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舉兵 毛海軍 張瑩
摘要:針對民族地區民宿的經營管理模式中存在著行業人員資質參差不齊、入行門檻低、民宿所有者和民宿經營者的矛盾等問題,提出成立由政府規劃、指導和監督、商家投資修、村民經營管理民宿的“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旨在為我國民宿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參考,并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關鍵詞:民宿 經營管理模式 民族地區 “商政民”合作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也得到極大改善,出行需求增加推動民宿業發展。我國民族地區的民宿市場有較大潛力,雖起步較晚,但發展十分迅速,目前多以家庭式管理為主要管理模式。但家庭式的經營管理模式存在效率低下、衛生安全難以保證等問題,這樣的經營管理模式是否能夠在將來民族地區民宿業的發展中仍占據主導地位呢,本文將進行深入討論。
國家旅游局于2017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中,重新定義了旅游民宿——旅游民宿是利用當地閑置資源,民宿主人參與接待,為游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設施。[1]
早在20世紀80年代,臺灣墾丁國家公園為解決景區因發展迅速而導致住宿設施不足的問題,衍生出一種由本地居民利用自家空閑房屋為游客提供住所的新的住宿形態。大陸民宿則起步較晚,位于重慶、麗江、拉薩、成都、西安等自然資源豐富地區的民宿數量較多,部分精品民宿品質較高。[2]但到目前為止,大部分民族地區的民宿仍處于發展階段,不少民宿經營還存在不少問題,這對民族地區民宿業的長期蓬勃發展將造成阻礙。[3]
一、民族地區民宿經營現狀分析
在旅游業和民宿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不少民族地區都想要大力發展旅游民宿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然而,民族地區民宿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一)基礎設施落后,民宿所用房屋古老陳舊
大多少數民族地區地處偏遠,其用于民宿經營的房屋多是舊屋改造而成,加之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使得民宿的修建和后期維護缺乏專業化指導,周邊基礎設施落后,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
(二)民宿管理者和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民宿行業準入門檻較低,從業人員未經專業化培訓且綜合素質不高,影響后續服務,顧客滿意度降低,難以使游客產生再宿愿望。
(三)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
民族地區民宿建設多依賴于當地文化,少數民族聚集地民宿從外觀、內部裝飾到所提供的服務具有較大相似性,即簡單復制,相互借鑒的風格,提供的服務類型也非常有限,民宿質量逐漸下降,無法完全滿足客人的個性化需求。
二、民族地區民宿現有的經營管理模式
據調查發展,目前民族地區的民宿經營主要有家庭式管理和承包式產業鏈這兩種經營模式。
(一)家庭式經營管理模式
家庭式經營管理模式是指居民利用自有閑置房屋為游客提供住宿的自理自營模式。在這種經營模式中,民宿經營者很少會聘請員工,一般工作人員均為家庭成員,民宿主實現自我經營自我管理的經營模式,即民宿主人既是民宿所有者又是民宿管理者,民宿主需要參與財務統計、客房管理、后勤管理以及顧客接待等工作。這種小規模的經營方式,民宿主能以生活共享[4]的形式去向顧客分享當地的美食、景色、獨特的民族情懷等,引起顧客的情感共鳴,給游客帶去不一樣的旅游生活體驗。
(二)承包式產業鏈模式
承包式產業鏈模式(下文簡稱承包式)是指投資商出資承包閑置的土地資源或是閑置的房屋資源來開建民宿,從民宿的設計建設到后期民宿的經營管理,都由企業的成員所進行的管理模式。這種經營模式使得民宿設計整體統一化,民宿經營管理規范體系化,逐漸形成一個伴隨地區旅游經濟發展而發展的民宿產業鏈。
根據中商情報網的數據顯示(如表1)[5],現有市場上主要有自有共享即家庭式經營管理模式和物業經營即承包式兩種經營管理模式,兩種經營管理模式的風格和市場占比相差較大。其中,家庭式管理經營模式在民宿行業中占比30%,而承包式占比70%。
三、民族地區現有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行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入行門檻低
民宿最初的出現主要是以家庭副業的形式為游客提供服務,擁有閑置房屋資源的房屋主人是主要經營人員。同時在民宿的發展中,相關政策和法律條款還不夠完善,缺乏專門法律來規范民宿行業的發展。導致民宿業的入行門檻很低,只要是有意愿、有資源的人都可以參與民宿經營,這使得民宿業的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二)民宿所有者和民宿經營者的矛盾關系
