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江蘇省兩個版本小學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從主題、版面設計、案例、活動四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總結江蘇省這兩個版本教材的優缺點,并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編寫提出了建議,旨在更好地促進小學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8-006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8.050
為了貫徹《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心理健康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的通知》(教基一〔2012〕15號),加強和規范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管理,推進江蘇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省教育廳擬向全省中小學推薦使用中小學心理健康地方教材。為此江蘇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16年審查通過兩個試用本,現行的小學六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本目前有兩種:一是班華為顧問,傅宏主編的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全一冊;二是由俞國良主編,桑志芹為執行主編的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六年級心理健康》全一冊。本文對這兩種版本的小學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從主題、版面設計、案例、活動方面進行分析,綜合參考各自的優點,提出教材編寫建議。
一、主題對比分析及建議
傅宏版本教材偏重自我主題,主要涉及悅納自我欣賞自己、潛能開發、我的理想、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和榜樣力量(欣賞偶像但不迷失自己,向偶像學習)。其次是社會適應,涉及感受角色責任,拒絕誘惑(網絡誘惑),微笑應對挫折和中學適應。涉及最少的主題是學習和人際交往,學習主題包括厭學情緒的處理,正確對待考試分數和提高思維能力三個方面,人際主題涉及同性交往和異性同學交往以及對身邊人心懷感恩之心。情緒管理主題最少,為生氣憤怒的情緒及在這種情緒下的不合理行為結果的討論,以及對厭學情緒的調節。
俞國良主編的教材側重學習、自我主題,學習主題主要涉及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合理規劃時間,找出最佳學習時間和正確對待考試。自我主題包含欣賞自己、珍愛自己和不攀比追求流行、自我計劃。社會適應和人際交往次之,在社會適應主題包括健康上網、青春期應對、挫折應對。人際主題包含友誼,與父母溝通和師生交往。情緒管理涉及最少,主要針對負面情緒的調節為主要內容的探討。
兩個版本都涉及自我保護主題,傅宏版本的教材針對的是心理傷害的自我保護,俞國良涉及的是現實危害,如火災、地震之類的危險事件下的防護措施。
《綱要》中明確規定了小學高年級的具體任務: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和興趣愛好;培養學習興趣和能力,端正學習動機,正確對待考試成績,體會學習成功的樂趣;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良好的異性同伴關系;幫助學生正確面對厭學等負面情緒,學會正確地體驗情緒和表達情緒;促進學生親社會行為;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初中學習生活做好準備。
結合《綱要》,我們可以看出江蘇省的這兩個版本的教材較為符合綱要的要求,但傅宏版本的教材中缺乏對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的探討,俞國良版本的教材中缺乏對異性同學交往這一問題的探討。
在自我保護主題,俞國良版本強調的是面臨自然災害或是危險事情時的防護措施或自我救助的常識,并在知識擴展部分寫了性侵的防護。對小學生進行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小學生應知道何為性侵及如何防護性侵,為小學生提供的防性侵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雖然俞國良主編的教材中略微涉及性教育,但并不充分,僅僅是一個知識拓展。并且性教育應該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另一方面關于學生面臨危險時應該怎么做或如何自救的問題,這一主題是教師要不斷向學生普及知識,同樣也應從低年級開始。關于自我保護這一方面,筆者認為“校園欺凌”這一主題應涉及,“校園欺凌”這一現象發生的比率在逐年增大,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必須重視的惡性事件,學校是一個和諧美好的學習環境,需要師生共同構建,面對問題,必須教會學生自保的能力,并且也要對欺凌者進行教育。在學習主題方面,俞國良版本涉及時間管理的內容,時間管理對學生的要求非常高,學生不僅要清晰任務,了解自己的能力,還要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小學生,年齡處于七八歲到十一二歲之間,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小學生尚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只能利用具體的事物,物體或過程來進行思維或運算。而時間管理這一相對抽象的運算對小學生來說略微困難。更多的應提倡時間寶貴,不要浪費時間。而運用和規劃時間應放在中學階段較為合適。
二、教材版面設計對比
由傅宏主編的教材中的插圖,加上小圖片有209幅,圖片數量多并且圖片內容清晰,圖片人物表情開朗積極;在文字方面,字體顏色多彩,大小合適,數量適中。俞國良主編的教材大圖片數量為27幅,加上小標題上的小圖片數量有107幅,數量相對較少并且圖片設計較為粗糙,圖片人物表情多消極并且圖片人物身體比例嚴重失真;在文字設計方面,俞國良版本的教材文字繁多,顏色單調。從這些分析中得出,俞國良版本的教材在版面設計、頁面設計等方面有待加強。小學生教材中插圖要具有功能性、科學性和藝術性。心理健康教材中插圖的功能應為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游戲活動的示意圖等等。并且小學生教材中插圖要鮮明生動,活潑,色彩艷麗,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點。心理健康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實踐性,課本設計要體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而不是像語文讀本一樣,只是成段的文字。
三、故事分析
(一)對兩個版本教材的案例分析
