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了解學情,有效運用教材;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及時、合理地評價激勵,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這些都能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教學有效性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做過很通俗的解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因此,信息技術老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讓信息技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樂于學習,值得我們研究。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工作實踐,談談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 了解學情,有效運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常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胸中有竹,方能畫竹”。要取得好的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首先要了解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情況,還要熟悉教材和課程標準,才能確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從而設計有效的教學任務,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一) 充分了解學生,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做到因材施教
充分了解學生,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了解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不夠成熟,保持注意力的時間還不能很長,因此他們仍然適用于被調動各種感官來進行學習,而且只有這樣,他們對知識才能保持高漲的興趣,才能得到高效的學習效果。
2. 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程度和認知水平。學生的知識范圍有大有小,認知能力有高有低。客觀、充分考量學生的情況是做好教學設計和準備的前提。因此,教師應在教學前用一定時間去了解學生,按照三維目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電子小報的制作》教學中,集體教學目標是:利用WPS制作一份圖文并茂的電子小報。對基礎好的同學要求圍繞主題設計并制作一份版面布局合理、美觀、明快,色彩搭配和諧,有個性的小報;對于一般的學生則要求能根據主題,參考模板設計制作出一份布局合理、版面較美觀的電子小報,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則要求能在給定的模板中插入圖片,會文字修飾,做到圖文混排,能制作一份完整的電子小報。這樣,通過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不但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還可以讓他們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二) 熟悉課程標準,靈活、創造性使用教材,提高教學效率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媒介、學生學習的材料,是一種工具和手段,教師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為此,靈活和創造性地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和完善,讓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進程,滿足學生的需要,提高教學的效率。比如《初認WINDOWS》這課,學習計算機的啟動和關閉時,我發現每個班總有一小部分同學喜歡改變桌面背景,玩玩屏幕保護程序。許多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似懂非懂地跟著隨意設置,課堂頓時一陣哄鬧,幾乎失控。這給正常的教學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我見此情景,就把教材中沒有的這些內容拓展來教,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懂得了每項設置的含義,并自覺糾正自己在隨意設置時的錯誤,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的體現。
二、 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催生劑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的興趣之火”。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興趣是學好新知識的動力。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合理創設教學情景,能激勵學生全神貫注地參與學習。例如我在上《果園豐收日——“直線”工具》這課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通過一首古詩《食荔枝》引出后,播放一段荔枝豐收、果農們興高采烈采摘荔枝的場面,讓學生感受爽甜的荔枝是我們嶺南的佳果,體會豐收的喜悅,這時,木棉仔跳出來說:“可是,荔枝樹太高了,摘不到,怎么辦?你能幫助果農嗎?”看到這,同學們個個都躍躍欲試了。這時,我及時提出問題:“同學們愿意畫個梯子,幫助果農采摘荔枝嗎?”同學們齊聲回答:“愿意!”通過以上的情境創設,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被調動起來了,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直線工具的使用,教學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三、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相同的教學內容,對不同班級的學生,也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而且常用常新,不僅讓學生覺得有新意,更要有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效率,讓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收獲。
(一) 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由于學生的基礎存在差異,接受和掌握新知識的能力也存在差異,這導致了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所需的時間上存在較大的差距。而傳統的講授式的教學比較沉悶,課堂缺乏生氣與樂趣,較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效率不高。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無論教師講得多么好,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讓他們自學、探究,是無論如何也學不好的。”小組合作學習就能很好地體現這種精神。例如在《制作電子小報》中,我為學生提供制作小報基本方法和步驟、素材,并展示多個獲獎的優秀范例,然后讓學生分組(分組的時候要將學生的性別、性格、成績、人數等因素合理搭配組建合作小組),一般4—5人,并選出組長,組長是通過自我推薦和小組成員共同推舉確定的。各組自選主題,組長負責組織協調合作小組成員的分工,各組組員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務外,還必須記錄作業的過程,分階段進行小組討論,決定作業的進度。完成所有作業后,全班進行展示交流、評價,在這過程中,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小組與小組之間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競爭狀態,這既能培養學生互助精神和團隊精神,也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 靈活、合理運用“任務驅動”法與“講、演、練”等多種傳統的優秀教學方法
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草案)》明確指出:在信息技術課中體現“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我在講《果園豐收日——“直線”工具》時,采用的教學方法就是“任務驅動”法,我把教學的內容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來設定成了幾個合理的任務(任務一:畫梯子——對應“一般直線”的畫法、樣式和顏色的選擇;任務二:運用“直線”工具,將圍欄補充完整——鞏固“直線”工具的使用;任務三:畫前輪鋼絲——對應“特定角度直線”的畫法;任務四:綜合創作——綜合練習,鞏固提升),學生在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認識沖突,并在自主學、合作學、教師輔導學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學習、掌握、鞏固新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以體現。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也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采用“任務驅動”法的,對于基本操作課、應用軟件新授課,采用“講、演、練”教學法會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明顯。例如《智能ABC輸入法》這節內容是知識與操作緊密結合的,由于五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使用計算機的經驗不足,對于功能組合的控制鍵不夠熟悉,因此更適合采用“講、演、練”教學法,通過教師先講解、示范,學習選擇全拼輸入法輸入中文,再通過教師啟發提示,學生自學智能ABC輸入法。在此過程中,通過設置有趣的練習,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比較、練習,讓學生掌握中英文標點的輸入。最后通過多層次的練習與測試,不斷鞏固學生輸入中文的知識與技能。這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較明顯。因此,只要是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教學方法就是好方法,在教學中我們要靈活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四、 及時、合理地評價激勵,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動力
新課程大綱中對評價的建議指出,“評價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加德納認為:在一般的環境中,沒有任何一種發展與別人無關。的確,我們是通過與別人的關系來認識自己的。教學中的及時、合理的評價,能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每一節課都應該安排一定的時間,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展示。可以采用教師評價、生生互評、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的評價方式,具體做法是:提供評價量規,每個同學可以全班走動,對其他同學的作品進行評價,評出優秀作品;小組與小組間互評,評出優勝小組;然后展示作品,讓學生交流想法、做法和收獲,在和別人的交流中他們的創作思維再次碰撞出火花,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時教師也對學生的作品給予評價,在評價時要肯定學生的優點,運用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激發其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即使是一個不理想的作品,教師也要找出其閃光點給予肯定,讓學生體驗成功,找到自信。
課堂教學有效性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也是課堂教學最本質的問題。作為一名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小學信息技術課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0).
[2]陳炯然.小學信息技術常用教學方法比較研究.
[3]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2000.
[4]廣州市義務教育新課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指導意見(修訂).2008.
作者簡介:朱文麗,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增城區中新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