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嘉
摘要:現行的國際漢語教育跨文化交際教學,以空間維度教學為主,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使學習者的思維固化。應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適當引入歷史維度,尤其是跨文化交際編年史,以幫助學習者以縱向的歷史眼光置身于跨文化交際情境中,梳理其脈絡,洞悉其發展,從而更好地建立文化自覺,達到“美美與共”的跨文化交際境界。
關鍵詞:歷史維度 跨文化交際 文化自覺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4-0126-02
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發展趨向。”國際漢語教師是與他者文化交往互動中的一線工作者,文化自覺是其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而要具備這種能力,就必須如費孝通先生所說,明白文化的來歷和形成過程,在國際漢語教育的跨文化交際教學當中引入歷史維度,尤其是跨文化交際編年史。
一、歷史維度的跨文化交際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際》中將各種跨文化交際過程分為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價值觀等若干方面,并且認為,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在于價值觀。從以上幾個方面考察,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引入歷史維度。
首先,以語言交際為例,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動態發展的,跨文化交際中的稱謂、招呼語、稱贊與回應等,都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著或大或小的變化。例如,中國人的稱謂中通常體現了長幼尊卑的順序和卑己尊人的傳統,但新興的年輕化社群則遵循另一套規則。中國著名互聯網公司騰訊就有著獨特的稱謂文化。從創業的第一天起,騰訊公司里面每一個人不分上下級,彼此以英文名相稱呼,馬化騰在公司叫 Pony,在公司的日常交流中代替真名,弱化了上下級之間的權力距離,體現了新興互聯網公司的國際化文化特色。從這些稱謂的運用可見,當下的中國不僅有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也有不拘一格、追求平等與活力的新興文化。對于稱贊的反應也是如此。過去,中國人面對稱贊習慣于自謙乃至自貶,但現在的年輕人往往更傾向于落落大方地說一聲“謝謝”,這種對于稱贊的反應變化體現了時代的變遷。
其次,非語言交際同樣需要放在歷史維度上考察。以體態語言為例,見面時行的見面禮就是一種具備強社會規約力的無聲語言,蘊含了諸多信息,東西方極為不同,甚至因此而引發歷史事件。英國人馬戛爾尼《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就記錄了這樣一件事情: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八十壽辰之際,英國派使節馬戛爾尼前來賀壽,馬戛爾尼被要求按照中國的禮俗行跪拜禮,他最初不答應,后來有條件地答應了,但清政府不接受他的條件,第一次中英之間的交涉竟因此而告失敗。文化與歷史動力的關系,文化對社會生活的型構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最后,在社會交往中,送禮亦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各個不同的民族均有送禮禁忌,但這種禁忌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歷史的沿革而變遷。因“鐘”之音諧“終”, 有不詳之意,故中國人送禮常常避諱送鐘。然而,這種風俗并非始于“鐘”傳入中國之時。事實上,我國清代以前一直以圭表、日晷、漏壺計時。“鐘”進入中國的過程大體如程裕禎在《中國文化要略》中所述,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年)于 1582年來華,1601年,利瑪竇等人抵達北京,朝見明神宗,獻上天主經像、自鳴鐘、萬國圖及西洋琴等禮物,獲準在宣武門內居住傳教。
在中外跨文化交際中,交際主體價值觀的變化頗耐人尋味,體現出跨文化交際過程里中國價值觀的影響力。中國人的傳統核心價值觀以儒釋道為底色,在此基礎上長期尊崇儒家思想,相對而言,“放浪形骸“的道家思想顯得較為弱勢。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下,唐代詩僧寒山在中國國內長期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直到1970年代美國的舊金山文藝復興運動,寒山的名字才“墻里開花墻外香”,在中西方思想交流的過程中迸發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在中國人看來,寒山與拾得是合和之神;對于投身“舊金山文化復興運動”的嬉皮士來說,寒山則是“細草作臥褥,青天為被蓋”的精神偶像。美國詩人加里·斯奈德和艾倫·金斯伯格等都深受寒山的影響,既隱逸又不乏入世情懷。同一個寒山,在海內外所代表的精神形象卻是截然相反的。在跨文化交際的思想內核上,“寒山“這個人名的內涵獲得了一種意義協商的空間,這是中國傳統中的非主流文化和美國文化的現代相遇。
因此,就東西方價值觀的互動影響而言,樂黛云先生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普遍感到沮喪和絕望。在彼時,人們最需要通過‘他者,創造一個‘非我來發泄不滿和寄托希望。富于創見的作家和思想家總是要探尋存在于自己已知領域之外的異域,而中國正是作為這樣一個極富魅力的‘異域而被探索的”。(樂黛云,2004)
二、歷史維度引入教學
在當下的全球化語境中,將歷史維度引入國際漢語教育的跨文化交際教學,是用實證主義的態度和動態的觀念來看待跨文化交際,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國際漢語教育起到幫助作用:
首先,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歷史維度的使用可以與空間維度的比較教學互補、互證,幫助學生對跨文化交際形成更好的歷史理解和評價,形成費孝通先生所說的“文化自覺”。當下跨文化交際教學所呈現的各種跨文化交際現象,其實是各種有形和無形的歷史積淀構成的,從時間維度細察中外跨文化交際史,既可以看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更能感受到其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其次,對跨文化交際史的理解有助于實現文化互動認知和超越文化局限的人文主義目標。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交際主體,國際漢語教師對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自知,才會有“各美其美”的文化自信和“美人之美”的文化移情,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借鑒和分享價值體系,更接近“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跨文化交際境界。
最后,通過歷史視角,交際主體可以在跨文化交際中厘清“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擁有更好的文化解釋力,對各種文化現象賦予合理的解釋。廣義文化的發展成長過程實際上就是其特色的形成過程。對跨文化交際問題在歷史維度上的理解是國際漢語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成功保障。否則,國際漢語教師在應對各種跨文化問題,進行異質文化對話時就可能不知所措。
三、結語
總之,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歷史維度的引入能幫助我們深入地認識文化的社會性和歷史性,進而完成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自覺的使命。在歷史維度中,將講授內容置于時間軸上前后滾動,既追溯源頭,也展望未來,這樣才能使跨文化交際學習者具備更高層次上的文化自覺。
為擴展文化視野,跨文化交際學習者不僅可以學習一些現行的跨文化交際教材,而且應拓寬閱讀面,深挖閱讀內容,品古閱今,貫通中西。樂黛云、呂思勉、蔣廷黻等學術大家的著作可滿足學習者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2]費孝通.全球化與文化自覺:費孝通晚年文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3]何善蒙.荒野寒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蔣廷黻.中國近代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
[6]樂黛云.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7][英]馬戛爾尼.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M].劉半農,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8]邁克爾·拜拉姆.跨文化交際與國際漢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