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博
摘 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寫作策略知識的培養是其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之一,小學階段寫作能力和素養的養成對于初中、高中等階段的語文知識的學習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該課程內容的開展能夠為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提供積極作用,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在新課改不斷深入開展的背景下,語文教學中的寫作策略知識的講解對于提升課堂的有效性也有著重要的影響。結合該策略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進行分析,結合現狀對策略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寫作策略;小學語文;應用探究
從寫作策略知識的應用意義來看,它能夠充分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并且對于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的培養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能夠充分提升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觀察能力。當前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在講解寫作的相關知識時,由于年級較低,學生的年齡較小,教師在實際制定課程授課時往往會面臨著內容模糊的現象,同時也會缺乏目標,對于課程邏輯性和流程的安排存在一定的欠缺。基于此,教師應當充分結合課堂開展實際狀況,對寫作策略知識進行條理化、體系化課堂講解。
一、寫作策略知識應用的實際意義
1.解答寫作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有效性
寫作相關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科的探究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夠有效解決小學階段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難題和知識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學科知識點的互通性,寫作能力的提升也能夠有效提升語文綜合素養,提升課堂有效性。
2.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加強語文思維的培養
小學階段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待提高,因為作文對于學生來說重在對其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文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查[1]。因此,寫作策略課程的開展能夠對其語文思維進行一定的培養和提升,學生也能夠在老師的幫助下鍛煉表達能力,從而不斷提升語文修養,為以后的課程學習奠定基礎。
二、現階段語文教學的寫作現狀研究
現階段的小學語文課程的開展由于課時的限制,經常會出現教師無法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這就使得學生無法得到老師具體指導,加之課下的時間對于小學生來說利用效率不高,語文教學的寫作思路也就無法得到真正的引導,致使教師無法在有限的課堂實踐內為同學們制定高效的作文學習法[2]。從具體的課程開展狀況來看,學生也會因此學習不到深刻的范文寫作技巧,語言的空洞性、感情的缺失性、內容的失真性等都是現階段小學語文作文經常出現的問題,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發展。
三、寫作策略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提綱制定
提綱的制定對于寫作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提綱不僅起到了對文章整體框架的領導作用,也對不同板塊所體現的內容進行展示。在語文教學課堂上,寫作教學中的提綱板塊的授課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大體構成要素,并且提綱的知識學習也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在閱讀理解時進行充分了解,進而有效提升其語文學科的綜合素養。為此,小學語文老師應當在作文課程中重點講解提綱制定,為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2.草稿擬定
一篇完整、流暢文章的完成離不開草稿的擬定。從語文的學科性角度來看,在小學階段對作文知識的講解時更加偏向對同學們想象力、思維和情感的引導。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們的思維處于較為活潑的階段,要想以一個固定的主線來完成作文寫作,就需要教師來引導學生對作文草稿的擬定[3]。作文的草稿對于寫作來說至關重要,它本身具有隨時閱讀修改的特點,初稿的擬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生文章思路的走向,在思維連貫性的前提下,作文正文內容則會相對更為容易書寫。小學階段,草稿擬定能夠有效幫助同學們對思維框架進行有效構建,進而減少作文中錯字、病句、語句不通順的情況出現。
3.意象打造
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必須重視對學生心理意象的打造。在先前擬定的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具體的描述對象在現實基礎上進行想象,例如:特定的情景環境、人物特征、發生事件等,在這一背景下,教師應當通過多媒體課件來對學生的想象力進行有效激發,進而達到文本藝術性的表達,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理解力。
綜上所述,寫作策略知識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有重要的影響,作為該學科開展教育活動時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教師應當善于從教學實踐活動中總結經驗,及時發現教學策略在課堂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并結合班級同學們的反饋等來對寫作策略如何在語文課程中實現有效教學進行方案制定,以此來積累更多的經驗,充分發揮自身的各種優勢,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技巧和寫作能力,進而為提高其綜合學科素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少梅.小學語文中高年段寫作過程的指導策略研究[A].《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八卷)[C],2018:5.
[2]李玉輝.解決小學作文寫作難題的三條策略[J].學周刊,2018(2):125-126.
[3]田利.將語文課文知識融入作文教學的策略探微[J].漢字文化,2018(7):78-79.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