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已面臨著新的挑戰,在“互聯網+”背景下,一方面互聯網為孩子提供了便捷的海量學習資源,傳統的學習方式正在逐步轉變;另一方面互聯網的種種弊端又影響著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如何科學有效地利用互聯網資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值得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家庭教育;策略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互聯網+”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使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影響日益密切而深入,一方面在多領域多層面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為人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許多孩子沉溺于網絡游戲、QQ聊天、不良短信,甚至黃毒賭等信息平臺,已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已受到強烈沖擊,廣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應如何構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家庭教育有效策略。
一、 “互聯網+”時代家庭教育的現狀
1. 社會的發展使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發生變化,互聯網背景下產生的諸如網戀、網癮、手機控、游戲控等諸多問題,大部分家長及教育工作者應對乏力,互聯網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文化還將經歷一個漫長的探索、構建及普及過程,但傳統的優秀家庭教育方式已悄然消解。
2. 相當一部分家庭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方法往往比較粗放簡單,加上部分家庭長期忽視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家庭教育頑疾日愈凸顯,一些孩子中小學階段就開始出現諸如厭學、早戀、自暴自棄、自殺等問題,重視家庭教育問題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3. 互聯網的興起與發展,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聊天、購物、進行網絡游戲,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但也給家庭教育帶來了挑戰,孩子沉迷網絡、尋奇獵怪、網上搜題、色情暴力、網絡直播等因素,導致孩子耗費時間、視力下降、厭學逃學;互聯網的普及也弱化了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父母在孩子的心理地位邊緣化,更有甚者一些孩子與父母的溝通交流缺失,親子關系惡化,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 “互聯網+”背景下家庭教育策略初探
(一) 要注重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
與傳統家庭教育相比,互聯網時代的家庭教育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徑多元化,父母權威不斷弱化,孩子的自主意識強化。如果家庭生活中未形成良好的互動對話交流溝通方式,家長還執著于要求孩子聽話,一味對孩子進行控制,有可能愈加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孩子更容易產生掙脫家長掌控的心理動機,而沉迷于網絡世界。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家長要關注孩子心理需求,建立平等和諧的對話交流方式,尊重孩子,與孩子交流溝通的過程中,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孩子、影響孩子。家長應該把互聯網作為與孩子交流溝通的良性媒介體,了解孩子在互聯網中的關注點,積極參與到孩子的互聯網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正確科學地利用互聯網資源。否則,孩子在網絡中的獨立性愈強,對父母的依賴性越弱,孩子的“三觀”與家長的觀念產生沖突,以致造成親子關系惡化。所以,家長要加強與孩子的交流溝通,充分表達對孩子的尊重與關愛,注重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
(二) 要充分發揮家長的正向引領
在“互聯網+”時代,家長要樹立不斷學習的意識,要積極跟進社會發展,學會正確使用互聯網,充分認識到互聯網有利的一面,發揮互聯網的積極作用,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上網習慣,使孩子既能利用互聯網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又能有節制地上網,不沉迷于網絡。
在實際生活中,部分家長也在一定程度上沉迷于網絡,熱衷于網絡聊天、手機游戲、視頻直播等娛樂方式,這不利于對孩子的教導。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己沉迷于網絡,卻希望孩子有良好的上網習慣,這是很難的。家長要注重家庭文化氛圍營造,積極利用互聯網做有意義的事情,做好孩子的表率,要充分發揮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正向引領作用。
(三) 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健康情趣
孩子自制力差,空余時間生活單調,家長要積極培養孩子健康的生活情趣,讓孩子能夠享受節日的氛圍、享受大自然的美妙,積極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以情感交流為契機,充分挖掘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內涵,或者家庭成員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為背景,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活動,這會增加孩子愉悅的家庭生活體驗,盡量弱化孩子對互聯網的關注度和依賴性。特別是對于網絡成癮的孩子,父母要加強培養孩子的廣泛興趣,經常陪伴孩子進行戶外運動,緩解網絡對孩子的吸引力。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熱愛家庭生活的健康情趣,把家庭教育目標活動化、生活化,引導孩子科學合理應用互聯網,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融合,要正確認識互聯網的利與弊,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教育孩子趨利避害。家長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與孩子形成有效的交流溝通方式,既讓孩子有自由空間,又能夠讓孩子積極利用互聯網豐富的資源,獲得健康正向信息,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馬萍.“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構建[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3):47-49.
[2]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84-385
[3]邱靜文.“互聯網+”時代的家校合作教育及其優化路徑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23):146-147.
[4]李家成.家校合作的問題反思與發展可能[J].班主任之友,2013(1):113-115.
作者簡介:顧維祖,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