在承包式產業鏈模式的民宿經營中,民宿一般是由專業的管理人員來進行經營管理。在這種模式中,管理人員追求的是高薪資、高職務,而民宿主的目標則是利潤最大化。明顯看出民宿主與民宿管理人員的目標不完全一致,導致民宿的經營效益難以達到最好。
(三)承包式民宿趨于酒店化管理,不利于突出民宿特色,使民宿經營同質化嚴重
承包式的民宿具有較完整的產業鏈。在建設時期有專業的設計隊伍,在運營的過程中各部門分工明確,最終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團隊。民宿應是旅游業中的一種特色產品,但是這種模式使民宿的發展方向越來越趨于酒店的經營形式,民宿主完全脫離民宿經營的過程,造成民宿從設計到經營管理方式上都趨于一致,抹去了民宿的特色化,民宿同質化突出。
四、成立“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
通過對現有民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參考國內外其他經營管理模式,提出“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具體論述如下:
(一)“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簡介
根據村民提供的閑置資源不同,可以把“商政民”合作經營模式劃分為“商政民”合作“新建”經營管理模式和“商政民”合作“改造”經營管理模式。
A.“商政民”合作“新建”經營管理模式
“商政民”合作“新建”經營管理模式是指在新開發的民族旅游地區,政府根據當地民族文化特征進行區域開發規劃[6],并進行招商引資引進商戶的資金流,商戶根據政府的規劃規模進行房舍的設計和修建,由當地村民設計布局房舍內部以用于民宿經營,且最終由村民經營管理的民宿經營管理模式。
B.“商政民”合作“改造”經營管理模式
“商政民”合作“改造”經營管理模式是指在新開發的民族旅游地區,由政府對當地民族建筑進行規劃保護開發,亦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外界商戶的資金流,商家投資改造、修整當地已有的閑置房舍,且不改變當地民族建筑的特色風情,以用于民宿經營的經營管理模式。
(二)政府、商戶、村民的職能
為方便政府維護和監督商戶和村民間的合作,“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最終會成立“商政民”合作協會。如圖2所示,在“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中,政府、商戶和村民分別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并執行他們各自的職能。
A.政府的職能
a.政府提出規劃開發職能。政府提出少數民族部分地區的旅游景點開發規劃,提出鄉村民宿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經典景點建設等規劃路線。
b.監督職能。由政府成立相關部監督“商政民”合作協會。派出相關人員入住協會,監督商戶與村民間的合作合法化和規范化,防止合作的任何一方弄虛作假,保證合作的可持續性。
c.宣傳、推廣職能。在項目建設初期,政府需要在商戶間與村民間宣傳該項目,號召和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并向商戶宣傳其商業價值和可營利性。項目發展期間,政府向外界推廣該地區的旅游價值,宣傳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鄉村經典民宿旅游。
d.政策優惠職能。“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作為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的扶貧項目,會在民宿經營的前三年減免部分稅收,以此鼓勵商戶和村民的長期合作經營發展。
B.商戶職能
a.投資修建房舍職能。商戶投入資金到“商政民”合作經營協會中,經過協會預算每戶村民所需建造資金,并發放資金到村戶修建或改造房舍。
b.指導、培訓職能。商戶成立一支管理嫻熟的精干隊伍,培訓村民具備基本服務人員的素質,指導村民正確經營管理民宿。
C.村民職能
a.設計裝修民宿。經過房舍的修建或改造后,村民可以根據當地民族風俗或自己新穎的想法設計裝修民宿,使得該地區的民宿既有整體的統一視覺感,又有各家獨特的魅力。
b.經營管理民宿。民宿的經營權和所有權最終歸村民所有,村民有權力和義務管理自家民宿的一切大小事務,并在政府和商家的培訓指導下在民宿經營中盈利。
(三)“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的優勢分析
“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是基于現有民族地區民宿的經營管理模式所提出的新的管理模式,解決了現有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部分問題,具體總結為以下幾點:
A.有利于提高該地區民宿經營管理人員的素質
