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蝶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需要達到一些具體的教學目標,其中“學會”,就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目標。從當前教育改革的宏觀形勢來講,教學活動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要以學生為核心來構建數學課堂。而“學會”這樣的教學目標,就是將學生作為主體提出的具體教學要求。首先解析了“學會”的具體內涵,然后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策略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可以給小學數學教師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學會”目標;小學數學;創新策略
在小學階段,數學課程是一門具有重要價值的課程,對于學生形成基礎數學常識和數學素養具有積極的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教育改革的理念全面推行,各層次的教學活動都在不斷深化,這也給小學數學帶來了新的契機。從實際來講,小學數學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與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存在些許區別,這降低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對教學活動展開分析,關注一些教學新目標,而這之中,“學會”就是需要重點關注的。
一、“學會”的內涵及其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指導作用
所謂的“學會”,從其內涵本質來講,有兩個層次的理解。第一個層次,是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形成記憶和掌握。在小學數學課本上有很多理論性的基礎知識,對這些知識形成有效的記憶掌握,是“學會”的基礎層次。第二個層次,是對知識形成靈活運用,這是“學會”的高級層次,也就是學會知識的具體運用。從教學活動的本質來講,核心要點就是對知識形成靈活應用,這是最為根本的教學目標。鑒于“學會”所具備的兩個層次內涵,以此反思目前的數學教學活動,就可以發現目前的數學教學,重點放在了“講透”這個方面,也就是教學重點是對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全面講解、講透,但是學生是否學會,卻未能形成重視。這樣的教學模式,和課程改革提出的以生為本理念存在矛盾。所以,就需要抓住“學會”這個新目標,對小學數學教學展開創新。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講,“學會”也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一方面讓數學教學確定了新的教學方向,這樣可以讓教學活動取得新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數學教學在方法上實現創新,這樣有助于小學數學課程的重構,在新時期煥發出全新面貌。
二、小學數學在“學會”目標下的教學創新策略
基于“學會”這一新的教學目標,小學數學課程在教學中就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創新,采取不同以往的新模式,將理論知識和知識應用切實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切實學會。
(一)強化理論基礎知識講解
要讓學生“學會”,那么就需要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予以強化,要通過多樣化的方法手段,在課堂上對理論知識靈活呈現,從不同角度來透視其本質內涵,讓學生可以對相關數學知識深刻記憶掌握。比如,在教學“乘法”的相關知識時,首先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展示具體的圖形,比如幾列小螞蟻,通過這些圖形來對乘法的原理予以揭示,讓學生形成理解,認識到乘法的根本內涵。其次,要對乘法的口訣展開趣味化的教學,利用歌謠的形式,讓學生對乘法口訣形成有效的記憶,這樣可以讓學生對這些知識形成有效的掌握。最后,還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輔助教學,將一節課的知識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構建,這樣就可以形成詳細的知識框架,方便學生從整體上進行把握。
(二)對數學案例予以細致講解
除了對理論知識強化講解之外,還需要對具體的數學案例進行細致講解。因為課本上的數學案例就展示了相關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過程,這是讓學生學會應用的基礎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首先便可以使用流程法輔助案例講解,也就是針對具體的數學例題,在課堂上對解題流程詳細講解,寫出每一步的步驟,讓學生形成全面認識。其次,還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解析題目,向學生呈現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形成“一題多解”的思想,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從不同角度切入思考問題。
(三)聯系生活構建課堂實踐
在講解案例基礎上,還需要創設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對相關數學知識實現靈活運用,從而達到“學會”的最終目標。比如,在教學混合運算之后,需要學生對混合運算的相關知識形成有效的利用。因此,在課堂上,便可以結合日常購物情境,創設這樣的實踐情境:假設你是一位水果店老板,一位客人買了2斤蘋果和3斤香蕉,蘋果每斤6元,香蕉每斤3元,客人付了一張50元,你應該找他多少錢?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問題,讓學生代入水果店老板的角色展開思考,對混合運算的相關知識有效運用起來,學生就能得出50-2×6-3×3=29元。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講,讓學生“學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就需要從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切入,逐步落實案例分析和課堂實踐,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對相關數學知識形成有效掌握,切實“學會”書本上的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莊小梅.基于活動經驗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淺析[J].數學教學通訊,2017(25).
[2]達瓦拉姆.基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5(29):67.
[3]錢晶晶.基于網絡學習資源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數學大世界(下旬版),2017(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