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
[摘要]在梳理國內外關于返貧理論的基礎上,探尋習近平同志對馬克思主義扶貧理論的創新和發展,以探究精準扶貧視域下抑制農村返貧問題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精準扶貧;返貧;文化生態
[中圖分類號]F323.8[文獻標識碼]B
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讓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廣大人民現實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扶貧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最初的撥款供給的直接救濟演變到現在激發貧困戶的內生自覺動力扶貧,踐行了中國古語智慧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經典。2015年之后,“精準扶貧”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目前我國已實現7億貧困人口脫貧,創造了人類減貧歷史奇跡。為保證脫貧的效果,抑制農村返貧關系到全面小康的實現,截至2019年5月,在CNKI數字資源研究平臺進行檢索,以“抑制扶貧”為主題,搜索到相關文獻較少,學界對于抑制返貧等相關問題的研究不夠充分,如何抑制農村返貧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
1 國內外研究綜述
1.1 國內研究綜述
有學者對于返貧的內涵作出概括,學界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下,指由于自然災害、恐怖襲擊、經濟水平降低、生態環境退化等一切可抗拒和不可抗拒因素,致使已脫貧的人口重新回歸貧困的現象。因此,在國家精準扶貧視域下,本文中返貧所指建檔立卡貧困農戶再次墜入貧困,生活水平未能達到社會所接受的最低標準。有學者針對返貧現象分析指出,要從人的角度和社會角度實施脫貧措施,弱化社會可能出現的排斥因素,使得貧困農戶在社會中的再發展盡可能實現公平公正。關于具體治理路徑,有學者立足農民長遠發展,進一步強調,政府應完善農村征地補償政策,創新社會保障模式,實現農民的長久發展。持有類似觀點的學者指出,精準扶貧不要局限于資金救助等傳統扶貧方式,應通過創新扶貧機制等措施增強貧困農戶自主脫貧能力,同時防止返貧現象的發生。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目前學界對于返貧定義基本達成共識,并一致認為,貧困地區的經濟狀況與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有關,前者主要包括生態環境、社會資源等,后者主要包括人的思想水平、實踐能力、健康狀況等。也從社會、人、生態等視角,提供部分抑制返貧的對策,但仍存在研究不系統、不充分,尤其是對精準扶貧國家戰略結合方面,思考有待深入。
1.2 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學者界定的貧困涵義與國內學者無較大差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對銀行貧困曾明確指出要防止物質層面評判方式的片面性,應基于人類發展需求和其選擇權利對貧困進行全面定義。如何抑制返貧,國外學者也給出可借鑒性建議,要基于各國家貧困人口現狀、生態承載能力、本國國情等思考此問題。世界銀曾指出,反貧困措施十分重要,應不斷完善醫療服務保障制度、促進教育發展以及進行市場經濟知識技能培訓,最重要的是提高貧困人口自身發展能力。研究學者阿馬蒂亞森(Amartyasen)的貧困理論認為,即便貧困人口借助外部力量暫時脫離客觀上判定的貧困狀態,但如果思想上內生動力不足,也會導致未來重新陷入貧困狀態,即出現返貧現象。貧困問題是世界性的難題,不僅僅存在于發展中國家。對于抑制返貧現象,國外學者也做過一定層面的探究。總之,反貧政策的實施不僅僅是為緩解社會矛盾和隱化社會尖銳問題,終究還是要理論聯系實際,以人為本,實現人類社會持續發展。
2 精準扶貧創新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
對于貧困問題,馬克思曾深刻指出,造成無產階級勞動者貧困的原因在于資本家占有大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勞動成果,無產階級勞動者為了生存,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卻只能獲得難以維持生計的報酬。因此消滅資產階級剝削制度是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的前提條件。習近平同志指出,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是關系人民利益的大事,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尤其是貧困不同程度存在的廣大農村地區。革命戰爭年代,我們依靠強有力的農民力量,助力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現如今,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的新征程上,“三農”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縱觀習近平同志對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的創新歷程,從2013年提出精準扶貧的指示,到2015年之后,精準扶貧上升為國家戰略,明顯可以看到,在精準扶貧這一靶向性扶貧舉措實踐之后,成效顯著,創造了世界減貧實踐的奇跡,中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
馬克思、恩格斯也曾強調,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貧困的重要因素在于諸如生產關系的不平等、生產力的不均衡發展,以及財富生產和分配上的不平等等幾個方面。在資本主義物欲橫流的時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只能從宏觀上揭露資本家剝削的實質。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們找準“窮根”,做到真扶貧,扶真貧,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堅持“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基于中國實際和國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對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的升華與發展,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因此,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防范農村返貧現象,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十分重要。
