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霞
摘 要:家庭倫理本位就是處理家庭成員內部關系的道德規范和根本行為原則。親子關系是家庭倫理本位的重要組成部分,親子關系也是一種最基本最普遍的天然血緣聯系。父母疼愛子女,子女孝敬父母是古人倫理道德的典范,也被認為是處理親子關系的準則,從古詩詞記載中便可見一斑。從古詩詞中挖掘有關孝的稱頌,對今天我們傳承孝道有很大的意義,親子關系的和諧有利于家庭和諧,有助于社會和諧。
關鍵詞:家庭倫理本位;親子關系;孝道傳承;啟示
一、引言
弘揚傳統古詩詞文化日漸成為當下的主流,繼承優秀的傳統美德讓我們把眼光投向古詩詞,而如何挖掘傳統古詩詞文化中的精粹,使之更好地為學科發展而助力,賦予學科更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眾多學者關注的問題。倫理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而其中值得重視的是家庭倫理本位中的處理親子關系的準則。“孝”這一準則源于氏族社會中天然的血緣親情,是家庭倫理本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磨滅的。
二、家庭倫理本位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倫理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而應遵循的規范與準則。倫理本位是始于家庭親子血緣關系的倫理關系,隨后發展成為包含整個社會人際倫理關系。家庭倫理本位就是處理家庭成員內部關系的道德規范和根本行為原則。
縱觀家庭倫理本位發展淵源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庭家庭倫理本位就像任何一種傳統文化一樣擁有悠久的歷史,存在著超越時代的普遍性,我們現在需要批判繼承它,使其重新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強大的生命力。“當我們為此而尋找中國傳統家庭倫理資源時,驀然回首,發現中國傳統家庭倫理依然熠熠生輝,重人倫的優良人文資源一直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高科技時代的人們更需要家庭親情。”的確,傳統家庭倫理規范仍然具有極高的實踐價值,從古詩詞中我們可以探究家庭倫理本位中處理親子關系的準則,并從中探尋其對當代孝道傳承的普遍意義。
三、古詩詞中的處理親子關系的準則
古詩詞中有大量記載有關親子關系的事例,我們可以從中淺析其中的親子關系,同時追尋它背后所蘊含的家庭倫理觀念。我們可以從父母養育孩子與孩子孝順父母兩個方面來探討處理親子關系的準則。
(一)慈母密縫、愛子無盡——父母養育子女
首先,從詩詞中可以看出父母對子女需盡養育的義務。《詩經·小雅·蓼莪》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覆我,出入腹我”。作者連用了8個動詞——生、報、畜、長、育、顧、覆、腹,描繪了父母養育子女,細心照顧呵護子女,這種無微不至的愛,體現了父母的一系列無私行為,也體現了傳統倫理思想所要求的義務。《詩經·邶風·凱風》中描繪到父母撫養孩子長大的辛勞,“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愛就像南方吹來的和暖春風,把“嫩枝條”吹變成“粗枝條”,就好像母親把子女由幼年撫養到壯年、長大成人。父母養育孩子始于血緣倫理關系,濃于不可分割的親子之情。
(二)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子女孝順父母
子女也需要盡到奉養孝順父母的義務。百善孝為先,“孝”是子女贍養父母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也是一種道德倫理要求。《孝經》中關于“孝”有這樣的論述,所謂孝,就是上天的規范,大地的準則,人的最根本的品行,是正確而不可改變的道理,民眾以此為法則。可見,“孝”在傳統倫理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自明。
《論語》對“孝”的解釋包括如下3個層次:一是奉養,二是恭敬,三是慎終追遠。何為孝,奉養之。《尚書酒誥》有言:“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意為農事完畢之后,應該牽車搭牛,外出經商,交換貨物,用以孝養父母。不可如詩人黃仲則的《別老母》中所說:“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有子不如無是何等的悲哀,這便是因為子女沒有盡到奉養父母的義務。何為孝,恭敬之。《禮記·祭義》曰:“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一個孝子時刻謹記所作所為不能辱沒父母,既是對自己的禁戒,又是對自己的激勵,恭敬態度讓人動容。何為孝,追遠之。陳去疾在《西上辭母墳》中這樣寫:“林間滴酒空垂淚,不見丁寧囑早歸。”母親去世了,剩下的只是追憶。宋代詩人與恭在《思母》中這樣表達:“霜隕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母親去世后,霜打蘆花,詩人淚濕衣衫、悲慟欲絕,流露出深深的赤子之心、孺慕之情。對已故父母的尊敬更是傳統家庭倫理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
四、處理親子關系的準則對當代孝道傳承的意義
美國學者赫斯科維茨認為,一個國家的主要關注點可以看作是其文化的焦點,也就是其文化中討論最多的問題。“孝”可以說就是古人討論較多的問題。在中國,“孝”是子女對父母的倫理規范,在倫理道德中處于核心地位,它不僅體現著中國重要的倫理思想,而且還是維系宗族血緣關系的精神紐帶。
“孝道”傳承不僅有利于和諧家庭的構建,而且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在古代,家庭多為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家庭,且傳統的社會開放程度比較低,人們的活動范圍也比較狹窄,所以血緣關系聯系緊密,人們的家庭觀念很強,非常重視親情關系。而在現代社會,多元信息化的發展使得人際關系網絡在逐漸地擴大,家庭聯系不再如以前緊密,逐漸淡化了家庭的血緣親情關系。因此,古詩詞所蘊含的倫理思想也顯示出其重要的價值。我們要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來認識這些問題和矛盾,倡導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使之在構建和諧家庭關系中發揮積極作用。
“孝道”成就大愛,成為民族精神的紐帶。蔡元培先生在《中國倫理學史》中有一個總結性的闡述:“愛之源泉在于親子之間,而尤以愛親之情發于孩提者為最早。……則一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皆得統攝于其中矣!”通過“孝”文化的擴大過程,“孝道”已逐漸演變為全民族的集體意識,并且整合、協調了其他倫理思想,由此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發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精忠報國”等等都表明中華民族的“孝道”已經不只是對父母的孝順,還可以成為一種民胞物與、充塞天地的大愛。
在倡導和諧社會的今天,古詩詞家庭倫理的研究不僅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我們要關注孝道,孝敬父母,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作為新時代主人翁的優良傳統美德。
參考文獻:
[1]鄭民令.《詩經》家庭倫理詩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2]羅晶.中國傳統家庭倫理及其現代轉換[D].長沙:中南大學,2007.
[3]王世明.論語之學而為政[M].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
[4]王利華.周秦社會變遷與中國家庭倫理體系的建立[J].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5]岑參.孝經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1.
[6]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