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志騰
摘 要 針對當前“中國新聞史”課程教學中出現的教材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吸引力的狀況,借助“世界大學城”這一教學平臺,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海量的信息資源和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展現方式,增加課程內容的吸引力,同時也可以在教學方法上進行革新,突破課程當前面臨的困境,真正發揮課程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 中國新聞史 空間教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2.045
On Teaching Reform of Chinese Journalistic History Based
on Cyberspace Teaching
NIE Zhite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423000)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ppearing in the course of the current "Chinese Journalistic History" are outdate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unattractive, the "World University City" teaching platform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vast amou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images and sounds. The excellent way of presentation increases the appeal of the course content.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innovate in teaching methods, break through the predicament currently faced by the course, and truly play the role of the course.
Keywords Chinese journalism history; spac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1 當前中國新聞史教學面臨的困境與空間教學的必要性
從1920年上海圣約翰大學報學系開設“新聞學歷史與原理”課程算起,“中國新聞史”在我國新聞學教育中已有近百年的開設歷史。在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發起的“首屆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國際論壇”上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新聞傳播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具有神圣的職業良知、寬廣的國際視野、深厚的文化修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精湛的專業技能的新聞傳播工作者。“中國新聞史”課程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然而與新聞學教育界對課程的認識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學生對該課程的“橫眉冷對”與望而生厭。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學生覺得中國新聞史課程教材內容繁復而陳舊;二是傳統教學方法注重對史實的講解,缺少現實關注;注重一定敘述框架的搭建,忽視了歷史事件與人物的細節的呈現,無法感受歷史的真實。
受教材本身容量的限制,在傳統教學條件下這一狀況堪稱無解,然而在當前高校校園高速網絡普及的背景下,借助“世界大學城”這一教學平臺,充分利用網絡海量的信息資源復現歷史的原貌,在教材提供的框架基礎上,增加對歷史人物和細節的介紹,使教學內容變得鮮活起來,增加課程的吸引力;同時在“世界大學城”這一教學平臺的支持下,教師可以輕松的改變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切實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引導,問題導向等手段,把課程的教學重點從史實的介紹轉向史實現實意義的挖掘,增加現實關照,使課程變得“有用”起來。
2 基于世界大學城“中國新聞史”課程的空間教學
基于世界大學城的空間教學,簡單地可以將其理解為借助世界大學城這一網絡平臺來組織教學,其教學的組織不僅僅限于課堂的教學實施,也包括課前的教學準備和課后的教學拓展。
2.1 課前的教學準備
中國新聞史課程涉及到新聞人物、新聞事件、新聞現象、新聞法規等眾多龐雜的知識點,將漫長的新聞傳播事業發展情況濃縮于一書之中,其直接的結果就是教材“大部頭”化,且受教材容量的限制,其重心只能放在框架的搭建上,缺少鮮活的新聞史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覺得枯燥乏味,課程本身的教學目標也難以實現。因而課前教學準備的重點即是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借助《瀚堂近代報刊數據庫》、《晚清與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瀚堂典藏古籍數據庫》、《大成故紙堆數據庫》等網絡數據庫和相關線下資料全力搜集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各種形式的新聞史料,并以知識點為中心建構相應的知識模塊。以《申報》的創辦與早期的經營情況這一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在課前可在《晚晴和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大成故紙堆》等上搜索《申報》的相關內容、圖片等,甚至可以下載數期《申報》報刊,以知識點為中心構建相關模板,供學生閱看,感受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申報》上的竹枝詞、廣告、新聞、評論、以及《瀛寰畫報》等相關內容,調到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也更加深刻。
