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知識灌輸型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學生的要求。為了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數學課堂中應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結合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教材相關內容,探討這種新型教學方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自學;議論;引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一、?“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在七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環節
(一)?自主學習:搭建基礎框架
讓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進行自主學習,是“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開展的第一步,也是此法的關鍵所在。只有學生完成高質量的自學,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并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后續的交流討論和教師引導才能真正實現各自的作用。在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前,教師需要結合單元教學思想對教材和其他學習資源這些“學材”進行再建構,從整個單元出發安排教學,實現教材的創造性運用。對“學材”再建構,是指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對原教材的內容進行增減,對教材中知識呈現的順序和詳略,知識呈現的背景、方式、方法及學習的策略等進行調整或重組。以義務教育教科書北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三角形》為例,教材的邏輯順序是先讓學生認識三角形,再介紹圖形的全等,然后將三角形和全等結合起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再學習用尺規作三角形(主要是學習與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作法),然后利用三角形全等測距離。通過對本章內容進行思考,可以發現第二節“圖形的全等”實際上是學習三角形全等的準備課,因此在學完這一節后,可以對后面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這一節的三課時內容進行“學材”再建構。
即由全等三角形的定義?形狀大小完全相同?三個頂點的位置?全等的條件即確定三個頂點的位置?以元素個數分類
一個條件:邊,角
兩個條件:兩邊,一邊一角,角
三個條件:三角,三邊,兩邊一角(兩邊夾角,兩邊及一邊對角)?兩角一邊(兩角夾邊,兩角及一角對邊)
由此可以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全部條件,在后面的兩課時中可以進行相對應的練習。通過這樣的分類研究,可以煥發學生的潛在的學習能力,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畫三角形,不僅使學生知道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更懂得了是怎樣獲得這些方法的,原理是什么,等掌握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后,可以利用這種分類研究的方法去研究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質等相關的內容。
根據初中學生的數學學習特點及后續交流議論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應將學生的個體自學和小組自學有機結合:一方面,學生在學習和思考上要有足夠的獨立性,獨立思考問題;另一方面,要發揮集體的智慧,讓學生在分工與協作之中提高自學能力。
(二)?交流議論:實現思想碰撞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中的“議論”就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合作”是“學習”的方式,“學習”是“合作”的目標和內容。通過自學掌握必備知識,為進一步的交流打下基礎;通過小組交流讓學生進行思維碰撞;通過大組(全班)共學讓學生的思想認識得到再次整合教師引導促進學生自主提升,這也是小組交流和全班互慧共享后的收獲。在組織實施“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光看重“合作”這種形式,忽略了“學習”這個核心和內容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環節,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照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共同的學習方法,在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四章《三角形》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一節的教學中,經過知識的建構,在進行根據涉及元素畫出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時可適當小組合作學習,根據全等的分類畫出三角形,并讓每個小組派出代表講解他們自己的思想,看是否能讓全班同學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這幾種情況,通過這樣的分組交流議論,還能將數學知識化整為零,有效突破單元難點。
(三)?教師引導:點撥重點難點
教師的引導也是七年級數學課堂中“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應用不可或缺的一環,具體而言,教師要發揮以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教師要啟發學生在自學時以基礎知識進行新知自學;第二,教師要觀察學生在自主學習和交流議論環節中所表現出來的各項特征,抓住時機對他們的疑惑進行點撥,幫助他們深挖數學知識點,對前兩個環節進行有效補充;第三,對于學生的自學成果和議論成果,教師要及時進行評價,給出反饋,合理激勵,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從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一章《整式的乘除》之“冪的乘方”課堂教學中看教師在相機引導環節中三方面作用的發揮:第一,教師要提供進入冪的乘方自學的相關運算情境,讓學生結合有理數的乘方運算這一基礎知識去探討冪的乘方的運算規則:先讓學生說出
22,24,26這三個式子分別是什么含義,然后讓學生計算應用“先算括號內再算括號外”的法則計算(22)2和(24)2這兩個式子的答案,再引導他們計算22×2和24×2的答案,讓他們對比(22)2這一式子與22×2這一式子的運算答案及(24)2這一式子與24×2這一式子的答案,讓他們結合個人獨立思考和交流討論,去比較這幾個算式有什么共同點,在運算方法上有什么相似和差異,讓他們找出其算式依據;第二,教師再與學生共同探討,幫助他們理解教材對冪的乘法運算法則的表述——“計算冪的乘方時,底數不變,指數相乘”,即從(22)2到22×2的過程,幫助學生知其然的同時也知其所以然,拓展數學思維;第三,教師可以出幾道冪的乘方及冪的乘方與同底數冪的乘法相結合的運算題,讓學生進行計算,檢驗他們的自學成果,并整合本單元相關知識,激勵他們不斷進步。
二、?在七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建議
(一)?結合初中數學學科特點
初中數學學科具有思辨性、邏輯性、抽象性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特點。七年級數學是初中階段數學學習的起始階段,承擔著幫助學生實現初中數學入門的功能,對于后續更深入的初中數學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結合初中數學的學科特點,來進行“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應用。其一,要從單元教學的視角出發,思考各部分知識間的邏輯關系。七年級數學各部分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邏輯聯系,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重視這些邏輯聯系,幫助學生全面而非孤立地學習數學。其二,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化抽象為具體,創設具體的數學情境并靈活運用數形結合這一思想。
(二)?展示學生優秀學習成果
對于學生的自學成果和討論成果,教師可以進行統一評比,將評比出的優秀成果進行集中展示,使之成為學生學習七年級數學過程中可參考的范例,激發學生提高自學能力和參與交流議論的熱情,促進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共同實現數學水平的提高,從而有效推進“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實施。
(三)?實現三者之間有機結合
自學、議論、引導三者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為依托、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又是動態發展的,且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在自主學習的小組學習部分,交流議論可能已經發生,而教師也要在這兩個環節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三者實際上互有重疊,共同進行。因此,教師應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自學和議論,在自學中議論,在議論中提高自學效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七年級數學課堂中應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主要通過自主學習、交流議論、教師引導三個環節來實現,三者互相滲透,必須實現它們的有機結合。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需要從初中數學和七年級數學學習的特點出發,并及時對于學生的自學和議論給出反饋,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數學學習,提高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庾南,祁國斌.自學·議論·引導:涵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范式[J].課程·教材·教法,2017(1).
[2]李庾南.“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群體議論[J].中學數學,2017(22).
作者簡介:王燕,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