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鑫培 馬佳
[摘要]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有效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因而成為關注焦點。基于文獻研究法,梳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根據生產要素理論,從產業主導型、資源利用型、資本引進型、勞動力開發型、組織形式創新型五個方面進行總結,并以具體案例進行說明。最后基于共性經驗,提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相應建議:發揮自身優勢,打造經濟增長點;構建強有力的基層組織機構;完善村級利益分配機制,保護農民權益;積極融入市場經濟,靈活破除經濟發展制度局限。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案例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我國農村集體經濟最早來源于建國初期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農業合作化,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農村地區的主要表現形式。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狀況關乎農村整體的發展水平、社會繁榮穩定以及農村居民的財富收入。來自《中國農業年鑒》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達到3.1萬億元,較2015年增長8.5%,而在總收益方面為1457億,增幅只有2.9%,納入統計的55.8萬個村集體中只有48.5%的村集體發生了收益,較2015年只增長了0.8%。由此可見,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總量發展較為穩定,但在收益方面明顯存在發展性問題。因此從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如何和諧、高效、全面的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新時代關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大命題。
現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就是以農村土地為核心,與相關生產要素進行業態組合而形成的區域性經濟發展模式。2014年以來,以“三權分置”為代表的新一輪土地制度改革的開啟,農村經濟發展藩籬逐漸被打破,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越來越趨向多樣化、豐富化和新型化。本文旨在對新時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典型模式進行歸納和分析,以期在豐富相關研究成果的同時,對有關當局提供模式參考,對于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構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2 文獻綜述
從國內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大量的研究均從微觀角度對具體地區的個案進行拓展分析,例如賀雪嬌(2018)以重慶市渝北區為例,將該區的成功經驗總結為“整村推進”模式。也有部分學者從實際經驗出發,對具體地區的諸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匯總,如韓麗麗(2007)在對四川省某市進行實地調查后,根據其集體經濟發展特點總結為:村企合一型、龍頭帶動型、資源開發型、生產服務型、筑巢引鳳型;張建琴(2018)以上饒地區為例,總結出自主發展經營型、政府扶持帶動型、企業合作帶動型、產業生產經營型、資源盤活利用型以及服務對接供給型五種較為有效的發展模式。諸如上述的相關研究盡管豐富了學術研究的案例素材,但從宏觀視角來看,我國幅員遼闊,農村眾多,具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特點,直接表現就是地區間發展模式呈多樣化,目前從全域角度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歸納總結相關研究則較少,學者們尤其是在對發展模式分類維度上尚未達成統一。程恩富,龔云(2012)從資本與分配角度進行分類,將當前集體經濟展模式分為四類:完全的集體經濟、完全的合作經濟、過渡形態、典型的私人股份制。孔祥智,高強(2017)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不同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特征,并且從資源條件視角歸納出以華西村為代表的工業化模式,以永聯村為代表的后發優勢模式,以盤活資源、積累財富為內容的集腋成裘模式。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目前國內文獻對鄉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總結內容極為豐富,呈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是在具體的分類方法上還是有一定的欠缺。沒有具體的分類準則就難以對案例進行有序化梳理,其中的發展規律也難以把握。