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摘 要 “對分課堂”作為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被眾多高校課程廣泛應用。本文在闡述其在“飯店管理概論”課程中具體應用的基礎上,對其實踐效果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和反思,并進而提出提高其教學效果的建議。
關鍵詞 對分課堂 飯店管理概論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2.044
The 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Bisection Class"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Hotel Management"
WANG Jin
(Tourism and Social Administration College,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71)
Abstract As a new teaching mode rising in recent years, "bisection classroo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college courses.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hotel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thinks its practical effect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its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bisection classroom; Introduction to hotel management; teaching mode
21世紀以后,中國的大學教育從“精英模式”進入到了“大眾教育”時代,高校進入門檻降低,學生素質日益低下,隨之產生了種種問題,教學效果越來越差,傳統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沖擊。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已是當務之急。2014年,復旦大學心理學張學新教授提出了“對分課堂”這一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1]并被眾多高校課程廣泛運用。鑒于此,筆者嘗試將“對分課堂”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用于“飯店管理概論”課程教學中,通過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對其教學效果進行反思和提煉。
1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概述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是把課堂內容一分為二,一半用于教師講授,一半以學生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創新點在于“隔堂討論”,講授在先,討論再后。講授和討論的時間隔開一周,讓學生有一周的時間自主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也就是說,對分課堂在時間上清晰的分為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因此,對分課堂也稱為PAD課堂。[2]
2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飯店管理概論”課程中的應用
“飯店管理概論”課程是我院旅游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主要是將管理學的一些知識、原理和方法運用到酒店行業中,希望學生在掌握基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了解酒店的基本框架、整體運行、業務管理,具備一定的運用管理學知識分析、解決酒店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從事實際的酒店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1 修改課程大綱
由于第一次將“對分課堂”這一新的教學模式運用到“飯店管理概論”課程中,教學方式的變化必將引起講授內容、方式上一系列的變化。故筆者根據“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首先對原有的課程大綱進行修改,刪減講解內容。由于對分課堂要求教師的講授時間基本要縮減到原來的一半,故必須要找出每一章的重點、難點,精列提綱,清晰講解內容。其次,提煉課后思考問題,布置多種考核作業,提高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興趣以及內化吸收和課堂討論的效率。
2.2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安排
筆者在2018-2019學年秋季開展對這門課程的教學使用“對分課堂”。2015級轉本班共有26名同學,采取自由分組形式,分為6個學習小組,建立微信群便于交流討論,并同時利用雨課堂輔助教學。第一周,課程基本情況說明,主要說明課程性質、內容、授課方式和考核方式等,同時進行概述部分內容的講解,預留作業和問題,要求第二周帶來并討論。課堂作業內容形式多樣,包括PPT匯報、文獻閱讀比較,論述、案例分析等,根據講述內容具體而定。第二周,首先各小組開展上周預留問題討論,答疑,提出見解,教師掌握節奏并及時點評總結,然后講授新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推薦課后閱讀材料和書目,留下思考問題。之后每周依此類推。
2.3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考核方式
本校傳統的考核方式一般是期末卷面理論考試成績的70%加上平時成績的30%,平時成績由作業、上課出勤率和課堂表現三部分組成。這種考核方式主要決定于期末的理論卷面成績,相對比較簡單,過于注重結果,而忽視了過程。故此次在結合“對分課堂”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將考核方式一并進行改革和實踐。以培養學生真正能力為主要目的,由“看成績”轉為“看實效”,注重考核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習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際考核方式為:考核總成績=平時成績+過程性評價(考核)+期末考核
