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現聰
摘 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教育領域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如慕課,是當前一種新的網絡在線教育模式,它通過網絡在線互動,利用開放式的學習特點,打造出新的教學局面。此次論文主要探討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引入慕課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 慕課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2.040
Thought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MOOC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NG Xiancong
(Xinlian Colleg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 there are also some new teaching mode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China. MOOC, for example, are a new online education mode, which creates a new teaching situation through online interaction and open learning.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some thought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MOOC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OOC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引入慕課教學,主要是為了打開政治教學領域的空間,加強隱藏性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以此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程學習的興趣。慕課是一種大型的網絡在線課程,既吸收了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手段,也將教育與互聯網進行了有效整合。為此,高校應當重視這一方面的革新,利用慕課教學,打開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以此更好地提升思政理論課的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引入慕課面臨的挑戰
(1)知識點過于分散,缺乏系統化,難以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素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已經明確指出:堅持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理論,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和觀念奠定基礎。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加深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提高其自身素養。對于非思政專業的高校學生而言,對于思政理論方面的認知并不是很全面,了解不夠透徹。而慕課教學的特點在于短小精悍,可視性較強。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針對學生的特點,合理刪減出教學的重點內容,再搭配一些理論性不強的趣味話題,活躍課堂。從短期教育的角度出發,慕課的引入,能夠轉變以往沉悶的思政課堂,使得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但是,從長期的教育角度出發,它無法真正深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更加難以綜合性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素養。而思政教育需要長期熏陶和感染,才能不斷加強學生對正確三觀的認知,從而堅定學生的理想理念。
(2)弱化了教師的教學地位。慕課教學雖然突出了學生的主導課堂位置,為思政教學,增加了合作式,互動式等交流互動的學習環節。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習知識和教育知識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存在,它既需要注重學生課堂的主導位置,同時,也需要注意教師的引導地位。不管教學革新具有如何新穎的方法,都需要教師經過合理的教學設計,詳細講解和引導,及時為學生解決心中的疑慮,才能夠真正發揮教育的作用。所以,如果過于強調學生的主導位置,只會導致學生的思想行為越來越隨意,而教師不能及時約束和引導,直接會導致學生扭曲慕課教學的作用。這樣,只會導致課堂教學無法在規定的教學時間之內,完成教學任務,最終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另外,慕課教學需要學習者本身具備一定的自制力和學習能力,如果思政教師沒有對慕課教學之前的課程進行系統化的講解,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且對于學生交流的問題,沒有說出明確的觀念和思路,只會使得最終的教學效果依舊不如意。慕課對于思政課堂教學,只能作為輔助性的課程教學工具,如果一味依賴,忽略了本質性的教學工作,只會造成本末倒置的教學后果。
(3)慕課制作,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大多數都是冗長的理論化知識,與一些理科性的教學不同,不具備一些實踐性的操作,而是單純進行人文理論方面的教育和指導。如果在慕課制作過程中,教師只是將傳統板書的工作,轉換成網絡屏幕切換的形式,學生依舊會認為課堂教學非常無聊,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致不高。所以,如何正確應用慕課,制作慕課,利用慕課的互聯網優勢,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整合,結合線上線下的課程教育,以及互動等,對教師而言,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如果教師不能夠在慕課制作中引入合理的網絡元素,滿足用戶的體驗和學生的需求,則很難發揮慕課教學的作用。而且,慕課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而有些教師年齡過高,精力和學習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很難針對思政方面的教育內容,整合互聯網的教學優勢,革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創造新的教學方法。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引入慕課的幾點思考
(1)正確的政治立場與開放性的思維模式。慕課的本質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網絡教學平臺和網絡教學資源,以此改善課堂的教學質量。慕課教學對相關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較高,也就是教師的信息素養要求,而這一素養的核心在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應用網絡資源,具備自主開放性的教學思維,能夠靈活性的開展思政理論教學。對于相關的思政教師而言,需要具備信息接收的預判能力,能夠隨時接納一些沒有加工處理的信息,并理性的判斷,篩選出一些符合課程需求的教學內容。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注意思政課程的特殊性,與學生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懂得聆聽學生的意見和想法,及時引導學生,糾正其錯誤觀點,灌輸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培養其政治素養和政治信仰。
(2)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充實課堂教學內容。慕課教學平臺的構建,能夠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互動性和隱蔽性等特點,讓學生利用虛擬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和交流,從而更為便利的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所以,在思政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慕課在線學習平臺的教學優勢,針對學生的短處,實行一對一在線的教學,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加強引導。為此,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打造一個思政方面的交流平臺,讓每一個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以此幫助教師更好的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思想變化,對學生思想方面的困惑,及時引導和給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但是,教師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利用這樣的方法進行知識傳遞,必須要注意傳遞內容的層次不能過于簡單,應當搭配一些具有深度的理論分析,真正發揮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并在制作慕課的教學內容時,必須要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進行合理剪裁,突出教學的重點,使其變得簡短精致,但是又要突出理論教學的深度,能夠直接解釋學生內心的疑惑,并詳細解釋相關的教學知識點。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在思政方面的理論認知水平,也能夠發揮慕課引入課程教學的真正作用。
(3)統一教學目標,靈活進行教學設計。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中,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已經完全認同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念,所以,在慕課教學方面,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等能力的培養情況,直接決定了引入慕課教學的效果。為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響應教育改革的相關政策,革新教學理念,積極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在思政理論知識的學習中,找到學習的精神支柱。但是,需要注意思政課程教學的革新和優化,不能隨意改動政治的屬性,必須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育人目的為核心,通過馬克思主義精神的影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只有這樣,思政課程的教學才能達到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相統一的教學目標。如果課堂教學的革新沒有加強學生對這一方面的認知,沒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那么,所謂新的教學設計理念和方法也就毫無實質性的意義。因此,教師必須要加強學生政治方面的認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慕課,進行一些主題教學的設計或者開展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活動,以此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愛國情操。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出符合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更好地踐行。
綜上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中引入慕課教學,對于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都是一次全新的嘗試。為此,高校必須要深入探究思政理論課程教育與慕課教學之間的聯系,分析兩者整合教學的難點,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
參考文獻
[1] 李敏.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與反思[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19(04):125-128,154.
[2] 張弦,蘇琳.慕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J].社科縱橫,2017.32(03):159-163.
[3] 郭敖鴻.“慕課”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運用“翻轉課堂”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0):40-42.
[4] 李洪俠.關于“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06):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