具體來說,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受到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勞動力基礎、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人文狀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著作《經濟學原理》中將土地、資本、勞動力、組織共同構成“生產要素四元論”。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生產要素發展基礎上的,因此本文嘗試在馬歇爾理論基礎上加以發展,對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分類,即形成產業、資源、資本、勞動力、組織形式五大視角。
3 我國鄉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模式
3.1 農業主導型
農業主導模式主要是通過打造特色農產品和優勢農業來樹立農業品牌,在實現集體經濟增收的基礎上,進而獲得相關產業發展的原始資本積累。基本特點是:第一,行業進入門檻低;第二,農業發展模式是農民比較熟知的領域,因此模式推廣認可度高,號召力強;第三,初期投資規模相對較小。
以上海市泖港鎮為例,該鎮一直是上海市的主要農產品供應基地,但也長久存在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的問題。因此為了發展村鎮經濟,該鎮開始以創建高產田、打造“三凈”品牌效應和淘汰落后產能為抓手,逐步走出一條以農副經濟為增長點的生態農業之路。2007年泖港鎮開始推動家庭農場發展模式,如今已基本實現了家庭農場的專業化、規模化經營。具體做法:①以農業發展為主軸,培植特色農業產業,逐步發展農業加深工業;②興辦家庭農場,規范土地流轉,完善服務管理,推動集約經營;③以鄉土民俗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整合生態農業、生態食品、農業養殖、會務培訓、療養度假、農家體驗等各類鄉村旅游資源,成為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泖港鎮依據自身特色,以傳統農業為主線,通過綠色發展、環保發展,延伸出更多的經濟增長點,集體經濟不斷壯大,2016年泖港鎮經聯社累計分紅2425萬元,惠及五萬多名社員。立足優勢農業和農產品發展主導產業的模式,重點在于農業基礎條件和農產品資源條件,確立農業發展方向,打造優勢產品,以點帶線,間接推動與農業相關的產業,最終達到促進集體經濟發展的目的。
3.2 工業主導型
同樣,早在上世紀改革開放之初,就有許多地區通過發展工業進而帶動集體經濟發展,并跟隨我國工業化浪潮不斷改良,形成了諸多形式,我們將其歸納為“工業主導模式”。這種模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需要一定的工業基礎;第二,區位條件要求較高;第三,資金需求高,集體經濟基礎要好;第四,生態威脅性強。
工業主導模式最早的實踐就是上世紀非常著名的“蘇南模式”。蘇南模式主要是以江蘇南部蘇州、無錫、常州和南通為代表的區域,通過鄉鎮企業的非農化發展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主要特點是由政府主導,以集體經濟為原始資本通過市場化手段來發展鄉鎮工業企業。該模式曾被鄧小平稱之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帶動了蘇南地區鄉鎮經濟的飛速發展,成為上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定和市場經濟的完善,蘇南模式的優勢漸漸弱化,鄉鎮企業的經濟效益下滑。所以蘇南模式在90年代,以浦東開發為機遇,全面進行了市場化的改造。后來,他們又以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并進,演進為新蘇南模式。新蘇南模式具體表現在發展理念以人為本;發展動力為創新驅動;所有制結構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產業格局為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以無錫、常熟為例,它們具體做法有:①以科技園為載體,集聚科研和產業要素,無錫打造特色十足的Park經濟,通過規劃為企業創造一個適宜發展的土壤,常熟基于河港優勢,打造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引資、制造、出口的外向型綜合產業區。②通過推進創業投資機構與企業對接,建立科技貸款服務體系,推動創業板上市,構建服務平臺等舉措,不斷推進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充分滿足工業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③推動政產學研無縫對接,充分激發高校的科研實力和人才儲備,為工業發展提供不竭的創新動能和強大引擎。
該模式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面臨諸多時代性問題,例如,所有制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企業發展問題、政企合一問題等等。因此,以集體經濟、第二產業為代表的蘇南模式雖然已經不符合如今蘇州地區的發展,但是并不能否定蘇南模式在改革開放初期帶來的經濟成就。
3.3 服務業主導型
