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銳
[摘 要]現在正處于互聯網高速發展的階段,我國農產品營銷的方法和手段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本文中先對我國農產品的營銷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從中找出了我國農產品營銷模式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對我國農產品網絡營銷今后發展的道路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見解。
[關鍵詞]農產品營銷;網絡營銷;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這幾年互聯網、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同時我國移動通信設備和上網終端的普及,我國傳統行業涉及互聯網平臺進行銷售已經非常普遍。互聯網的到來,改變了很多傳統的行業模式,通過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很多傳統行業優化了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在互聯網、電子商務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國大多數行業都在自我進化,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都開始主動地擁抱互聯網,擁抱電子商務,甚至有的行業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改變了整個行業傳統的商業模式,迎來了行業的春天。本文在互聯網大力發展的情況下,對農產品營銷模式的變化進行探討。
1 現階段我國所存在的農產品營銷模式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的營銷主要以以下幾種農產品營銷模式為主,第一種模式,是從農戶到商販到批發商再到零售終端,由零售終端到消費者的一種傳統銷售模式,起先因為我國農產品種植大多數都是以各地農戶個人種植為主,因各家種植的產量一般都較小,往往在農產品成熟的季節就會有各地來的商販去主動集中收購農產品,然后再把農產品轉賣給批發商,最終批發商在把產品賣到零售終端再銷售給消費者,從此種模式中,我們可以發現農戶的銷售出貨渠道非常單一,導致在這樣的模式下往往商販把農產品的價格壓得特別低,但是農戶又不得不賣,這就使農民根本無法獲得較高的利潤,往往辛苦一年也賺不到幾個錢。第二種模式,由農戶到合作社到批發商再到零售終端最后到消費者這種銷售模式,這種模式由農村合作社統一整合農戶,使得一個村甚至一個縣的農產品銷售形成一定的規模化,流通的渠道相比第一種模式更加通暢和穩定,這里所有農戶都會和合作社首先簽訂合同,然后根據合同中的標準來種植農產品,由合作社出面與批發商談價,這種模式下可以讓農民有更高的收入。第三種模式,由農戶直接到零售終端再到消費者,這種模式由零售終端與農戶代表進行直接對接,由農民生產產品直接供應零售終端,再賣給消費者,可以看出這種模式整個銷售渠道的中間商比前兩種模式都要少,因此這種模式可以使農民收入比前兩種更高。第四種模式,是在電子商務發展基礎上農戶與電商平臺合作直接到消費者,這種模式下農戶直接將產品放在電商平臺上銷售,通過本地快遞物流發貨到消費者手中,整個環節當中沒有任何的中間商,可以使得農戶的收益達到最大化,保證農戶的絕對利益。
從以上四種模式可以看出,前三種銷售模式都無法避免地存在中間商,這就使得農戶在收益上無法最大化。所以在第四種模式出現后,傳統模式已經不再是農產品營銷的好方法。現階段全國各地有不少的地方在嘗試新的農產品網絡營銷,因為只有這種銷售模式,才能使農戶和消費者信息通暢,而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它必須要經過中間商及幾個必要的環節,這都會直接地導致農產品銷售成本增高,使得農民收入降低,而農產品網絡營銷的出現解決了農產品流通成本高的問題。但是現階段,雖然我國互聯網發展速度很快,但在農村使用電子商務平臺來進行網絡銷售農產品的比例還比很低,但這兩年農產品網絡營銷發展也異常迅猛,這種新型的農產品營銷方式必然是未來農產品銷售的趨勢。
2 現階段在我國農產品營銷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產品傳統銷售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從前三種銷售模式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農產品營銷當中的中間商過多,包括商販等多個中間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會產生成本,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賺取利潤,這些就是直接造成農戶辛苦種植了一年的農產品卻根本賣不上價的原因,導致農民的收成低。其次,我國大多數農產品都由個體進行種植,這種情況下農產品種植并沒有一個統一標準,但每家種植的農產品在品質上有很大的差異,但大多時候在價格上卻無法體現出來,這對整個農產品銷售來說帶來了非常大的危機。最后,同樣是因為我國農產品種植以個體為主,無法將農產品打造成品牌,這樣將使農產品無法賦予品牌價值,使得農產品一直只有產品本身價值,使農產品品類利潤太低,雖然也有一些農產品種植戶在進行銷售時也使用了給農產品賦予品牌的銷售理念,進行了很好的營銷和宣傳,但是這在中國整個農產品銷售當中的比例微乎其微。
2.2 我國農產品線上銷售所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這幾年互聯網發展迅猛,互聯網普及率增長速度也很快,但是在大多數偏遠的農村地區,互聯網的基礎建設都還不完善,更不要說上網條件,這都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發展前景。雖然有很多鄉村已經接入了互聯網,但大多村落依舊沒有上網的條件,并且在擁有上網條件的鄉村當中,大多的農戶并沒有能配置計算機的條件,配置了計算機條件的鄉村,也并沒有專業的農產品網絡營銷人才,所以在現階段想要普及農產品網絡營銷還需要時間。
尤其在我們進村進行農產品營銷的培訓中發現,大多農戶學習意識都比較淡薄,雖然他們關心農產品的銷售,關心農產品的種植,也關心農產品的利潤,但是大多農戶的網絡意識非常淡薄,同時又不愿主動地去學習網絡知識,哪怕建好了網絡銷售平臺,大多農戶也根本無法熟練、有效地跟消費者進行溝通,促成交易。這些原因都直接造成了農產品網絡營銷的成效差,不少農戶在觀念當中還一直認為這種銷售方式是不靠譜的。
在全國各地鄉村當中,擁有網絡知識的人才非常的匱乏,有一定上網能力的人,他也沒有網絡營銷的基本理念,而在網絡營銷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些營銷理念還是極其重要的。在進行農產品網絡營銷中,操作的人至少要對網絡營銷知識、數據分析知識,還有本地農產品有一定的見解和認識,因此各地人才稀缺也是造成農產品網絡營銷難以普及的大問題。
3 我國農產品營銷模式的探討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營銷當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想解決農產品營銷中的問題,需要依托互聯網借助電子商務平臺,這樣才能使得農戶與消費者之間信息暢通,才能使得農戶和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進行直接的信息交流,最終在平臺中直接地進行交易,再通過物流把農產品從農戶送到消費者手中,這樣就使得農產品的收益最大化,但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種改變:
首先,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改變農戶傳統的固有觀念,指導農戶去嘗試通過互聯網進行農產品營銷,使得農戶和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的局面不再出現。農產品網絡營銷可以使得農戶直接參與到農產品的銷售中,第一時間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并通過互聯網與消費者進行直接溝通,這樣農戶們就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來分析明年市場上農產品的需求狀況。其次,我們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制定在互聯網上銷售的各類農產品標準,進行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按標準來合理定價,這樣才能有助于農產品網絡營銷的有序發展,針對不同檔次同種品類的產品來定不同的價格,有助于更好的競爭,同時不同價位產品也能更好地滿足不同的消費人群。第三,相關部門還要幫助農戶建立農產品網絡品牌,在互聯網上的各類平臺進行品牌宣傳,并根據產品特點及價位來尋找目標消費群,再根據消費人群來對農產品進行品牌定位。第四,在我國互聯網沒有普及的地方要盡快完善農村互聯網基礎的建設,這是農戶進行網絡營銷的基礎,尤其是條件較差的偏遠地區,這將會對我國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發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