在“商政民”的經營管理模式中,商戶需要成立專業管理團隊對民族地區村民進行民宿經營實踐方面的培訓指導,政府也會多次舉行民宿經營分享會,為村民們分享優秀的經營管理案例等,有利于提高村民的經營管理能力,提升民宿經營人員的綜合素質。
B.有利于解決民宿經營者和民宿所有者的矛盾關系
“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中民宿的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都是閑置資源的主人,也就是村民。在這一經營過程中,村民將民宿主與民宿管理者兩個職能集于一身,而商戶只是一個項目投資者,對民宿經營管理只有指導權,而沒有決策權。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宿主與民宿經營者的目標相矛盾的問題。
C.避免民宿經營同質化的擴散
“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中,整個少數民族村落的民宿都由投資商進行投資,但是每家民宿的經營管理者是個體村民,商戶為獲得更高的利益而對每個個體民宿進行經營管理指導,而個體為獲得更高的利益則可以通過自家民宿的特色化實現。在這種經營管理模式中,個體村民間既有合作,也存在很強的競爭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民宿經營同質化的擴散。
D.有利于保護和推廣少數民族文化
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開建的旅游民宿項目,政府宣傳推廣當地少數民族特色民風民俗和民族歷史文化,形成一個由社會監督、維護發展的民族文化旅游地區。能夠更加全面的保護、宣傳少數民族文化。
(四)“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的弊端
“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能解決民宿經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同時也存在著不足:
A.適用性有限。據調查顯示,大部分民宿發展主要依托旅游業的發展而發展,“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下的民宿也不例外。其主要適用于旅游資源處于開發初期,且當地經濟發展依賴于旅游業的省份地區,也可以是一些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村落或縣份。其并不對每一個旅游地區或是商務區都適用。
B.地區性的村民經濟收入對旅游業經濟依賴程度高。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較落后且單一,在民族地區建立“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的民宿,其整體會依賴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如果當地旅游經濟滯后,將會影響整個民族村落的經濟發展,因而不利于當地經濟的獨立發展。
五、結論
基于民族地區旅游經濟和民宿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通過對比分析民族旅游地區民宿和其他旅游地區民宿的發展差異性及其問題,討論了現有民族地區民宿的經營管理模式弊端,提出“商政民”合作經營管理模式,對該經營管理模式的運營可行性、經營合作的保障性、政策性和可實施性進行分析,為民族地區民宿經營管理和旅游經濟的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參考文獻:
[1]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EB/OL](2017-12-22)[2018-12-18]https://wenku.baidu.com/view/ec8c081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f.html.
[2]蔣佳倩,李艷.國內外旅游“民宿”研究綜述.旅游研究 2014,6(04),16-22.
[3]安亞琴.基于地方性視角的民宿發展研究——以臺州市黃巖區為例.經貿實踐 2018(23).
[4]石洪凡.我國鄉村旅游中民宿的產生背景、特色定位及其發展策略,農業經濟2017(12).
[5]中商情報網數據解析:中國民宿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旅游地產觀察 (2017-07-14 11:15)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70714/111536102977_2.shtml.
[6]游上,陳暉莉,江景峰,余紫薇.少數民族民宿聚落智力資本與組織績效研究——以拉祜族民宿聚落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8(6).
(作者單位均為大連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毛海軍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