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一些農業條件一般、工業基礎不好的地區也逐步走出一條服務致富的路子。比如,文化服務、物業租賃、物流服務、電子商務等等,我們將這些模式概括為“服務業主導模式”。該模式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表現形式多元化,沒有嚴格定式;第二,基層領導機構責任重,服務業要規模發展才有效益,規模化離不開村基層組織機構的組織與協調;第三,具備一定的市場基礎是發展服務業的關鍵。
以杭州市臨安區西南部山區的湍口村為例,該村距臨安主城區80km,村域面積18km2,總人口1469人,耕地面積35.2hm2,無穩定的集體經濟來源。2017年,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上大膽實踐,逐步形成了以發展物業為主導、兼顧其他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具體做法有:①集中力量完善基礎設施,從道路硬化、農村飲水、水利設施、水土保持等方面進行落實;②發展生態旅游經濟,規范化建設農家樂47家,床位800余張,餐位1200余人;③建成湍口鎮唯一的綜合性標準農貿市場,2018年1月,落成的集鎮農貿市場攤位面向社會招租,首輪兩年期的23個攤位完成出租,獲得經營性收入32萬元。
目前農村集體經濟以服務業為主的發展形式多樣,但是最主要的還是離不開基礎建設。例如杭州市的湍口村,該村最早的著手點是由鎮政府進行了環境整治和靚鎮項目,農貿市場從建成到最終獲得盈利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環境之上的,因此,發展村級服務業首先應當考慮要完善鄉村的基礎設施。
3.4 旅游資源利用型
農村地區大多具備原始的鄉土民俗和自然風貌,通過合理的開發,往往能通過旅游業帶動全產業鏈的發展,我們稱之為“旅游資源開發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主要有:第一,資金密集性與勞動密集性并存;第二,旅游發展受季節影響;第三,市場環境導致旅游發展存在脆弱性;第四,依賴于旅游資源的優勢程度;第五,對基層組織機構要求高。
以咸陽市袁家村為例,該村選擇發展鄉村旅游,作為集體經濟增收的突破口。具體做法有:①通過打造旅游業逐步推動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2007年該村利用有限的集體積累投資近2000多萬元,在原村落基礎上進行關中民居建筑的復古改造,打造特色的“村落景區”。目前,袁家村社區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推動了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發展又帶動了手工作坊發展。“前店后廠”形式的加工業興起,加工業的升級推動了第二產業的發展壯大。優質農副產品的需求快速增長,催生了遍布各地的種植、養殖基地和訂單農業,推動了第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最終形成了“三產帶二產促一產”的三產融合發展格局;②共建共享,通過股份產權手段保證村民共同富裕,集體保留38%,剩下62%量化到戶,實現集體與單戶的均衡發展;③理清村級基層組織的管理權限,各歸其位,各司其職,堅持基層自治,堅持法治保障、德治引領的治理模式;④激發村民的能動性,搭建大眾創新平臺,讓創新發展深入到每一個角落。
是否擁有優勢的旅游資源是該模式主要的制約因素。首先,旅游資源應當滿足旅游開發的諸多條件,比如資源質量、集群性、組合狀況、交通條件、市場距離等等。其次,在資金籌措、開發建設、市場運營等方面同樣也是該模式的難點。從發展前景來看,目前我國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國內旅游市場十分火爆,擁有優勢旅游資源的鄉村應當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把握國內消費旅游浪潮,才能更好的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3.5 土地資源盤活型
農村土地資源豐富,但是由于缺乏規劃、經營模式單一、市場化不充分等問題而導致普遍的土地資源浪費、經濟效益低下的現狀。面對這種現狀,許多地區開始嘗試對土地資源的整合利用進行探索,我們稱之為“盤活土地資源模式”。該模式的特點主要有:第一,土地資源具有有限性;第二,土地資源盤活利用具有可持續性;第三,農村土地用途是固定不可變更的。第四,對基層組織協調機構要求高;第四,資金投入少,風險性低;第五,普遍適合我國大多數農村。
以山東省滿北村為例,該村立足于有限的土地資源通過舊村改造、資源整合、土地流轉等方式促進了集體經濟的發展。該村于2008年開始啟動舊村改造,將村民宅基地進行回遷改造,建成回遷小區,不僅提高了村民的居住水平,同時還增加了村集體土地,為后面發展村集體經濟打下了基礎。該村通過對外公開招標競標,投資836.7萬元,對外有償租賃1.67hm2集體土地,為部分失地農民和有能力的群眾搭建二次創業平臺,在解決部分剩余勞力就業問題的同時,實現村集體增收70余萬元。對泰星大街35間門頭房進行統一裝修,通過對外租賃,增加村集體收入30余萬元。滿北村對33.33hm2土地進行流轉,投資600余萬建成長江以北最大的花卉苗木批發市場和山東省最大的天鵝絨紫薇基地。項目建成后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60余萬元,農戶年增收9000元。
盤活高效開發農村土地資源最重要的是要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農民在市場中本來就是劣勢群體,利益容易受損,在對農村土地進行開發的時候要廣泛了解農民的需求,才能做到民與村相互促進,推動集體經濟的發展。
3.6 資本引進型模式
