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欣
[摘 要]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以下簡稱農信社)一直是地方金融機構中的一支主力軍,多年來在推動地方農業現代化發展,促進地方經濟全方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加快推進農信社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農信社改制農商行,推動農信社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是當前農信社面臨的一個重大任務。農信社在改制中面臨的一些難點,值得關注。
[關鍵詞]農村信用合作社;改制;難點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1 農信社改制中面臨困難
(1)改制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難度大、推進慢。自2010年啟動改制以來,全國大部分省份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各方合力推動下,農信社改制取得了初步成效,多個省份50%以上的農信社已改制為農商行。但是,剩下未改制農信社多為經營指標較差、監管指標不達標機構,且越往后越是難啃的“硬骨頭”,改制難度大、推進速度慢。
(2)潛在風險大,不良貸款底數尚未完全暴露。農信社絕大部分不良貸款形成年代久遠,且部分貸款屬于政府貸款及政府干預貸款、鄉村公益性貸款形成的不良貸款,難以收回。按照銀保監會“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納入不良貸款管理”要求據測算,納入處置范圍的顯性、隱性不良貸款賬面底數尚未完全暴露。通過傳統方式,農信社不良貸款風險化解仍不徹底,不良貸款前清后增現象突出。
(3)政府置換資產變現難,戰投引入難。改制過程中,各級政府雖然能夠積極以非貨幣資產出資置換不良貸款,但變現難度較大,部分政府以公園、公路、大橋、灘涂、濕地等出資,并沒有真正的現金流或現金流較小,不能滿足銀保監會關于“政府非貨幣資產出資必須在開業兩年內變現”的要求。同時為了改制,各地均結合實際花大力氣開展戰投引入工作。但從實際情況看,部分縣域內符合發起人資質的企業少之又少,戰投引入難。
(4)部分未改制農信社發展質量整體不高,距離現代金融企業要求尚有較大差距。部分農信社經營理念較為陳舊,經營管理內在活力尚未完成激發,個別機構高管經營理念仍較為陳舊,對表外業務的研發不足,對傳統業務的細分不足,多年來業務沒有較大發展。大部分市、縣農信社雖為獨立法人,但統一使用由省聯社開發的系統,但是總體上系統發展滯后于業務發展,農信社創新性業務開展不順暢,風險管理和控制系統不完善,尚不能有效發揮“二道防線”和“三道防線”作用;業務系統不能支撐對成本效益進行精細化管理的目標;系統不能覆蓋全業務、全流程、全渠道,部分事權管理仍然依靠傳統手段,存在人為行政審批色彩。
2 推進農信社改制建議
(1)政府推進外力是關鍵,政府推進力度決定改制進度。在改制過程中,各地省委省政府高規格重視是關鍵。只有省委省政府強力推動,市(地)政府協同扶持,聯社系統主觀努力,監管部門嚴格把關,各方面齊心協力,才能保證改制有實質性進展。建議各級政府對農信社改制給予實質性幫扶,綜合采取地方政府分類清收不良、地方政府以資產置換不良、地方政府稅收返還、設立省級改制化險專項基金、引導省政府金控公司、國有企業、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參與改制等措施推動改制。
(2)依靠自身內力是根本,“以大帶小”“以優扶劣”推動各區域農信社改制。明確各法人機構作為產權制度改革的主體,功夫要下在不良貸款清收方面,要制定不良貸款清收壓降實施方案,加大清收力度,應收盡收,能收盡收,綜合運用清收、核銷、重組、收益權轉讓、資產證券化等多種形式,有序壓降。在法律法規允許,不負向拉動“大、優”農商行前提下,在省內選取具備對外投資資質和能力的農商行通過“以大帶小”“以優扶劣”模式,有序參與未改制農信社改制工作。
(3)遴選股東是關鍵,制定《章程》要守住規則。農商行不同于民營銀行,有自身的市場定位、服務對象和社會責任。在農信社改制農商行遴選股東時,應當讓當地政府有一定的話語權,國企背景股東的股權占比最好不低于35%,能夠行使一票否決權;同時積極引入民營資本,盡量選擇本地的民營股東,優先選擇地方骨干企業、三農和小微企業,單個民營資本占比應不超過5%,尤其不能“一股獨大”。改制不是簡單的“翻牌”,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真正地轉換機制。農信社改制是制定《章程》的最佳時期,要認真研究、考慮周全,在細化各項法規及監管規定的基礎上,突出加強黨的領導,明確股東的權利義務,嚴格股東支農支小的承諾。
(4)高質量發展是目標,持續推動農信社從供給短板到優勢動能的轉換。要完善公司治理,謀劃好董事會結構。要有各方面的代表,比如三農的、小企業的、職工的代表,嚴防少數股東惡意控制。選好董事長、行長。要德才兼備,講忠誠、守規矩、懂經營、會管理,不瞎干、蠻干,穩健經營。嚴肅規范高管人員行為。監管部門要對農商行“三會一層”及董監高履職情況進行全面評價,省聯社對高管人員日常行為進行全面監督,嚴防用人失察、一長獨大等亂象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