俞國良主編、桑志芹執行主編的六年級《心理健康》教材的每一個主題有5塊內容,分別為:心情話吧、心海導航、活動在線、加油站、親子分享。其中第一部分心情話吧是一則與主題相關的小案例,主要關于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會遇到的故事。以故事導入開始。但這版教材所選取的案例都為消極案例,并于心海導航中對案例進行分析并提出措施與方法。例如在第一課《興趣為學習導航》的心海導航部分,先分析了是興趣干擾了嬌嬌的學習,再說明興趣的功能作用,最后提出找到興趣的方法。從這一課例中,可以看出,俞國良版本的教材中的案例多為負面消極的,并在心海導航中分析案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措施方法。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以消極心理問題為取向來選取案例,這造成課堂活動總是以消極問題為出發點,以解決消極問題為主線,最后再以消極問題的成功解決為落腳點,整節心理活動課圍繞消極心理問題來進行。這種境況是違背《綱要》的基本精神的,也與當前的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總方向相悖。但傅宏主編的版本中,教材多為正面積極的案例,提供給學生正面的引導。并在案例下方有一個“問一問”,問題具有開放性、探索性,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思考,讓學生能從案例中得到學習與感悟。
(二)對教材中選取案例的建議
案例是實踐中的典例,是對實踐的濃縮和提煉。所以教材中所編寫的案例必須符合學生生活實際,這樣教師才可以在案例中濃縮實踐,實現案例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基本技能,以更好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潛能的開發能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所以在選取案例的方向上,要注重對學生積極心理潛能的開發。著眼于學生樂觀向上的積極品質,例如自我決定、愛的能力、勇氣、智慧、創造性等積極的人格特質。當然,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也需涉及學生的消極的心理問題,消極心理問題要解決,但落腳點一定要回到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上。因此在案例選擇上要多采用積極的案例,并且教材中的案例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具有積極性和思考性。其次案例最好也要有連貫性,案例中的主人公可以從第一課一直到最后一課一直和同學們一起成長和發展。
同時,教材必須設計針對案例的問題,供學生思考討論,并且問題要具有探究性和發散性,通過問題實現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但俞國良版本的教材中并沒有設計案例問題,直接在心海導航部分給出分析結果,并未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沒有發散學生的思維,也使學生缺乏參與性和積極性。
四、活動內容分析
(一)對兩個版本教材活動分析
在俞國良版本的教材中出現最多的活動為“聰明1+1”,18課中有8課為這個活動 ,這個活動類似一道判斷題,請學生判斷這樣的做法對不對以及為什么,它有一系列的題目讓學生去判斷。其次運用得比較多的為心理情景劇,18課中有7課用了這個活動,心理情景劇是一個體驗活動,給學生一個劇本或是一個情境,讓他們扮演劇本或情境中的人物,然后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或是分析人物。其他還有“自我報告”活動,有4課用到這種活動。自我報告是給學生一個情境,詢問其會有怎樣的做法一類活動。從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俞國良版本教材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都比較單一,缺乏趣味性和豐富性。
由傅宏主編的教材中的主體活動相對于俞國良版本教材中的活動更豐富多樣。活動形式靈活多樣,內容豐富和富有趣味性,不局限于心理情景劇這種活動。并且,活動中包含很多與主題相關的游戲,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性,提高了課堂的趣味性。例如:在悅納自我主題中采用“優點轟炸”的游戲,讓小組成員們分別說出自己的優點,再說出其他人的優點,通過互相表揚,體會內心感受。在正確對待考試成績主題上,讓學生做“筷子夾彈珠”的游戲,然后詢問學生面對這個游戲的分數,有什么感受,怎樣可以玩得更好。就是通過游戲,間接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分數是判斷我們是否變得更好的方式,它是促進我們繼續努力的能量。通過這種游戲的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的氛圍,又給予學生很好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師所要傳達的價值觀或思想。在活動形式方面,由傅宏主編的教材活動形式多樣,有寫一寫,畫一畫,玩一玩,演一演等等各種形式的活動,活動內容也非常豐富,有詩歌創作、情緒等級評估、按摩體驗、幸福拍手歌、未來商店、找蘋果、吹畫、微笑不倒翁、情報站等等諸多的活動內容。
(二)對教材設計的活動建議
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會出現兩種極端錯誤:一種是教材內容理論性過強,特別是高年級的教材,理論性過強,就會導致教學內容繁多晦澀,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種是完全以活動體驗為主。例如很多小學的心理教材,由于考慮到小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和活潑好動的性格特征,過分重視體驗式游戲,表面上,學生一節課都在做各種心理游戲,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參與性高,但會出現學生愉快地上完一節課,課結束時卻不知道學到了什么的狀況。因此,教材要避免出現過度理論性和過度活動性這兩種極端,使教材缺乏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時,教材所設計的活動,第一,活動要與主題相關,第二,活動內容和形式要豐富多樣,不同主題采用不同的活動。第三,活動之間要有遞進關系,符合教學目標。
通過對傅宏主編的教材和俞國良主編的教材從主題、版面設計、案例、活動四個方面的對比分析,得出傅宏主編的教材在這四個方面相對俞國良主編的教材頁面設計更富童趣,案例更貼切學生生活實際,活動內容更豐富,更為適合小學生。同時歸納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編寫的主題內容要以《綱要》為指導,以現實問題為參考,并要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版面設計上要富有童趣和吸引力,符合小學生的審美。插圖設計要生動活潑,多在活動中運用插圖,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活動要求。在案例選擇上要多采用積極案例,關注學生積極心理潛能的開發,多聯系實際,案例最好具有連貫性。在活動設計上,以體驗式游戲為主,內容豐富、有趣,形式靈活多樣。杜絕現有部分教材中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體驗的設計模式。活動要密切聯系目標,多個活動之間要有遞進關系。
參考文獻:
[1]朱小敏.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校本教材的開發研究[D].蘇州大學,2010.
[2]林崇德,俞國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
[3]陳春華.體驗式心理游戲在小學心理健康課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7(12).
[4]何寶平,左彩霞.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材與教法[J].甘肅教育,2017(19).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周若男(1994— ),女,江蘇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