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 要:新時代大學生思維活躍、主體意識強又易受影響,令內容枯燥呆板、形式單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迫切需要改革。本文認為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改革途徑就是將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本文試圖以教學主課堂、第二課堂、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新媒體等途徑為載體,將傳統文化的優秀精華展現給學生,以期引領大學生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棟梁之才。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創新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是教導大學生怎樣成為一個“大寫的人”的工作,成為把自己的價值實現和時代的需要相結合的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創新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嘗試。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精神之鈣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有著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民族,從流傳下來的各類著作中我們就能看到。儒家的“修齊治平”之道,是對“大學之道”的概括,是古圣先賢智慧的凝練與總結。無數的志士仁人心懷崇高的理想,為人民和國家無私奉獻。“大學之道”強調的是培養“君子”,這與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的目標一脈相承[1]。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讓當代大學生從中汲取“精神之鈣”,樹立理想、堅定信念、承擔時代責任與使命。“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一個國家的青年有了理想,國家就有了攻克一切難關的底氣。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精神保障
大學生了解中華歷史和文化,有助于他們燃起“匹夫有責”的愛國熱情。從古至今,無論是“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還是“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都懂得“愛國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必備素養。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鮮活,更能激發大學生的共鳴。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精神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應當同其歷史文化相契合[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思想精神:“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和而不同”的處世哲學,“道法自然”的規律思想,“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為規范等[3]。這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被稱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的修建過程令人嘆服,其中展現的林州兒女的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精神,正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精髓。
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道德素質教育的精神本質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傳統文化的儒家思想經常談到的“仁、義、禮、智、信”對當代社會依然有重要意義。禮儀是道德的外在表現,在生活富裕的年代,不愁吃穿,更應該認真教導學生學禮儀、知廉恥,增強大學生道德責任感,培養道德評價能力。
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精神價值
生命會逝,精神永存。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結晶,也是時代所需。“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些古文都體現了現在的一個熱詞——創新。毛主席、習總書記在不同的時代都講到了愚公精神,不同時代賦予愚公精神不同的時代意義。當代大學生應當學習愚公精神,學習他堅定理想信念,勇于開拓進取,有責任、敢擔當,努力開創新局面、實現新突破的精神。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觀念新穎、喜歡探索未知,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主體意識較強,對實現個人價值有非常強烈的渴望。針對青年人這些特點,除了在課堂中加大傳統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是創新第二課堂,以大學生常用的喜聞樂見的形式為載體,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研究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化,西方各種文化思想也越來越多地展現在青年學生中,部分學生受其影響,表現出重實效、圖享樂、急功近利等價值取向。新時代大學生由于精力有限、閱歷不廣、站位不高,非常容易將世界和社會理想化認知,這是他們的局限性,也是他們思想容易波動,容易受到影響的原因。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大學生喪失了自身的文化自信和信仰,缺失了靈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難以深入人心。
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如下4個方面。
(一)融入思政理論課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但是要上好一節思政理論課并不容易,這門課程理論性強、概念化重,一旦上不好,就有可能成為學生們的“睡覺”課,必然影響內化效果。將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慢慢開始流行起來。例如,我們在講到社會主義榮辱觀,有些老師旁征博引,談到“羞惡之心在于知恥”,以此啟發大學生恥感:因言行失德而有羞恥慚愧之情,因工作過失而有自責反省之心。歷史典故講完,大學生自然懂得以古鑒今的道理,教育水到渠成。思政課教師應當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研究,理論講授的同時,注重人文精神的歷史傳承,既給學生知識,也給學生思想。
(二)融入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以其豐富多彩的活動,深受大學生喜愛。但第二課堂活動不能辦成學生們純娛樂性的活動,它應該更有意義。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自2009年開始進行第二課堂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探索——“傳統文化月”活動,依托本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優勢,緊緊圍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主題,不斷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舉辦的歷屆“傳統文化月”中,我們先后開展過:臉譜繪展、詩詞配樂朗誦、“仲景仁心”中醫問診、“杏壇清音”國學講座、包餃子比賽、踢毽子比賽、書法繪畫大賽、“名越孫山”科舉考試、成人禮、“曲水流觴”、“鳶鳴碧落”放風箏、“含英咀華”誦讀經典、“秋水長天”對聯比賽、“太白揮墨”征文大賽、拜師禮、“泱泱華夏”漢服禮儀秀、端午文化活動、禮儀知識大賽等第二課堂活動,在師生中取得了較好反響。其中尤其以“禮敬先賢·承道明德”最受好評,將課堂搬至戶外,以古論今,探討考試作弊、魏則西事件等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自覺思考。
(三)融入社會實踐活動
對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感知不能只停留在理論階段,必須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理解和應用。組織學生深入調研,參觀歷史文化古跡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體驗式教學,深刻認識傳統文化的強大作用。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為一體,讓學生通過參觀、了解、感受,直觀接受教育,陶冶大學生思想情操、提高實踐能力。2018年,我們組織學生開展“歷史文化對當今社會發展影響的調查研究”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參與其中,并自覺開展感悟感想的分享活動,收獲頗豐。
(四)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對于學生的影響力極大,對于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要做到如下3點。一是以傳統文化活動為抓手,開展誦讀經典、圖片展覽、征文比賽、民俗展演等傳統文化活動。例如,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持續開展“擷英杯”征文比賽,鼓勵學生原創詩文,歌頌青春夢想正能量。二是以傳統節日為抓手,開展傳統禮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每年端午,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通過舉辦“我們的節日——端午”文化活動,誦《九歌》紀念屈原、包粽子做香囊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歡慶傳統節日,了解傳統節日,感受節日氣氛。活動中外國留學生的積極參與,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互聯互通。三是以社團活動為抓手,支持學生自行開展國學講座、詩歌、書法等活動,在活動中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三、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幾點建議
(一)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點
當代社會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特點,如何做好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已經成為我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挑戰。理論和實踐已經證明,不斷發掘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探尋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才能做好大學生思想引導和教育工作[4]。在實踐中,我們必須要根據大學生的現實需要,結合大學生興趣,確立文化主題,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闡釋。今年的“傳統文化月”活動中,我們以“禮儀”為主題,舉辦了傳統禮儀知識大賽,為學生們普及中華傳統禮儀文化,以賽促學,讓學生們知禮、學禮、用禮。
(二)把握精髓,將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思政課主陣地
教育部指導綱要指出:高等教育必須從大學一年級就重視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并將這一教育內容融入公共課程體系中去。把傳統文化的核心——傳統美德、人文精神、價值理念等融合進思政課程,可以通過“聽學生講歷史故事”等活動,讓學生感悟故事背后內含的精神實質[5]。
(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持續開展“傳統文化”等活動
與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合的“傳統文化月”活動不僅為學生們提供了專業學習的機會,也讓學生們感受了傳統文化的思想魅力。形式是內容的載體,內容通過形式讓人更深刻。在傳統文化月活動中,通過舉辦成人禮、拜師禮的活動,讓學生樹立責任意識:“成人禮”讓學生們意識到身份角色的轉變,教會學生有擔當、敢擔當;“拜師禮”讓學生們明白如何去做一名學生,如何做好學問,教會學生們尊師重道。
四、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大學生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核心建設力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社會主義復興偉業能否實現。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負著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歷史重任,應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創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引導大學生成為“大寫的人”,成為中國夢的實現者。
參考文獻:
[1]楊朝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N].光明日報,2016-12-01.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康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OL].(2018-08-31)[2019-09-31].https://item.btime.com/35to7nbs87h87p87ao64s01b2fd.
[4]文斌.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特點及引導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2(26).
[5]朱永新.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