生對歷史與社會課程的興趣普遍偏低,對歷史與社會學習根本提不起興趣,一提到歷史與社會學科就自然認為學好歷史只能死記硬背。他們普遍認為歷史是可有可無的“副科”,只要“死記硬背”就能應付考試。再加上教師錯誤的觀念,認為歷史與社會在考試中所占比例較小,實際教學過程較為枯燥、乏味,既沒有文采,又缺乏對歷史事件的生動描述,同時對歷史事件的具體內容講解不夠透徹,往往采取讓學生對重點內容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方法單一,因此學生很難對歷史與社會課程學習產生興趣與熱情,最終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偏低。
二、 多元教學策略支持下初中歷史與社會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動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愉快狀態下的狀態是最佳的,也最適于心智、潛能的發展。而教學實踐表明,創設情境是讓學生放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為此,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的手段,以教學內容為依據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對歷史與社會知識產生探究動機,啟迪學生學習思維,使其充分感受到知識與外界環境的密切聯系,強化學生的知識理解,從而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
以《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課教學為例,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熱愛和平的意識,讓學生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特點,筆者就借助多媒體教學,以圖像展示的方式為學生播放凡爾登戰役的視頻和戰后留下的影響,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強烈視覺沖擊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破壞的認識,同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果沒有‘薩拉熱窩事件,‘一戰還會爆發嗎?為什么?為什么說是帝國主義戰爭?為什么是非正義的?其中有沒有正義的戰爭?”在多媒體情境的沖擊下,加上問題的啟迪,讓學生透過現象認識到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理解“一戰”是帝國主義性質的非正義戰爭,從而高效實現教學目標。
(二) 以問題引領教學,開啟學生思維
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關鍵,而問題是開啟學生學習思維的鑰匙,是引發學生關注學習的前提,更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課程標準的重要要求。因此,在歷史與社會課程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善于運用課堂提問教學法,通過有效的提問引領學生探究學習,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促使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中積極思考,主動學習,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此同時,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問題設計的針對性與深度,為學生創設廣闊的思考空間,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從而深化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以《新中國的誕生》這一課教學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與新中國籌建密切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新中國誕生的意義,對中國人民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有一定的理解。為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筆者通過精心設計問題的方式引領學生學習,如,上課伊始筆者先提出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回顧巨變:“為什么說孫中山使國民蘇醒了?為什么說毛澤東領導國民站起來了?”問題的提出立馬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趁著學生興趣高漲,我接著追問:“當時中國的經濟和人民生活狀況怎么樣?當時的中國在軍事上怎樣?”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促使學生辯證思考,使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探究出問題的答案,同時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多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層層設疑,提問疏導,突出重點,不僅能開啟學生學習思維,還能使學生可以通過問題透徹理解教學內容,通過層層分析,逐步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三) 小組合作教學,促進學生交流
小組合作教學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形式,是當前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知識具有枯燥、乏味的特點,如果采用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很難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學習興趣,甚至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偏低。為此,要想提高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探究學習非常有必要。因此,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創設一種自由發展的合作學習環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學習中,鼓勵學生與組內成員積極交流,群策群力,共同探究知識內容,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
以《兩種命運的決戰》這一課教學為例,課堂上先按照學生的學情將其分成幾個小組,并布置探究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中共七大的召開在歷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中國面臨著哪兩種前途?”鼓勵學生積極與組內成員交流,然后進行辯論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個小組中的討論情況,并及時提出有效的評價和有針對性的指導,指出探究方向和方法,使之更順利地進行合作探究。最后,讓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探究結果,與全班同學一起討論分析,最后,教師對學生的總結進行點評,一一解決各小組遇到的問題,并進行適當的拓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改善了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還使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促使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從而對高效課堂的構建發揮著積極作用。
(四) 開展實踐活動,擴大學習空間
歷史與社會實踐活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挖掘其中的拓展點,讓學生對某一問題展開搜集、加工、分析和解決的一種學習方式。傳統的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一般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長此以往,學生對學習產生一種厭倦心理,逐漸喪失對歷史與社會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有利于擴大學生的學習空間,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關注,同時有助于學生充分感受歷史與社會學科的魅力。
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與勝利》這一課為例,本節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知道雅爾塔會議及主要協議的歷史作用具有兩面性;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為幫助學生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與勝利”有更全面的掌握,筆者就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活動,組內成員分別進行不同的實踐作業,如與組內成員共同對歷史史實進行查詢與考察,一起探究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形成的基礎、標志及作用;或者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同時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和圖片,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實踐活動中,一方面可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一方面可促進學生從多個角度對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三、 總結
總而言之,構建高效歷史與社會學科課堂是一位教師的畢生追求。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元教學策略開展教學活動,不僅能改善以往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還能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深化學生的理解,從而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為此,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學情靈活運用多元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不斷提升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袁素芬.淺析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9(36):127-128.
[2]徐選美.如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水平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1):173.
[3]費穎.趣味教學,打造高效歷史課堂[J].中國農村教育,2019(29):127-128.
[4]李瑞鴻.初中歷史教學中創新教學策略以構建高效課堂[J].亞太教育,2019(10):70.
作者簡介:
項軍,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蕭山區眾安前進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