平時成績仍主要由作業、上課出勤率和課堂表現三部分組成,約占總成績的30%;過程性考核則主要由中間的兩到三次階段性考核組成,考核方式多樣,如項目設計和制作、案例討論和PPT展示、現場分組辯論或答辯等,約占40%;最后的期末考核則參考原有方式,期末閉卷考試,重點考核基礎知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約占總體的30%。
3 效果和反思
本學期共有三位老師同時在15旅管轉本2班進行對分課堂的教學實踐改革,故結束后,我們組織學生進行了討論和訪談,針對對分課堂的教學效果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同時結合課堂效果、作業情況及考核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3.1 教學效果
(1)學生自主學習性明顯提高。傳統教學模式下,基本完全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被動接受,通過完成作業的方式對課程進行有限的復習和探究。但在對分課堂中,教師只是講授重點知識和難點,大部分細節需要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并要在下節課展開討論,完成老師提問,甚至需要通過PPT制作上臺講解、互相辯論、答辯等。幾個輪回下來,明顯學生的學習態度開始轉變,自主學習的習慣開始養成,積極性有所提高。在訪談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提到并認可自主學習性大大提高。
(2)課堂氛圍相對輕松、學生融入度高。“飯店管理概論”是一門理論性的專業課程。雖然往年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夾雜了大量的案例,但學生仍是被動接受,講述案例時積極互動,一到理論就會失去興趣,注意力下降。對分課堂的形式展開后,學生就所學內容吸收情況互相交流、提問,課堂氛圍明顯活躍許多,一些被動的學生在別人的感染下也不知不覺參與進來。教師就學生討論內容進行總結,有針對性、目的性,這樣學生的專注力始終在課堂上,效率提高。這一點也幾乎是所有學生都贊同的。
(3)學生掌握知識程度明顯提高。具體表現在:①討論過程中,對小組其他同學闡述理解錯誤之處能及時指出,并提出正確觀點;②在討論過程中,大部分同學都能有深度的對學習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收獲,并對教師提問準確回答;③期末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往年同期的平均成績。
3.2 存在問題
(1)學生課業負擔明顯加重。對分課堂要求學生做到課前預習、課中討論和課后總結,故學業內容大大增多,要求明顯提高。且本學期開展對分課堂的三門課程恰巧是同一個班級的課程,且是畢業班,于是,學生普遍反映課業太重,每天疲于做作業,找資料,無暇他顧。且由于時間有限,導致有時無法對所學內容、老師所留問題細鉆深研,學習效果有所折扣。
(2)討論節奏不好把握,學生提問聚焦不夠。對分課堂形式,由于教師講授時間減少,精講少講,故課后的內化吸收和隔堂的討論對學生是否真正吸收了知識這一點來說就極為重要。討論效果一方面和學生本身的專業素養有關,另一方面也和他們的課后吸收有關。討論過程中會出現由于課后吸收不好,或本身專業素養不夠,甚至可能因為時間有限,教師在之前精講有限,導致學生并未有效理解,討論、提問無法聚焦重點,偏離主題。而另一方面,也會出現有時學生對課題感興趣,積極性尤為高,而導致討論不能及時結束,時間不好把握。
3.3 提高“對分課堂”教學效果的幾點建議
(1)加深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分清并掌握重點難點。由于對分課堂將教師的講授時間一下銳減了一半,那么在課堂上講述什么、怎么講就成為了這一課堂模式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求教師本身對這一學科有深刻的認識,對前沿知識的了解要及時,提高講解能力。此外,本課程有一定的實踐環節,需要學生對高星級酒店有一個總體上的感性認識,故在概論知識講解完畢后,還需帶學生去酒店實地考察,再反思所學內容、討論。故“對分課堂”這一教學模式筆者認為不應拘泥于它的形式,而應適當拓展、改革。
(2)對分課堂和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筆者認為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并不適合所有的教學內容,且因為形式特殊,耗時較多,對于習慣了講授教學方式的教師而言,教學課時大大不夠。故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特別是對于剛開始采取對分課堂教學的教師來說,應采取和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教授內容有所取舍,靈活授課,不可一味的為了對分而對分。
(3)高度重視作業、靈活安排時間。筆者發現,教師在講述后留下的作業對學生學習的效果影響非常大。學生對所留的問題與作業感興趣、才能更有積極性地通過完成作業的形式來完成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內化。故筆者每次留下的作業形式不一、內容多樣,盡量結合時事,吸引學生注意力。此外,討論過程在實施過程中是最具有難度的一個環節,時間不好把握。有時時間不夠,學生意猶未盡,有時出現冷場,興趣不高。這個需要教師在討論過程中密切注意學生討論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控,做好“引導者”的角色。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也非常重要。此外不必拘泥于具體時間的規定。
(4)細化成績考核。對分課堂由于非常重視課程中課堂的討論環節,且所留作業較多,所以考核較注重平時成績。這需要平時成績、過程考核要有相關的考核記錄、考核標準;且授課教師要加強學生上課出勤的統計、課后作業的批改與成績的評定,做到公平、公正。
“飯店管理概論”作為旅游管理的一門核心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地位。筆者將“對分課堂”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應用到這一課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今后,將繼續在這一課程中沿用這一教學模式,不斷探索和創新。
項目基金:2017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高星級飯店空間分布特征及經營績效關系研究”(2017SJB0419)
參考文獻
[1] 宋建平,王紅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有機化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文山學院學報,2016.29(3):83-85.
[2]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3] 潘冬南.PBL教學法在本科《飯店管理》課程教學改革中的應用探討[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1(2).
[4] 蔡清.論對分課堂的靈活性——以“環境綠化設計”課程為例[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