3 精準扶貧視域下抑制農村返貧問題的實踐路徑
3.1 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
習近平同志在《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著重強調“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群眾對此深有感觸。‘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要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在精準扶貧的征程中,堅持黨的領導,各方聯動相互配合,切實落實實施扶貧主體的責任。精準扶貧成效如何,除了要制定完善的政績考核機制外,貧困人群自身的評價機制也很重要。脫貧不是面子工程,暫時脫貧也不是工作的最終目的,關鍵是貧困人群能不能真正實現長久脫貧。因此,國家應不斷完善精準扶貧的考核制度,全方位多維度進行政績考核,同時不斷督促各省狠抓市縣扶貧工作,分工明確且落實主體責任,瞄準脫貧目標,抑制農村返貧問題,真正做到真脫貧。抑制農村返貧現象,需要中央統籌,協調各方。尤其是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省、市、縣更應及時跟進貧困群眾的生活情況,在脫離貧困之后仍不能松懈,對脫貧之后的生產生活隨時予以關注和指導,防止返貧現象的出現。
3.2 塑造農村精神文化生態,激發貧困群體內生動力
習近平同志在《給“國培計劃(二〇一四)”北師大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中強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黨和國家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教師隊伍素質能力不斷提高,讓貧困地區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精準扶貧成效如何,除了黨和國家的統籌領導之外,貧困群體的的內生動力不容忽視。作為被扶主體,具有自覺能動性,而不是被動無感情的客體。集認知外部世界和內部自我于一體的人類,優勢在于具有自覺能動的內生動力,在主觀能動性的激發下認清自身與社會要求的差距。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精神文化生態的塑造,有助于夯實鄉村文明基礎,實現文化價值引領,幫助村民實現扶貧與扶智、扶志相融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離不開文化生態的構建,可以開辦農村文化宣傳專刊、配合新興媒體傳播,在一些重要節日、國家紀念日等特殊事件節點,舉辦鄉村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村民對民族文化、對家鄉獨有文化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趨向。塑造農村精神文化生態的目的在于讓貧困群眾擺脫被動接受扶貧的思想,熏陶和培養其“志”和“智”的提升,找準“窮根”,明確靶向。同時加強教育扶貧,從根本上消滅貧困家庭的貧困根源。尤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對象之一的青少年,市縣鄉鎮政府應重視其教育培養與就業指導,幫助其樹立“三觀”及社會價值評判標準,引導其將自身價值的實現與國家社會利益相結合。總之,塑造農村精神文化生態,陶冶村民情操,豐富知識素養,激發貧困群體內生動力,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明確國家政策的優越性和踐行性,自覺能動地主動脫貧,杜絕返貧現象和懶惰思想的復燃。
3.3 創新農村生態旅游與鄉風文明融合模式,助力抑制返貧工作
貧困地區的經濟狀況與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有關,前者主要包括生態環境、社會資源等。要充分結合當地地勢特點、氣候環境等具體因素,切實統籌規劃扶貧項目。生態環境優良的貧困鄉村,可利用其地緣和地理優勢,挖掘鄉風文明優勢,融合生態旅游,提升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生態環境較為惡劣的貧困鄉村,要引導村民打造生態經濟雙贏模式,加強綠色生態的優化,避免冒進扶貧項目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和惡化,為子孫后代的長遠發展留下良好的生態財富。農村生態旅游重在開發本村特色,結合地區優勢和文化特征,創建個性化的農村生態旅游文化產品,為抑制返貧建立可持續收益的扶貧旅游項目,避免停留在表面的脫貧上。要創新農村生態旅游與鄉風文明融合模式,奠定鄉村振興的基礎,助力精準扶貧,抑制農村返貧,實現共同富裕和全體小康。
[參考文獻]
[1] 趙玲令.扶貧需防返貧-可持續發展視域下我國農村定點扶貧機制的實踐路徑[J].山西青年,2018(20):11-12.
[2] 蔡亞慶,王曉兵,楊軍,等.我國農戶貧困持續性及決定因素分析——基于相對和絕對貧困線的再審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37(01):9-16.
[3] 孫敏,吳剛.失地農民返貧現象與破解對策——基于大連失地農民的調查與分析[J].農業經濟,2016(01):42-44.
[4] 謝麗君.西充縣政府“四輪驅動四個同步”精準扶貧案例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8.
[5]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J].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229-231.
[6]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J].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47-48.
[7] 習近平.給“國培計劃(二〇一四)”北師大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N].人民日報,2015-9-10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