根據課程特點,教師可將教學資源分為課程學習、課程資源、課程測試三大板塊。其中課程學習板塊可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PPT;課程資源則包括各知識點的相關新聞史料、文獻資料,為課程知識點的學習提供鮮活的“細節”,學生可以觸摸、感受歷史的真實;而課程測驗則可以對學生課程知識性內容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使得學生在課程的預習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學習。在此階段要求學生在“世界大學城”平臺完成課程知識性內容的掌握,并在空間群組中就課程內容進行討論,為課堂教學中的討論做好準備、打下基礎。例如,在學生自學完《申報》的創辦和早期經營情況相關知識點后,可以讓學生就課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問題不設限,諸如“美查兄弟創辦《申報》的原因,《申報》打敗《上海新聞》的原因等,可以很好的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2 課堂的教學實施與課后的教學拓展
中國新聞史課程的學習,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新聞史實,更重要的是對新聞史實的理解和批判性掌握,提高學生對歷史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因此,中國新聞史的教學,史實的掌握是基礎。在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對史實性知識的講解,教師應注重相應知識點的歷時性梳理。例如對清末的新聞法制建設,在學生提前對清末的新聞法制建設情況作了知識性的掌握后,教師講解的重點是介紹和梳理我國歷朝歷代的新聞法制建設情況,并引導學生對清末的新聞法制建設情況進行合理的歷史性評價。引導學生對新聞史實的批判性理解和反思才是重點。對中共早期黨報的發展情況,在引導學生把握住中共早期黨報發展情況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對中共早期黨報的發展情況和當下黨報面臨的困境進行思考,以期更好的理解當下黨報的發展現狀。
課后的教學拓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其主要的任務是,在課堂引導學生對新聞史實進行討論、反思的基礎上,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根據教師的指導閱讀相關文獻,進行研究性學習。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有學生對民國時期的畫報很感興趣,通過瀏覽《晚清與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該學生最終把目光瞄準了先后由黎錦暉、吳瀚云、陳伯吹主編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的《小朋友》,積極探索民國時期幼兒刊物的風貌,并跟當下的一些幼兒刊物進行了比較,撰寫了質量較高的課程論文,對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起到很好的鍛煉效果。
3 基于世界大學城“中國新聞史”空間教學應注意之問題
基于世界大學城“中國新聞史”空間教學應注意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兩個:
一是課程考核的改革。基于世界大學城的空間教學可實現對教學過程的全紀錄,因此,課程考核的內容可將課程傳統的期末閉卷考試轉變為包括“出勤、課程知識點自學、空間討論發言情況等綜合性考查,;同時將傳統的結果性期末考核改為過程性考核,即學生的課程考核成績由學生每次的課程知識點的測試成績、空間討論、課堂發言情況等折合總成績,此種考核方式能更真實的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
二是教師與學生角色身份的轉變。在基于世界大學城“中國新聞史”空間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知識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課程教學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應放在相關歷史史料的搜集和對學生討論的引導上,而不是傳統的宣讀教案;而對于學生而言,在基于世界大學城的空間教學中,其角色由被動的聽課者轉變為主動的知識探索者,在興趣的指引和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獲取相關的知識與學問,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因而要求學生有較高的學習自律性。
4 結語
總之,借助“世界大學城”這一平臺,一方面對學生而言,依托網絡平臺的超大容量和相關數據庫上豐富的歷史史料,讓學生“觸摸”歷史、“感受”歷史,而不是簡單的回顧歷史事件的框架,能大大增加課程的趣味性與吸引力,提高學生課程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另一方面對教師而言,借助“世界大學城”,有效打破了中國新聞史課程傳統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能夠真正將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教學過程不再是“我講你聽”,而是變成了面對共同的新聞史料,師生共同討論探討,激發思想的火花,教師更多的扮演學習引導者的角色。當然這種轉變也給課程的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積極搜集課程中相關的新聞史料,同時也需要對課程內容真正吃透,才能能夠游刃有余的掌握課堂,引導學生討論與解答學生的疑問。
[基金項目]湘南學院2016年校級教改課題“基于空間教學的《中國新聞傳播史》 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湘南學院校發〔2016〕18號)成果;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應用型本科院校新聞專業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XJK015CGD05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丁淦林.中國新聞史教學需要適時革新[J].新聞大學,2004(3).
[2] 艾紅紅.網絡環境下中國新聞史教學改革芻議[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5).
[3] 陳娜.跨越新聞史教研的三重門——談中國新聞史教研的發展路徑[J].國際新聞界,2008(4).
[4] 劉敏.社會文化視野下的中國新聞史教學探討[J].科教導刊,2013(07).
[5] 陳兮.論“中國新聞史”教學的四種關系[J].中國成人教育,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