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欣賞教學是高職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利于學生智力開發,還有助于陶冶良好道德情操以及藝術氣質的培養。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對于文化課學習重視力度較高,在文化環境下學習成長,音樂素質普遍不高,大學作為培養、提高音樂素養的關鍵時期,音樂欣賞課教學質量的提升是當前高職音樂教師首要任務。
【關鍵詞】高職院校;音樂欣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進入大學的學生,學習時間相對自由寬松,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能夠發展自身的業余愛好,高職院校也會為學生增設一些選修或興趣課程,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創造充足條件。音樂不僅能夠提高人們的綜合素養,還能陶冶情操,高職學生面對的誘惑過多,交際圈廣泛,需要清流凈化心靈,以達到內心純粹的長久保持。所以,高職音樂教師就要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優化設計教學內容,跟上時代發展步伐,滿足學生感官欣賞體驗,加深學生作品理解與領悟,進而獲取更加完美的藝術體驗與享受。
一、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意義
高職音樂欣賞課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對自身、社會以及文化審美的掌握,提高學生音樂感性認知水平,拓展審美視野,增強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進而在音樂欣賞中獲得美的體驗以及心靈凈化。人們身心健康以及社會行為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受到音樂的影響[1]。我國古代就有關于音樂的記載,古時候的人們明確認知音樂的益處,音樂使人向善,好的音樂有助于民心的治理;再到近現代的《青樂通論》與《樂話》中提出音樂是人們靈魂的聲音藝術,使人們重新得到人生最高意義。由此可見,音樂對人身心健康與社會行為規范具有重要作用。
高職院校中有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由于教學資源的限制,這些學生從小沒有接受過良好音樂教育,基礎樂理知識了解缺乏,高深音樂樂理知識更是一竅不通,這些都體現出我國音樂教育的缺失。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更加注重學生良好個性、堅強意志以及積極樂觀態度的培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樹立音樂自信,進而為社會培養綜合性應用人才。
二、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教學策略
(一)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曲目
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產生求知欲望的動力因素。為了提高音樂欣賞課教學成效,就要了解并掌握學生的興趣所在。欣賞是一項審美體驗,審美體驗是否達到良好效果,在于作品本身的吸引力。其實,每個人都是音樂的愛好者,學生會通過傾聽音樂來放松自己,但也不乏一些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的學生[2]。教師在教學中,通常都是以教材為核心,教材內容都是廣為流傳的經典作品,正是由于這種原因,學生認為教材曲目過老,沒有現代感,不符合自身審美,對此,教師在選擇曲目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喜好,不僅要有傳統曲目,還要有現代流行精品音樂,拓展曲目范圍,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結合學生心里特征,重視思想教育
傳統音樂教學中,教師并未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思想教育,高職時期的學生會面對各種人生的挑戰與誘惑,學生將要步入社會,做出貢獻,教師就要合理利用音樂欣賞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思想道德,并在欣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選擇音樂欣賞課的學生通常對音樂有一定的興趣與愛好,這時教師就要牢牢掌握該優勢發展學生音樂追求,同時也要利用學生心理弘揚中華傳統藝術[3]。教師可適當地選擇一些京劇表演,帶領學生欣賞并讓學生談談自己對京劇這一中國藝術瑰寶的看法。溝通交流中,學生愛國意識被激發,對傳統文化產生保護意識,滲透社會責任感。音樂教學具備崇尚標準使得教學更具魅力,學生精神層面提高。所以,音樂教師要注重英語欣賞課的層次化,賦予內涵。
(三)教學手段的豐富
1.以聽為主
音樂是聽覺藝術。早在孔子的《論語》中已經記載其在聽音樂時的感受“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其實音樂欣賞的主要對象就是音樂本身,但欣賞教學中通常會存在過細講解音樂與過多講解音樂內容、背景卻對作品本身缺少欣賞的兩種傾向[4]。教師擔心學生聽不懂音樂,就會用大量詞匯為學生講解音樂。語言的高明都不如音樂本身能打動人心。講解介紹音樂背景與作者是為了更好欣賞作品,但不能代替對音樂本身的欣賞。
2.與唱結合
唱主題也是一種欣賞音樂作品的方法。音樂主題是作品的核心,也是樂思形成與發展的基礎因素。主題吟唱通常有兩種形式。
聽前唱主題。教師引導學生在聽前進行主題吟唱,有助于學生對主題形象的完全掌握,學生在音樂聆聽過程中能夠對作品主題重復與變化清楚辨認,進而收獲更好的音響體驗。
聽后唱主題。學生在完成音樂作品欣賞之后,會對作品形成初步認識,以此為基礎進行主題吟唱,有助于音樂作品理解的加深。如教師為學生播放《香格里拉》音樂作品,先讓學生欣賞,然后進行作品內容講解[5]。學生聽后并結合歌詞哼唱主旋律,感受歌曲意境。
(三)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活躍課堂氣氛
高職院校音樂欣賞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合理應用有助于課堂學習氛圍的活躍。高職時期的學生在學習動力上無法與以往相比,學習更加自由的同時,學生會變得更加散漫,所以教師要基于學生興趣愛好,設計趣味性教學模式。而多媒體視頻影音功能就為教師帶來巨大幫助,教師提前做好課件,根據學生心態變化調整教學課件,注重教學課件的設計要與課堂內容主題相符,為學生帶來視聽盛宴。教師在追求聽覺效果時也要重視視覺效果,不然會讓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產生枯燥無味的感覺。如欣賞《草原巡邏兵》時,教師就可結合音樂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遼闊的大草原、那達慕盛會等圖片與視頻,學生在強大的視聽效果中注意力被吸引,多媒體技術演示下樂曲內涵的理解被呈現得淋漓盡致。
(四)與動結合
舞蹈通過動作展現音樂形象去、情緒以及旋律等,具有可視性,是最讓人直觀感知、形象解釋音樂的方法,人在更直觀的感受與體驗中實現欣賞與感知音樂的目的。動是學生對自己喜愛音樂感受與理解最直接的表達形式。作品欣賞之后,教師就要為學生創造動的機會,要讓學生敢于用自己喜歡的動作表達對作品的理解,引導學生對音樂形象以及樂曲理解的加深,才愉快的活動中收獲美的享受[6]。如教師為學生播放《鐘表店》,可讓學生跟隨音樂進行各種鐘表形式動作的模仿,如搖擺不倒翁鐘、貓頭鷹鐘以及小雞吃米點頭鐘,表現時鐘勻速擺動節奏。
三、結語
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并不單一的源自于其以往的教育背景,高職院校音樂教師教學模式與手段更是重要原因之一。通過新穎、趣味性教學策略的應用,吸引學生注意力。音樂教師在遵守教學規定的基礎上進行欣賞教學曲目的合理補充,拓寬學生視野。學生在多樣化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下,思想道德水平不斷提高。所以,教師在設計多樣性教學策略時,做好靈活應用,才能將教學音樂欣賞的教學效用全面體現,進而提高學生藝術素養。
參考文獻
[1]魏娜.淺談高職院校音樂欣賞的教學策略[J].藝術科技,2019,32(5):290.
[2]李晶蕾.談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選修課的教學改革[J].才智,2018(28):37.
[3]劉燕.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教學研究初探[J].北方音樂,2018,38(15):210.
[4]盧耀亭.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教學策略[J].青春歲月, 2018(22):142.
[5]帥惠.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教學研究[J].北方音樂, 2018,38(12):221.
[6]周玉花.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教學探析[J].明日風尚,2018(4):214.
作者簡介:譚鳳(1985—),女,漢族,湖南,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