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初中地理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教學用具之一,地圖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有形象、直觀、易記的特點,它對學生掌握地理知識、知識再現、遷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成為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新課標要求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正確閱讀地圖,快速找出地圖所能承載的信息,并能利用這些信息,得出他們所要獲得的結論。地圖是靜態、是固定不變的,而它承載的信息需要學生去歸納總結,去挖掘,從而獲得創造性認識,因此,本文從培養學生的閱讀地理圖片興趣、閱讀圖片的意識、閱讀的習慣、閱讀圖片的技巧、閱讀圖片的綜合能力等幾個方面展開課堂教學探討,以期提高初中學生對地理圖片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讀圖能力
一、 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特征構建課堂情境,力求素材來自生活并有所提升,如此一來,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生活記憶,進而將地理學習建立在學生生活的基礎之上,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習地理真正含義。然而,部分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并未真正重視生活情景的把握,生活實際與課堂知識點毫無聯系,學生難以理解知識核心,學習效率日漸下滑,學習興趣也不復存在。為此,初中地理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務必重視學生日常生活材料的選取,讓課堂教學有著落點,培養學生的生活意識,讓生活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借此方法來激發他們對初中地理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國的河流》這章節內容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說出他們所了解的河流、湖泊,查找資料、互相討論,知識互補。為了他們下一步能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的河流與湖泊做鋪墊。俗話說“歷史怕年頭、地理怕河流”,要想學生學好地理,這章節內容至關重要,要教會他們會辨別外流河、外流區、內流河及內流區,并且理解外流河的形成因素以及水文特征,讓他們獨立去發現、討論、總結,從而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喚醒他們讀圖的內心深處意識,讓學生獨立說出一些重要的河流與湖泊,結合實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教材內容的真實情況。讓他們分享自己所見、所聞。往往老師在進行這方面教學時,學生學習興趣異常高漲,更傾向于主動闡述內心想法,愿意與他人共享自身所掌握的知識點,從而達到調動課堂教學氣氛的目的,學生掌握起來會更容易。更多的學生會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枯燥的課堂變得十分有趣好玩。從而實現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其中一位學生迅速站起來分享了我們的母親河黃河與長江,借助他曾經在長江的旅行經歷,生動有趣地介紹長江大小三峽、三峽大壩及周圍生態環境,并通過地圖清楚地描述黃河與長江的具體位置,沿途各省市以及核心水域,并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推導出河流寬度、流量以及汛期的變化規律,例如靠南邊的河流寬度、流量以及汛期相對靠北的河流更大。學生通過這些知識對我國的主要河流及湖泊有了大致的了解,認識了流淌于中國大地上上千年的母親河,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從而激發學生讀圖思維,識圖階段,學生更明白地理知識所蘊藏的能量以及學習地理知識的意義,最終初步理解地理學習的關鍵技巧,學會結合圖文提高理解效率。
二、? 強化學生獨立自主讀圖的意識
大多數學生進入初中后,對地圖不是十分熟悉,有的同學還是初次接觸,甚至有的同學把領到的地圖冊扔掉,認為不重要。當然后期與一些老師不重視地圖冊使用有關,地圖平時不去利用,學生對其不感興趣,使得了解其中很少的知識。所以,部分學生基本不具備識圖、用圖、繪圖的一些基本能力。基于此,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認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意識。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懂得地圖在課程學習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閱讀帶給他們的樂趣,并讓學生真正懂得、明白在地圖中能夠獲取相關的地理知識。
在每節課之前,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報刊等媒體尋找到一些形式簡單的地圖,標出一些提示,然后將圖文并茂的圖片分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使用他們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自主展開閱讀地圖。幾分鐘后,讓學生告訴大家在圖片中獲取了什么信息。教師也可以利用圖片中未標出的符號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討論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的答案,然后再由老師判斷總結,最終解決問題。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學生可以逐步學習到更多的讀圖技巧。使學生慢慢形成讀圖意識和良好的讀圖習慣。再如,我們可以將簡化了的本地區的衛星圖像圖片發送給學生。每堂課都引導學生認識地圖中的某些地方,大多數學生對圖片地方都比較熟悉,便于課堂教學。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以后,恢復地圖,讓學生檢測他們自己的學習成果,找到地名,說出位置,以達到訓練學生空間思維的目的。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又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學習地理知識的樂趣,利于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地圖的意識。
三、 逐步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
