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京 朱貴
摘 要:大學生的品質好壞與是否成才有著極其重要的聯系。健康的心理品質不僅是大學生自身必備的重要方面,又是他們成才的保證。作為國家未來建設的接班人和主力軍,只有注重培養其健康的心理品質,才能使之綜合素質全面提高,成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素質;健康教育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專業素質的培養訓練固然重要,但是現在的大學教育往往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點:心理素質的培養。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才關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自身全面發展的實現。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
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象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后,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
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就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于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
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征,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征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于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這些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現在,很多學校已經很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給學生配備心理員;設立心理公室隨時向廣大同學開放;給同學建立心理檔案,了解學生動向等。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于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二、當前大學生心理素質狀況及主要影響因素
大學生心理素質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心理素質是指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水平和成效的心理品質。狹義的心理素質主要是指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興趣和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品質。通常所講的心理素質主要是指狹義的心理素質,如情緒急躁、意志薄弱與情緒穩定、意志堅強則是迥然不同的兩種心理素質。當代大學生不僅具有青年人的勃勃生機,而且有強烈的求知欲,有較高的智商,能適應體、社會和學校環境,能正確認識自己,擁有完整的人格和自我意識。應該說,當代大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總體狀況是好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近些年來,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大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心理疾患發生率高達30%左右,并繼續呈上升趨勢,表現為焦慮、強迫、恐怖、抑郁、神經衰弱等,明顯地影響了一部分學生的健康與成長。如《健康報》在全國范圍內對12.6萬名大學生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20.23%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令學生煩惱的多種原因中,為人際關系、學業、戀愛、擇業而擔憂。
(二)個性心理品質亟需優化
有關的調查結果表明,當前高校大學生有比較明顯的個性弱點,主要表現在缺乏認真負責的精神,以我為中心,言行易脫節,克制力、意志品質比較差,缺乏務實精神,缺乏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調查結果還顯示,隨著年級的提高,創造性和創造意識有下降的趨勢。
三、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意義
心理素質教育一般是指為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高級的心理素質所實施的教育,內容包括智力、情緒調節、意志鍛煉、氣質修養和性格塑造等。高等教育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有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人的心理素質是伴隨著人的成長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由于我們過去忽視了對青少年進行心理素質培養和訓練,所以大學生們對其知之甚少。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留下或深或淺的心理傷痕,這些傷痕會深深地埋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被忘卻或被忽略了。但人腦情緒中樞的運作方式自童年時期便隨著生活經驗逐漸成型,忽略了這段生活經驗則可能要付出一生的代價。因為在特定的生命時期,例如青春期,或特定的環境里,例如在巨大的社會變動或高度緊張的生活狀態中,這些潛藏的傷痕會泛浮起來,造成人們不同的心理和行為異常。如果不具備進行自我調整的能力,就會形成心理疾患。一個心理素質差的人往往不具備這種調節能力,其情感世界永遠處于一種失衡狀態,那么他的智商再高,創造能力再強也會失去成功的機會。所以現在的高等教育要補充心理素質教育這一課,以期能調整大學生由于童年時期的經驗以形成的心理“傷痕”,進行人格優化。
第二,大學的學習過程,是成人化教育的過程,在完成中學到大學轉變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狀況也絕不可以忽視。隨著大學教育向主體性管理模式的轉變,它的標志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主動學習,要表現出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這個主觀能動性一方面表現在對外部世界的能動選擇上,這主要受學生本人興趣需要的推動和支配,表現在自覺性和選擇性上;另一方面表現在對外部信息的內部加工上,它是受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情感、意志、性格等約束,表現為自主性和創造性。這里所講的興趣、需要、認知、情感、意志、性格等都是人的心理要素。可見一個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難以完成主體型教育、能動性學習的任務。
第三,從人才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質的作用也是極為重要的。沒有大腦就沒有人的心理,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是大腦的機能,所以大腦的潛能一直是人們向往已久的事情。大腦的潛力是很大的,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現代人一生中只動用了大腦潛力的四分之一,這么低的利用效率無疑是一種浪費。如何提高大腦的使用效率,就是要對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和創造等心理要素進行訓練和提高,當一個人能辨證地認知世界的事物,提高記憶力,打開思維和想象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創造力,大腦的作用便會得到較充分的利用。對一個不斷發展、進取的人才來講,這是非常重要的。
四、總結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高等教育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對人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基礎,是動力,是發展的前提條件,是人類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我國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何紹芬,錢波.試論大學生成長規律及其遵循[J].普洱學院學報,2018,34(5):113-116.
[2]陳亞玲.淺析大學生成才的心理品質塑造[J].發展,2008(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