我國大部分的農村都普遍存在工業基礎薄弱、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深、農村青壯勞動力流失、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和以農業為主的單一產業局面等問題。對于發展較差的農村地區來說,吸收外地投資不僅能夠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而且能夠提高就業率、吸引勞動力回流,我們稱之為“招商引資模式”。該模式主要特點有:第一,進入門檻低與可持續高效發展難度高并存;第二,外資情況難以把握,市場上外資良莠不齊;第三,對基層組織協調機構要求高。
以山東省南故城村為例,該村是典型的農業村,在上世紀末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1500元,集體經濟呈空殼化,依靠收取提留款維持村里的日常開支。面對突出的經濟問題,該村在村干部的引領下確立了“民營富民,招商活村,逐步實現工業強村”的發展思路。從2002年開始,村集體先后引進鑫源紡織、興鵬繅絲、福拉瑞制衣等投資5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8家。201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200元。201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可突破100萬元。該村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主要的做法有:①親朋招商、以商招商、媒體招商。分別利用親朋好友關系、利用引進的客商關系或者是民營大戶的關系、利用報紙、電視、網站等媒介手段來吸引有意向的企業。②優化營商環境,做好企業服務。主要有建立獎金激勵制度、完善基礎設施條件和提高對企業的服務水平等舉措。③村干部帶頭踐行實干主義。組織了一大批甘于奉獻、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好干部,通過模范作用帶動了村里的實干浪潮。
招商引資對于資源優勢不明顯又深陷發展困頓的農村來說的確是一項可以借鑒的舉措,但是在尋找資本、商企的同時也存在盲目有余、理性不足的情況,容易導致“好商難找,問題易出”的現象,同時還容易出現內外資企業不平等、生態環境惡化、惡性低成本招商、粗放式招商等諸多問題。因此在做出決策之前應當仔細考查、詳細規劃,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
3.7 勞動力開發型模式
充分發揮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的優勢,由村(社區)牽頭組建勞務公司,組織勞動力輸出創收的發展模式,稱之為“勞動力資源開發型”。這種模式的特點主要有:第一,開發資金投入少;第二,開發要充分把握人的社會性,注重勞動力的培訓、維權等環節;第三,對基層組織協調機構要求高;第四,當前我國農村面臨嚴重的空心化,農村勞動力呈高齡化。
以浙江省永安村為例,全村有70多人在德國從事餐飲行業,有200余名僑眷,有200多人在德國創業,是遠近聞名的華僑村。永安村以此為基礎,擴大就業目標,創辦村級勞務合作組織,不斷擴大境內外勞務輸出規模,有組織、有計劃地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村級勞務合作組織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負責本村勞動力資源調查、就業信息采集、組織就業培訓、推薦就業崗位、農民工維權等工作。勞務合作組織不僅著眼于德國等境外勞務輸出,同時為桐廬本地企業用工服務,與缺工企業對接,推薦務工人員,把村級勞務合作組織建成農民致富的靠山。
該模式重點是基層領導小組的能力、一定的人口勞動力以及市場基礎條件。在這里面,基層的領導機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組織協調、市場開拓、人員培訓等環節都需要基層組織發揮引導作用。其次,勞務服務發展是要建立在具備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基礎之上,由于當前農村空心化嚴重、年齡結構失衡等現狀是我國大部分農村面臨的問題,因此人口勞動力是必須考慮的因素。最后是市場基礎條件,勞務服務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市場基礎,市場決定勞務服務的規模、盈利及未來發展。
3.8 股份合作制模式
目前我國農村集體資產規模巨大,如果不盤活整合,就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不盡早確權到戶,就存在流失或者被侵占的危險。因此,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非常必要,非常緊迫。習近平指出:“要著力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制改革,發展多種形式股份合作,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股份合作模式的集體經濟將合作制和股份制相結合,既能吸收勞動要素,又能吸收資本要素,使得勞動合作與資本合作有機結合,并且能夠實現按資按勞分配,權益共享,風險共擔,是農村集體經濟新的發展模式。
該模式主要特點有:第一,是勞動合作和資本合作的有機結合,不僅是公有制實現形式體現,而且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第二,兼顧營利性和農民參與感,在滿足農民對物質生活追求的同時兼顧了其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第三,在勞動分配方式上,按資分配和按勞分配相結合;第四,股份形式的權責體系避免了不必要的利益沖突;第五,股本形式多樣,充分發揮農村農民的生產性資源的作用。
