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詩詞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尤其是選進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都是國學精粹,對傳承中華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中考語文考試中,更是把古詩詞鑒賞作為一個重要的考查要點,然而在現實中,學生在古詩詞鑒賞這一塊卻成為語文學習的薄弱環節,在考試中失分比較嚴重,成為困擾教師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何有效地打破這一瓶頸,成為很多初中語文老師和學生關注的焦點,而這一焦點也就成了筆者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古代詩詞;傳統文化;初中語文;鑒賞
古詩詞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中考語文考試的重點考查對象。古詩詞鑒賞已經成為新課標重點強調的能力之一,成為檢測學生能力發展和教師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尺度。探究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對于凈化學生心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熏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品質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對于初中生而言,由于理解能力的有限,知識儲備的不足,學生在古詩詞這一塊上面普遍較弱,學習難度很大。這已經成為嚴重制約教師語文教學的瓶頸所在,如何才能打破這種僵局呢?我想還是應該從學生的興趣著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后,學生才會有學習的內驅力,才能夠開動自己的發動機,開足馬力,勇往直前的,學生才能夠用更高的熱情和激情去投入當中,只有當一個學生主動去學的時候,學習才會有更好的效果。為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關系到學生的發展,也關系到教師教學的效果。教師在講授詩詞之前,必須要對學生進行認真的分析,按照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組,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把學生的興趣點找見,教師要思考對于不同學力的學生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去點燃他們學習的激情。我平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就是在講授之前,我會借助多媒體工具做成課件,把作者詩詞里面描寫的意境用直觀的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呈現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古詩詞通常就是用精簡的語言來描寫與作者有關的人和事,以及自然風光和生活境況,進而表達作者內心的精神追求和內心感受。引導學生進入到作者描寫的意境當中,學生才能夠體會古詩詞的美妙,才能享受文字之美、文字之妙。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二、?深刻了解時代背景,準確解讀文章題目
在初中古詩詞學習當中,一定要養成一種良好的古詩詞學習方法,有效的學習方法對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線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能有效促進學生對于古詩詞的深入理解。在古詩詞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的思路,理清楚詩詞的線索,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意圖。在這一環節上一定要重視古詩詞作者以及古詩詞寫作的背景,千萬不能忽略。任何作品都帶有時代的烙印,都是社會現實生活的再現,只有我們充分了解了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自己生活經歷,我們才能夠更好地洞察和品味作者的文學作品,也才能夠去客觀公正地鑒賞他的詩詞作品。
俗話說“蛇打七寸”,在古詩詞學習中,古詩詞題目就是整個“蛇”的“七寸”所在,它就是整個詩詞的核心,很多古詩詞的題目都高度概括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內容。讓學生對古詩詞題目進行深入的剖析,有助于學生對整個作品進行感悟和把握。比如,我們在講解《回鄉偶書》一詩時,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題目進行分析,透過題目可以看到,這首詩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在外漂泊,終于回到故鄉的一種感懷。透過題目,可以看到作者感嘆物是人非,時光飛逝的一種寫照。再如,唐代邊塞詩人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從古詩題目可以看出本詩是一首“送別詩”,文章標題就有一種送別友人的惆悵之情,而“白雪”則點點明了寫作的時間,讓原本惆悵的筆調更加低沉,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感。
三、?推敲研磨詞句,領悟詩詞語言藝術
古詩詞講求語言的藝術,詩人或者詞人都非常注重對字詞的使用,都會對用詞進行推敲研磨,恰到好處的字詞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是極端傳神的。教師在上課時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對字詞的推敲和評析。唐代詩人賈島題為《題李凝幽居》一詩為眾人熟知,“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庇绕涫抢锩娴摹傍B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句膾炙人口,也成為推敲研磨詞句的典范。故事大概是這樣的:賈島即興寫了一首詩,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這首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庇窒胗谩巴啤弊謥硖鎿Q“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的動作。