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恒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網絡和信息安全是我們面臨的新的綜合性挑戰,因為網絡和信息安全直接牽涉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網信事業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發展互聯網產業、技術,加快互聯網自主創新扶持力度,集文化、思想、教育、科技、產業、金融于一體,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盡快實現網絡強國的既定目標。
關鍵詞:網絡;信息安全建設;網絡強國;文化自信;塑造
關于現階段我國國內網絡化建設及其互聯網普及,實際上很多人都非常清楚,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網絡建設和基建服務普及更加全民化、深入化,且縱橫延伸發展。簡單列舉一些典型的網絡社會現象,與以往不同,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基本上全覆蓋實現了無現金社會。何為無現金社會?就是人人只需要拿著一部手機,即可吃飯、住店、游玩、看電影、出行、購物等。再者就是電子商務產業的迅猛發展,也是得益于網絡普及,各類新媒體、新平臺爭向涌現。此外,近幾年越來越受重視同時也是問題較多的建設內容,即網絡信息安全。無論是網絡購物、金融消費等,對廣大互聯網用戶的財產安全、隱私信息帶來極大威脅。最后就是信息的傳播性。在以往,或許一條新聞我們得次日才能知曉,如今不同,以微信、微博、貼吧為首的各類社交網站,任何新聞信息,短短的幾分鐘便可傳遍大半個中國。
一、網絡和信息安全建設的現狀分析
在網絡信息環境下,不可否認,首先方便了人們獲取新資源、新信息,了解社會各行領域或者有自己從事領域有關的任何信息內容。然而,弊端也較多,即網絡環境下的兩面性。再加上網絡環境下固有的輿論導向,一旦被刻意彎曲和利用,后果不堪設想。總之,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結合2018年相關報告數據來看,截止到2018年,全國移動智能手機用戶超過8.8億,網絡用戶突破10億。此外,2018年12月QQ聊天活躍用戶8.2億,微信活躍用戶10.1億,微博活躍用戶3.1億。由此可見,網絡空間的確早已成為了億萬國人的精神家園。由于網絡空間的虛擬性,所以更不易管理,正因如此,近幾年國家政府加快了新法律、新制度的出臺。換言之,網絡空間也早已成為了虛擬的社會,準確地說是虛擬與現實結合下的新社會空間。
目前包括學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公民道德規范教育、企業黨建、企事業單位黨群建設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的傳播、宣教等,均離不開網絡平臺。故此,可以斷定,新時代新環境下,互聯網是傳播人類優秀文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載體。億萬民眾,無論處于何種階層,無論自身財富與文化水平如何,均可結合自身需求和喜好,通過互聯網來獲取信息、交流信息。嚴格講,這種網絡空間環境下對于社會公眾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等均會產生積極影響。不過,也存在一些負面影響,即網絡新聞、網絡信息傳播與引導的虛假性。因為網絡空間是一個開放的環境,同時也具有虛擬性。與傳統信息傳播模式不同,在新網絡環境下,幾乎對于我們每一個公民都一樣,時常會因一些虛假信息和謠言受負面影響。網絡局部矛盾、網絡空間環境污染,反動言論、反社會言論、仇富與炫富行為、地域攻擊等現象非常普遍。總之,網絡信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對人們的價值取向具有較強的誤導性。
二、網絡強國應以教育強國、科技強國為依附點
在當前全新的網絡信息時代,網絡金融、網絡教育、網絡信息安全、企業信息化建設、政府網絡化數字化服務運營等,迫使著我們必須要緊抓新時代關鍵領域。結合總書記習近平的重要論述來看,基于黨的政府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角度來解讀,實際上不難理解。一方面,網絡強國建設隨著時代發展不斷遭遇新問題,而這些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會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放大。故此,必須將其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全面推進,融入到社會發展建設的各個領域。總之,這一層面的內容是當前黨的政府始終需要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另一方面,國際競爭的需要。目前,信息化、科技化產業與社會轉型發展,是新時代的本質需求,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發展要求。故此,要想一直保持著國際舞臺中的地位和重要角色,掌握話語權,就必須金緊隨全球信息化的腳步。這要求我們在信息領域盡快趕超他國。如此一來,才能獲取到更多的新國際關系話語權。與此同時,也能更好的反饋于國內經濟建設、科技創新、網絡產業融合,加速國內經濟升級換代。總之,是當前這個時代要求著我們必須要強起來,不允許我們安逸,落后就要受制于人。
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中國共產黨正式確立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班子。在近七八年間,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了全球發展趨勢和中國實踐發展需要。再次聯系到同時期我國社會與國家建設來看,恰恰屬于整個社會的制度、體系等轉型期,包括政治、經濟、科技、教育、醫療等各個層面。故此,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新一屆領導班子全面站立于國家戰略高度、民族長遠發展的視角。與此同時,在眾多發展建設及內容規劃環節,經濟建設依然屬于首要位置,尤其是新崛起的互聯網經濟。這一時期,互聯網與計算機信息技術全面普及,并且在之后的幾年間的確全面影響著全民生活、工作以及社會生產。正因如此,如今的人們出門只需要攜帶一部手機,即可消費、出行、購物、點餐等。故此,黨的十八大以及之后的十九大報告中,針對國家互聯網發展實際,正式提出了網絡強國戰略。對此,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總書記也多次強調,今后要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加快推進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三、公民“網絡強國”文化自信塑造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社會生產網絡不斷擴大,早已從一國走向多國。換言之,全球化網絡走向是大勢所趨。正因如此,介于社會生產網絡空間與產品服務環境的復雜程度,更需要明確自身發展方向。這種發展并非局限于網絡本身,也是基于新時代、新環境下的網絡經濟及其關聯覆蓋各個領域。結合國情實際,強調以國內、以國民最亟待解決的矛盾為主,以全球范圍內網絡制度霸權新秩序為輔,因為我國面向世界開展的各項網絡競爭與科技研發,本身就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國民。總之,無論是國內網絡空間環境下還是國際網絡空間環境下,互聯網現代制度體系都必須要盡快確立,包括組織機構、技術標準、法律與道德規范等。通過文化霸權來控制網絡。這種控制并非是單向的輿論引導,也并非是言論限制,更不是對民眾思想的控制,而是宣傳和推廣主流文化,逐層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行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