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標

【摘要】數學是初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初中教學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伴隨著我國新課改的推廣實施,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要求更高,教師不但要教授學生數學知識,而且要傳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文章主要探討了問題導學法的應用意義與對策。
【關鍵詞】問題導學法;初中數學教學;實踐應用
初中數學是一門兼具抽象性與空間性的學科,要求學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時要求教師積極采用高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一步步展開數學知識點的學習,逐漸形成數學問題思維,在探索與練習中解決數學問題,并內化為自身的學習能力。問題導學法是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將其應用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上應用的意義
數學是一門具有很強綜合性的學科,不但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學生能夠內化為思維與能力,學以致用,用以指導實踐,解決生活難題[1]。初中數學知識銜接了小學數學的基礎知識和高中數學的深度內容,是數學知識由易到難的過渡,為高中數學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不但承擔著傳授數學理論知識的任務,而且要盡可能將數學知識引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激發學生應用聯想能力去發現問題,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應用問題導學法開展數學教學,由問題的引出鼓勵學生自主去探索答案,解決問題,不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而且有助于提升問題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與過去的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上,不少教師都采用反復機械式講解問題的方式帶領學生被動學習,難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養成發掘問題、重視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忽略了問題引導對數學知識領悟產生的作用,還會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一定的排斥心理,無法保障數學教學效果。應用問題導學法,在數學課堂上引入針對性的導入問題,讓學生自主進入到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當中,追求教師的引導思路,更主動認識和了解課程知識重難點,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才能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學生的親身參與與主動探索能強化解題的體驗感,不但加深了對解題思路的印象和理解程度,而且能從中獲取一定的學習愉悅感和成就感,激發數學學習興趣,為后續更深入更長遠地主動求學奠定基礎。
二、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一)針對性導入問題
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上應用問題導學法的本質在于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主動認識新知識,提高探究的自主性與效率。良好的問題導入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熱情,而且能發揮精準導入的作用,使學生根據問題直接進入數學重難點知識的學習狀態,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因此,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只有確保問題的導入有針對性,才能引導學生自覺參與其中。但在導入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設置的問題必須與學習內容緊密相連,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能力水平,避免問題的針對性不足或難度不適宜而影響學生參與其中的積極性和教學效果。
比如在學習“實數”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學生有一定學習基礎的有理數內容,設置遞進性的相關問題。
1.有理數包含哪些?
2.將3、-、、、這些有理數整理為小數形式,觀察小數之間有什么規律?
3.小數的類型包含有限小數和無限循環小數外,還有哪些?
4.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有限小數及無限循環小數以外的數,即存在有理數不同的數,這些數叫作什么?
5.根據自己的所見所想,探討無理數有哪些形式?
通過這些循序漸進的導學式提問,學生逐漸對無理數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再將其與有理數進行對比,深入了解無理數的內涵,并通過最后的提問和總結掌握無理數的類型,不但更好地學習了本章數學知識點,深化了記憶,還有利于后續的學習。
(二)在數學規律教學中的應用
初中數學涉及較多的法則、公式、性質知識,系統化學習有助于學生發現和掌握數學規律。數學新課標提出:“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強化知識的引導與講授,同時又要指引學生自主探究,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索問題,發現規律,解決問題,提高學習能力,培養探究精神”。
比如在教學“勾股定理”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功能為學生播放科學家利用無線電波向宇宙發射勾股定理的相關圖形、圖片和視頻內容,激發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數學知識的興趣,并指導學生理解勾股定理的原理。隨后,結合勾股定理的性質和教學的重點,教師要將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問題進行聯系,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進行思考。例如:
1.在觀看的圖片中求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長;
2.分析直角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
3.如果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為a與b,那么斜邊長c以及兩條直角邊長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4.再次觀察視頻中的圖片,由上述問題與結果總結出結論。
眾所周知,勾股定理是初中數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而這一系列的情境與問題實際上是學生在認識、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過程中思維的形成。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學生進入情境,根據導入的問題一步步地進入探究的環節,參與到勾股定理形成的整個過程中。這時學生既是問題的求解者,也是自身學習思維的引導者,伴隨問題層次的加深,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也將得到滿足。問題情境很好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習慣。
再比如教學“等腰三角形”時,教師可開展具有實踐性、參與性的剪紙活動,要求學生用剪刀或直尺制作一個等腰三角形。學生可利用自身的方法進行操作,完成后分別說出自己制作等腰三角形的過程和依據。完成這一步以后,學生基本對等腰三角形的理解目標掌握了一半。隨后按照教師的要求,將等腰三角形沿折痕對折,使其完全重合,在這個過程中思考等腰三角形邊與角之間的性質和關系。最后根據上述的操作以及一步步深化實踐得出的結論,學生通過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整合各自實踐中的觀點和意見,對第一步操作中得出的結論進行補充,進一步深化認識,鞏固了關于等腰三角形數學知識的理解。
三、總結
鑒于問題導學法的應用符合初中數學學科特征、學生思維形成規律以及初中生學習過程中心理的發展,將其應用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上有著良好的效果,不但能激發學生對數學活動參與的熱情,而且能使其在自主學習中提升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師在應用問題導學法時要將其緊密聯系數學知識點和學生的思維形成規律,適時導入問題,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王啟元.基于問題導學法的初中數學教學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 2018, 651(31):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