看到的人感到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于是一會兒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顯得夜深人靜?!庇纱丝梢?,古代詩人或者詞人在用字用詞方面是非常謹慎的,都要進行精心的推敲之后才能定下來。正因為如此,古詩詞都非常精致,也非常傳神。再如唐代大詩人王維在《山居秋暝》一詩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作者用一個“空”字給雨后黃昏的山村染上了一層寧靜的格調?!翱丈讲灰娙耍勅苏Z響”“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都用“空山”兩字煉的極好,和“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中的“空”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此,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教會學生找到詩詞的“詩眼”,詩眼往往是一個精煉逼真的字,或者是精準透徹的句子。只有把握住詩詞“詩眼”,才能夠更好地理解詩詞的感情基調和感情脈絡,有些“詩眼”往往暗含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寄義。
四、?找出詩詞意象,把握詩詞意境
古詩詞的鑒賞不是簡單的詩詞閱讀,而是要通過作者所使用的詞句挖掘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要透過文字現象看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正情感。但是初中學生知識儲備有限,理解能力不高,為此很難準確理解作者寫作的真實意圖。這就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意引導,培養學生分析、鑒賞的能力,幫助學生剖析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準確到位的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就需要學生準確捕捉古詩詞里面的“意象”,然后通過意象理解意境。
古詩詞里面有意象,也有意境,透過意象才能更深層次地理解文章的意境,也才能夠理解古詩詞所表達的意思。意境表現為古詩詞里面明確表達出來的能夠直觀感受到的典型物象,意象一般為名詞,找意象,就去找描寫景物的名詞。如:唐代詩人王維《山居秋暝》一詩“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從詩文中我們可以找描寫景物的名詞,這次名詞有“明月、松、清泉、漁舟”,因此明月、松、清泉、漁舟就是這首詩的意象。而意境則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不可感知的抽象的一種境界,它往往是由多個“意象”組合而形成的能夠表達一種基調的鏡像。意象或意象的整合形成了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我們還是以王維《山居秋暝》為例進行說明,這首詩中的松間明月,石上清泉,晚歸浣女,泛舟漁人等意象,把整個山間秋天月下之景描繪得形象動人,給整首詩染上了寧靜卻不失活力的基調。整首詩語言清麗,通俗易懂,精致到位,作者在描寫空曠的秋景,但是整首詩卻沒有“悲傷”的格調,相反,整首詩卻充滿活力,富有生活氣息。詩情畫意之中寄托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五、?調動生活體驗,加深古詩理解運用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的晝夜不息?!笨梢姡罹褪枪旁娫~的“活教材”,古詩詞離開生活,也會變得虛無縹緲,空洞無力。初中古詩詞應該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品鑒,學生就會感覺容易多了,同時還能增添興趣。比如,當我們的學生去河西一帶去旅游時,在夕陽西下的時候看到遠處的炊煙能想到唐代王維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然后對照作者所描寫的景象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首邊塞詩的理解,作者的一次感受要比老師講解千遍萬遍要有效得多。初中語文課文里面的很多古詩詞,如果能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日常生活來鑒賞,就會別有一番韻味,學生也就會樂在其中。文學作品就是實際生活的寫照,是作者源自生活而發生的情感之鳴。因此,在初中語文古詩詞學習過程當中,老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調,然后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感受文章詩詞所蘊含的感情色彩。在古詩詞學習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能結合學生源于生活的已有知識對于古詩詞全面的把握和深度的解讀是非常有必要的。由此可見,詩詞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只有將文章的學習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初中生所處的人生階段中,對于豐富的生活體驗已經有較多的把握,這樣豐富的經歷能夠幫助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與人生經歷,最終達到引起心靈共鳴的效果,感受來自作者深沉的情感。
總之,古詩詞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璀璨明珠,做好古詩詞鑒賞對于傳承中華文化,陶冶學生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古詩詞的鑒賞離不開一線教師的努力,行之有效的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對于凈化學生心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熏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品質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顧曉蕓.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有效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9(30).
[2]劉麗娟.初中語文中考古詩詞鑒賞備考研究[J].學周刊,2019(28).
作者簡介:
翟玉娟,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附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