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媚
【摘要】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學生通過閱讀能收獲很多的語文知識和人生道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面臨著很大的改革壓力。如何才能讓閱讀成為啟迪學生思維的“活水”,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文章以農村小學為例,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解決對策
凡是一篇優秀的文章,它的前后內容都存在很強的關聯性,所以閱讀不僅僅是“只言片語”的感悟,而是一種整體的理解和品位。然而在應試教育大環境下,學生在語文閱讀理解方面出現了“片面、表面化閱讀”的情況,這嚴重影響了其閱讀感悟。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理念,注重從文本整體入手剖析思想情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農村學校相較于城市來說,教學理念、內容、方法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這造成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本質上仍未能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呈現出死板教條式的閱讀教學方法,顯然與新課改要求不符,也無法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總結了如下兩點閱讀教學問題。
(一)重技巧而輕感悟
在應試教育大背景下,大多數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為了快速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往往只注重閱讀技巧的培養而忽略了情感體驗能力的培養。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成績,有些教師給學生總結了提取關鍵詞總結文章中心的若干技巧和方法,甚至只是抱著積累好詞好句的目的讓學生讀課外書,卻嚴重忽視了整體閱讀的重要性,非常不利于學生日后的語文閱讀。
(二)片面化摘取導致片面化理解
教師片面地摘取文章的某一段、某一句或某一個關鍵詞讓學生理解,必然就舍棄了其他內容對關鍵詞句的補充作用,有時甚至會影響學生的整體感悟。例如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教師往往只教給學生這一句,但是加上后半句“但那1%的靈感往往比99%的努力來得重要”才是愛迪生要表達的完整含義。當然,教師只教給孩子前半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教師這么做無疑就導致了學生對此名言含義的片面化理解。
二、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小學語文《狐假虎威》
農村小學教師與城市小學教師相比,教學實力其實并不差,缺少的只是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更新和突破,以及對語文閱讀的深度理解。在筆者看來,閱讀不僅僅是“只言片語”的感悟,而是基于整個文章學習知識,體會寫作情感。所以,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秉持人本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感悟,這樣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自主性是前提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具備較強的閱讀興趣,能夠自主進行閱讀,這是培養其閱讀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閱讀的不足,基于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為他們推薦有趣有料的閱讀素材,例如寓言故事、成語故事、冒險故事等等。當然,這些閱讀素材不完全來自課外,利用現成的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也是可以的。
(二)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感悟
1.從文本整體出發理解作者的思想意圖。作者的思想意圖不可能精簡到一兩句話就能概括,因為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只有從整體去分析這件事情,才能明白作者到底想說明什么樣的生活道理。
《狐假虎威》中,狐貍固然狡猾,但是作者的意圖并不只是說明狐貍狡猾,還在說明老虎的愚笨不堪,被別人利用還蒙在鼓里。如果只是通過“只言片語”讓學生感悟狐貍的狡猾,那顯然是不完整的,同時還要說明老虎的愚笨,兩者相比較,狐貍和老虎的內心活動和性格特點才能體現得淋漓盡致,文本情節的矛盾點才能更加突出。
2.摘取關鍵詞句的同時要照應到文本的其他內容。關鍵詞語主要表現了主角之間的情感關系以及文本情節的發展主線,如果不能做到和文本的其他內容相照應,必然會讓學生陷入思維怪圈,甚至不知道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所以文本的關鍵詞句一定要和其他內容相照應。
課文中提到:“狐貍神氣活現,搖頭擺尾;老虎半信半疑,東張西望。”如果僅從這句話來分析,那學生一定會覺得很奇怪,為什么瘦弱的狐貍能搖頭擺尾,老虎卻東張西望呢?這會給學生的閱讀感悟造成一定的困擾,但是如果照應前面的對話情節,學生就豁然開朗。
3.局部文本理解要基于整體文本感悟。局部文本理解只是揭示了文章中心的一個側面,雖然是主要的側面,但仍是不完善的,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文本全局進行分析,把所有情節、人物有機地串聯在一起,從而正確地感悟文本的中心思想。
從文本的局部來分析,狐貍和老虎是主要的角色,兩者之間的關聯在于狐貍利用老虎的好奇心來蒙騙老虎,最終借其威勢嚇跑了其他動物,這是文章的中心內容。但是這不代表文本的全部,文本中提到的其他小動物中不包含獅子、大象,這恰恰說明了“狐假虎威”得以真正奏效的核心——被威嚇一方的實力要比老虎弱小才可以。所以對于局部文本的理解必須要建立在整體文本的感悟之上才能變得有意義。
4.注重知行合一,結合生活經驗去感悟。“只言片語”的感悟并不單單指局部閱讀,即使是整體閱讀也會存在這種問題。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知行合一,要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去體會文章中的生活道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文本感悟能力。
《狐假虎威》的故事在生活中也有體現,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經驗很少,所以難以體會,此時教師必須要引導其跳出文本內容,拋棄對文本“只言片語”的感悟,從生活實例分析(例如孩子借爺爺的威風向爸爸要糖吃)“狐假虎威”的含義,并讓其知道做人應當坦坦蕩蕩,不能狐假虎威。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本是一個整體,環環相扣,前后照應,教師只有先從文本整體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進入“細讀”和“精讀”環節。教師只有深刻認識到學生自主閱讀的重要性,并理解閱讀的真實含義,才能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上述分析只是筆者的淺見,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吳娟蘭.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問題與對策[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6(15):61-62.
[2]強亞芬.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5(12):138-139.
[3]范成.為孩子的閱讀插上翅膀——淺議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軟件(電子版),2017(06):243-244.
[4]于寶生.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限制因素與提升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1(05):198-199.
[5]崔元洪.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的限制因素與質量提升對策[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16(08):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