教師愿意在教學階段創建情境,教學內容以教學情境為核心,既能夠強化學生對直觀知識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在情境中充分掌握知識要點。然而,部分教師過于自信而導致創建情境的過程中未能合理選擇素材,從而影響教學質量,浪費資源,甚至部分情境與教材內容毫無關聯。為此,初中地理教師必須圍繞教材開展情景教學,選擇符合教材內容且易于理解的素材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幫助學生利用地圖更快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例如《認識大洲》知識點,要想全面地為學生灌輸各大洲的主要信息,包括海陸位置、氣候等,理應培養學生圖文學習的習慣,通過地圖探索各大洲的異同點,借助多媒體設備傳播大洲信息,全方位地展示地理知識。隨5G時代臨近,觀看學習視頻既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形象生動地展示地球的魅力,更直觀地認識地球環境以及生態系統。美輪美奐的風景畫面必然吸引學生目光,沉醉于地理知識的“海洋”,感受到學習地理科目的關鍵意義,能夠正確地了解探索區域特征應從位置、氣候、水系等多維度入手,大致掌握各大洲的環境情況,擴展眼界。上述內容對學生后續學習提供全方位幫助,教學階段,學生需要科學借助地圖來深入理解教材內容,進一步看清內在本質,優化系統的地理知識學習框架,尤其針對亞洲環境有具體的認知,并借助地圖將亞洲地理環境清晰、流暢地介紹給他人,這不僅強化讀圖能力,而且對學習習慣、口語表達有極大的幫助。
四、 讓學生掌握讀圖技巧與實踐方法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強調合作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合作強化學生的溝通,提高班級凝聚力,促使學生快速發現自身缺點以及他人優點,最終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然而,部分教師并未提供足夠的學習時間以及空間,所謂合作探究學習僅僅停留于口號,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失去對地理學習的興趣,甚至厭惡教師、厭惡課堂。為此,實際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教學過程,打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既要獨自探索符合自我特征的學習道路,也要與團體相互融合。
例如《世界的氣候》知識點,要想傳遞地區與氣候差異性的信息,教師應事先為學生灌輸氣候類型以及分布情況等知識,并借助降水以及溫度地圖來重點分析影響地區氣候差異的因素。根據班級人數合理分配小組數量,保證小組水平一致,要讓每組學生協同合作來繪制主要地區的氣候變化,而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漸學會借助外在工具來簡化流程,包括觀察地圖、搜集圖書館資料、互聯網搜索等,綜合各方途徑來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最終構建出完善的地理手冊,而針對文字不便描述的關鍵點,學生可繪制簡要地圖加以解釋,從而豐富手冊內容,增添閱讀性以及直觀性。撰寫手冊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爭論或者有爭議的話題,教師應控制課堂紀律,禁止大吵大鬧,而是引導學生在各方資料中探索答案,通過證據說明問題。如此一來,學生之間的交流更頻繁,思維碰撞更激烈,自我學習能力得到提升,讀圖能力隨之增強。
五、 努力培養學生的閱讀地圖的綜合能力
所謂實踐出真知,教師應在教學階段注重實踐與理論的平衡,實踐能力既能強化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而且有助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然而,部分教師忽視對實踐能力的培養,秉持應試教育思想,一切以考試為核心,認為實踐能力對考試毫無幫助,從而不提供機會與時間,導致學生無法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空有理論卻不知其真正含義。為此,地理教師必須端正態度,科學結合教材與實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既能提高教學趣味性,滿足學生的興趣需要,而且促使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學習,了解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方式,感受地理知識的真正魅力。
以《宿遷城市特征與建設成就》為例,為傳遞宿遷的地理環境以及城市特征,首先,教師分析宿遷在發展階段所展現出的問題,提出部分可行的建議,要求學生設計相應的解決方案;其次,要求學生結合地圖正確地辨認宿遷的所在位置,以地形、地勢、氣候等多種維度來評判宿遷的地理信息,包括降水規律、溫度變化等,以此更全面地認識宿遷。通過研究江蘇省地圖,學生快速找出宿遷的地理坐標,了解到此區域以平原為核心地形,同時觀察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降水規律。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學生必然會犯錯,教師作為引導者的角色應予以疏導,加快思維流動,比如提示學生結合曲線圖分析問題,在學生思考過程中轉變其學習習慣。最后,教師應針對此次活動做出總結,強調認真、關注細節等多個要點,指出每位學生的優缺點,并開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以及師生互評,雙方更真誠地交換意見,思考自身不足,最終打造出和諧、高效的學習課堂。
六、 總結
總之,在進行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對學生掌握地理知識、應用地理知識提供最基本的可能。引導他們對課本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與實踐,從而更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應用知識的能力。另外,學生在讀圖的過程當中,其空間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對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和提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均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田富明.試論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J].時代金融,2018(24):299.
[2]汪曉雨.初中地理教學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8(20):81.
[3]李麗慧.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J].科學咨詢,2017(5):68-86
作者簡介:鮑其英,江蘇省宿遷市,宿遷市宿豫區曹集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