以貴州省余慶縣為例,該縣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股份合作制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進一步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該縣充分整合集體資產、資金、資源,創辦村級股份合作集體經濟組織或通過控股控資、資源資產折價入股的方式入股已有的經濟組織,并主動吸納和引進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帶頭入股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鼓勵村民以承包地或自留地經營權、資產、資金、勞動力等方式入股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形成股份合作利益共同體。縣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開辟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注冊登記“綠色通道”,實施“3個15萬元”微型企業扶持政策延伸行動計劃,大力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2018年,余慶縣實施了70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發展項目90個,村集體經濟積累達3900余萬元,所有貧困村村級積累不少于20萬元。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化已經在我國許多農村地區進行了廣泛實踐,這種模式十分契合當前我國農村的發展現狀,表現出強勁的生命力。首先,股份合作制將原來村集體的單一經濟產權結構進行改進,拓寬入股門檻,放低準入限制,由單一的結構向集體、個人共同占有的多元化發展,由此一來,集體經濟勢必會增加資金存量,進而保證了村集體開辦企業的資金支持。此外,形成了不同于傳統集體企業的激勵機制。通過股本的利益機制與農民的利益相連接,股東成員的利益、責任更加明確,不僅增強了集體經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能力,而且使農民追求股利收益的行為轉化為促使企業整體提高效益的行為。再者,形式多樣的股份內容將徹底發揮農村的存量資源,實現“兩山”的價值轉化。
3.9 農村社區組織合作模式
農村合作組織是針對農民在市場經濟中變現的特殊地位所誕生的合作模式。具體來說,我國農村經濟一直以小農經濟為主,農民主體具有生產規模小、效益低、市場地位劣勢、抗風險能力低等諸多特點,在以大資本為主體的市場經濟中,盡管國家不斷出臺相關保護農民權益的政策,但始終無法彌補農民主體天然的市場劣勢。因此,基于農業生產領域內,以保護農民利益為目的的專業化農業生產組織應運而生,并且在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該模式的特點主要有:第一,防范市場風險能力突出,通過合作的形式增強農民的規模優勢,有利于抵御一定的市場風險;第二,國家和地方扶持力度較大;第三,組織形成方式多元化,從合作經濟組織創辦者與政府的關系來看,目前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可分為自辦型、官辦型以及官民結合型等類型;第四,組織模式多樣化,實踐中既存在傳統的社區性質的合作經濟組織,也有區別于傳統合作經濟組織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并且這種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主導地位越來越明顯。
以河南省江灣村為例,該鎮因地制宜,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先后成立了土地信用合作社、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社、資金互助合作社,通過盤活土地資源,規模化發展種養殖業,全程農業機械化對外服務及為群眾發展產業提供貸款等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增收模式,走出了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的困境,找到了發展集體經濟的新路子。具體做法是:①通過成立土地信用合作社,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實現增收。②成立農業機械化專業合作社,有效解決種植大戶的耕種收割問題,實現機械化作業,通過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有效的促進了集體經濟的增長。③成立資金互助合作社,解決產業發展的資金問題,又實現了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促進了村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目前,江灣村村級集體資產達3200萬元,僅2016年該村集體經濟年收益就達51.76萬元。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江灣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轉變。農村社區的合作組織形式很多,未來的發展空間廣闊,要充分發揮基層的能動精神,積極實踐創新,豐富合作組織形式,最終壯大集體經濟。
4 結語
