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喜安
摘 要:農村小規模學校存在著“一多、三少、兩不合理”的特點。對傳統復式教學理念進行創新,與農村小規模學校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有機結合,解決農村小規模學校在管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一點思考。
關鍵詞:復式教學理念;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
農村小規模學校指在鄉鎮以下,學生數少于100人的學校。作為一個完整的教育基本單元,學校規模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普遍存在“一多、三少、兩不合理”的特點。即教學科目多;學生人數少、班級人數少、教師少;教師配置結構不合理、班師比例不合理。
目前,由于農村學生大量向城鎮和縣城集中,“城滿、鄉弱、村空”的尷尬情形已成為當下教育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小規模學校已經成為農村當下教育的一種普遍現象,如何辦好農村小規模學校,如何有效地提高農村小規模學校課堂教學質量,筆者認為,把傳統的復式教學理念運用于農村小規模學校,并且與現代遠程多媒體教育技術(即:互聯網+農村小規模學校)相結合,是一條提高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創新之路。
如何運用現代教學理念,把復式教學理念滲透于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學中?找尋二者的契合點就需要對傳統復式教學模式進行創新。
目前農村小規模學校,還普遍采用單式教學管理模式,每位教師所帶課程頭多而雜,多數學校強化了考試科目,而弱化了非考試科目。雖然忙壞了老師,但是往往課堂效率不高,教學成績低下。在局外人看來,幾個甚至十幾個教師教學不到一百個學生,師生比小,教師肯定很輕松,甚至無事可干。但是在學校內部教師看來,苦不堪言,時時忙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以。學校無特色亮點,教學質量差。如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優化學校管理和課堂結構,把復式教學理念引入到小規模學校管理和課堂教學當中,是解決這一困境的有效措施。
一、從學校教學管理上進行創新
打破單式教學理念模式,引進多種教學手段,盤活小規模學校一元式課堂教學模式,整合課程結構,優化排課方式,減少課頭、減少節數,引進復式教學管理理念,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復式教學是一個教師同時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班級進行授課和針對目前小規模學校存在的“一多、三少、兩不合理”的特點,我們可以對一些非考試科目,如音樂、美術、體育、健康法制教育等科目,進行有效的整合,即在一節課內可以安排一個老師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班級教學同一門課程。例如,一節體育課,一個老師完全可以把一二年級或三四年級;亦可以把一二三年級和四五六年級放在同一節課進行教學,在具體教學當中對不同的年級提出不同的要求,進行分層教學,兩個或者三個年級之間還可以形成競爭與互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把一些科目,如美術課,按照高中低不同年級段進行排課;甚至一些安全法治教育、健康教育等內容的課程可以以全校性主題講座的形式進行,由一個老師主講,其他教師幫忙組織。這樣的調整既能夠開齊開足課程,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又能夠減少教師工作量,提高學校管理效率。
變固定排課為應變機動排課,單復式搭配進行。小規模學校,一個教師帶多個科目或幾個年級,學校可以把一些排課的權利適當下放給教師,讓其自主調整安排,增強排課的實效性和靈活性。
二、整合使用課程與教材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把被動地給學生“教”教材變為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用”教材。把固定的教材文本變為適合于學生“用”的文本。在具體實際教學中可以對現有教材根據學生需要進行整合,把各年級適合于進行互動教學的內容進行整合、分離,單獨實施教學。
三、在備課和教案設計上進行創新嘗試
要以傳統復式教學理念中的教的模式為出發點,結合新課程改革下“學”為中心理念,既要考慮“教”的內容,又要考慮“學”的方式。傳統復式教學中的“動靜搭配”正好與現在單式教學提倡的“先學后教”相契合,“教”與“學”很好地結合。至于具體如何變,要在具體教學中逐步摸索。
四、要把機械的課堂結構變為互動、靈活的課堂結構
要充分發揮小規模學校學生人數少的特點,引進靈活的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對于小規模班級,人數少于10人,或更少人數的班級,教師可以靈活掌握。可以到學生中間,對學生面對面講授,及時關注每一位學生,提高授課效率。也可以把復式教學的“動靜結合”與單式教學的“先學后教”有效結合,既避免了復式教學中的聲浪干擾,又達到了單式教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效果,事半而功倍。
五、探索在一個中心學校內實現專業教師的走教模式,解決小規模學校專業教師短缺,課程開不足、開不齊甚至不開的教師結構不合理現象
六、調整教師角色
小規模學校要求教師成為學習者、實踐者和探索者。教師要積極轉變角色,實時適應教育的發展變化,要學會從課堂中“走出來”,又要“進得去”,把握課堂、適應課堂變化,提高課堂效率。
農村小規模學校具有獨特的價值,在一定時期內會成為農村基層教育的主流樣式。探索小規模學校適合的課堂教學模式和管理規律,使目前“小而差、小而弱”的學校成為“小而精、小而優”的學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錫殿,劉偉.對農村復式教學進行科學管理的思考[J].教育管理,1995(3).
[2]孫冬梅,曾濤,黃坤.復式教學“同動同靜”新模式探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0(1).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