通過上文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典型案例的梳理分析(見表1),可以總結出共性發展經驗,以利于相關地區的經濟探索:①發揮自身優勢,打造經濟增長點。每一個鄉村都有自身的優勢資源,在上文的案例中,成功的地區都是基于自己獨特的資源,充分發揮優勢,并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發展,最終實現集體經濟的壯大;②構建強有力的基層組織機構。目前我國農村村民都具有普遍的農民局限性,因此一個優秀的帶頭人或是強有力的組織團體在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③完善村級利益分配機制,保護農民權益。農民在市場經濟中長期處于劣勢地位,發展集體經濟的目的更是為了增加農民群體性收益,因此不論從客觀事實還是最終目的,保護農民的權益,實現共同富裕,是集體經濟發展的根本,動搖不得;④積極融入市場經濟,靈活破除經濟發展制度局限。我國目前正處在更深一輪的改革中,制度對于經濟發展的確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影響和制約,基層更應該不斷積極擁抱市場,發揮小崗村精神,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用市場的思維破除目前存在著的制度局限。
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應當走在最前面,應當處于更深層的變革中。沒有哪一種模式是一成不變的,更沒有哪一種模式是普遍適應的,具體到每一個村子一定要注意把握自身的獨特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方式。
[參考文獻]
[1] 賀雪嬌.重慶市渝北區農村土地流轉情況調查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7):210-211.
[2] 韓麗麗. 關于建設我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分析[D]. 成都:四川大學,2007.
[3] 張建琴.鄉村振興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經營模式探析——基于上饒各縣市區的實踐經驗分析[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8(05):94-99.
[4] 程恩富,龔云.大力發展多樣化模式的集體經濟和合作經濟[J].中國集體經濟,2012(31):3-9.
[5] 孔祥智,高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與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J].農村經營管理,2017(05):23-25.
[6] 徐斌,李燕芳.生產要素理論的主要學派與最新發展[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20-24.
[7] 鄉村行.鄉村興美麗鄉村建設十大模式和案例[EB/OL].http://www.zjcounty.com/news/9347.html,2018-05-30.
[8] 李桂林,謝小恒.新蘇南模式的實現路徑研究——以無錫新區為例[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3):39-42.
[9] 浙江農業農村.打開物業增收新模式,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加近7倍[EB/OL].https://mp.weixin.qq.com/s/e56Om1V1SaHjfQpmyMhrFA,2018-05-14.
[10] 陜西觀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嘗試——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社區[EB/OL].http://www.404wx.com/read/7lDkV309Z6KpQvX3YnE5N1AOgyrv4xqd,2018-03-15.
[11] 朱彤.滿北村:舊村改造,整合資源,土地流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EB/OL].https://mp.weixin.qq.com/s/UEbrKq_pM72J4iXTqNlm0g,2017-09-20.
[12] 何傳新.南故城村:依靠招商引資發展集體經濟[J].村委主任,2011(14):4-5.
[13] 中政智庫.杭州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十法”[EB/OL].https://mp.weixin.qq.com/s/QEYbDwPtJn455SktcddfKQ,2019-01-12.
[14] 呂千軍.貧困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15] 徐啟.余慶:股份合作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魅力余慶[EB/OL].https://mp.weixin.qq.com/s/gSydvWTjzTzrxWhhOyhnSQ,2018-07-25.
[16] 光山先鋒.孫鐵鋪鎮江灣村: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壯大村級集體經濟[EB/OL].https://mp.weixin.qq.com/s/0Ph06i5Ey2qQgQ0XOnJfiA,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