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伍
摘 要:循環經濟理論所堅持的基本原則為“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通過降低環境污染、減少生態破壞,來積極應對日趨嚴重的資源枯竭。對于企業而言,其可持續發展道路與國家循環經濟理論緊密依存,循環經濟理論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基本的思想引導,而可持續發展作為相對較高層次的發展道路,是企業長遠發展的關鍵所在。本文從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企業可持續發展基本內涵出發,對循環經濟理論下我國企業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分析,簡要說明了當前我國國內企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并有針對性地給出了代表性的國外經驗例子,最后對可持續發展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循環經濟理論;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目前,我國大力倡導循環經濟,旨在逐步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同環境資源緊張間尖銳矛盾的有效調和,從而追求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相互協調一致的發展局面。從理論角度來講,企業可持續發展在宏觀角度方面研究較多,微觀層面(尤其是如何實現)相對薄弱;從實踐角度來講,圍繞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研究不僅對于提升其經濟效益非常關鍵,而且有助于其提升國內乃至國際地位,使企業真正做大做強。
二、循環經濟理論與可持續發展觀點簡述
循環經濟理論最早于1996年在德國《循環經濟與廢物管理法》中被提及,簡稱“3R原則”,已被眾多國家奉行為經濟發展指導原則。從不同角度來看,如經濟增長角度、生態學角度、資源再利用角度、物質運動角度以及環境保護角度等,可表述為不同層面的概念。但無論如何表述,其均是基于相對先進的經濟運行模式,構劃一種有利于生態環境平衡、可持續發展的人與自然良性循環模式。同時,循環經濟理論強調新的經濟觀、系統觀、價值觀、生產觀與消費觀,并經歷了幾大理論淵源。廣義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早于循環經濟理論被提出(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基于不同指導方面被賦予了生態環境方面、經濟方面以及科技方面等多角度定義。近年來,學術界圍繞可持續發展(這里指的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較多,但尚且未形成統一定論。
三、循環經濟理論下我國企業可持續發展分析
企業可持續發展主要涉及企業發展過程中對自然資源利用、物質循環、資訊傳遞、能量循環以及價值增值等方面能力的不斷提升,通常受經濟大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信息與技術、企業自身等因素的影響。從總體上來看,企業可持續發展動力因素分內部、外部兩種,前者從根本來講是利潤獲取、利益最大化。內部動力方面,其一,企業可持續發展是應對日趨嚴峻的環境惡化、資源短缺不得不形成的長遠發展戰略高度,主張從整體出發,以長久發展眼光來開發及利用資源,從而求得良性循環;這一環節工作通過將資源多次、循環利用,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其二,適應市場競爭的迫切需求要求企業不斷提升自身品牌影響力,可持續發展所獲得的綠色產品無疑擁有更高層次的品質及效能,是如今消費者著重關注的方面,也是提升市場占有率的途徑。其三,企業成本的降低在這一過程中得以實現。目前,資源價格節節攀升,但市場決不允許企業產品同步上漲,這在很大程度上給企業(尤其是生產型企業)效益空間提出了顯著挑戰。不僅如此,環境污染的治理成本也伴隨著政府環保標準的日趨上升而顯著提高。外部動力方面,主要涉及國家行為、市場需求、科技進步以及自然環境的本質約束。
在上述動力的驅動下,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能夠與生存、發展相互適應的若干機制,如適應進化機制(企業同環境互為依存,兩者形成了物質與能量交換、持久平衡的狀態)、協同共存機制(社會各相關機構、經濟組織、公眾、自然因素協同與共)、再生循環機制(整個經濟環境的資源與能源高效利用)以及回饋機制(企業能夠通過相應機制來反復調控,實現良性循環)。
四、我國國內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及國內外經驗舉例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資源消耗嚴重,能源供給愈發緊缺,國家為此陸續出臺了相關排污治理標準、收費處罰政策以及強制關停措施。相關措施的施行促進了企業資源利用率提高,避免環境污染與破壞。全國范圍內生態園區大量崛起,形成了基于生態學原理的廢棄物整體處理流程,盡可能地圍繞高密度工廠聚集區實現零污染排放。同時,清潔生產推廣幅度不斷增大,全國范圍內形成了多地區、多領域、多工廠同時審計的健康局面,形成了集中清潔中心。為了提供良好的法規保障,地方政府先后頒布相關法律政策,如《清潔生產促進法》等,可持續工作得到了重要保障。基于上述工作,我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獲得了一定成果,部分企業因地制宜地開展資源開采、廢棄物循環利用,如中石油公司,企業不僅收獲了更大的良性循環發展空間,而且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創造了更大的經濟效益。
然而與此同時,我國企業可持續發展道路仍然存在一定的阻礙。一方面,企業長久以來形成的發展模式很難在短時間改變,產品結構科學度不高,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行業(如耐火材料行業、結構陶瓷行業、紡織行業及建材行業等)比例仍然較大,小規模、能耗大的企業仍舊存在,對我國整體產業升級十分不利。另外,很多企業主動性不足。絕大多數企業仍舊延續過去“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傳統模式,同時管理能力、生產能力以及裝備水平均不足。同時,企業在踐行環保措施的過程中多數為被動的,是為政府推動開展的。另一方面,企業在利用公共資源過程中,責任主體模糊、產權界限不明,許多企業甚至基于近乎為零的成本便能實現水資源、草原、土地等過度利用。
上述問題需要給予不同的干預和強化。以發達國家代表性的杜邦模式為例,其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由杜邦公司最早運用,將公司化工制造同3R模式有機結合,形成企業內部信息、物質以及能源的暢通流轉,從而在每個工藝、相應工段間形成有機串聯。
五、企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分析
從內部發展模式來看,企業可持續發展模式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其一,資源循環利用模式。要從根本做起,降低需求量,盡可能地提高資源的最大輸入與產出比例,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其二,以可再生資源進行有效替代。企業可以將對環境無害的、可回收的資源替代有害于環境、不可再生的資源,提高風能、潮汐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利用率,降低煤、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和利用率。其三,對于企業的產業結構進行必要調節。為了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度,降低污廢排放量,要基于對企業自身產品結構的明確認知做出合理評估,不斷升級以求得產品結構完善。這一環節能夠最為直接地帶來資源利用率提高,提高經濟效益。其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升級生產工藝。企業產品生產工藝流程的成熟度關乎到產品生產的穩定度,決定著各類資源能否被有效運轉。與傳統模式相比,可持續發展模式不再將注意力過分投放于單純的物質、產品流向的便利性層面,而是充分考慮各項能源、資源的循環乃至輸出。舉例來講,對于企業工業廢氣的處理環節,如若采用水洗滌工藝,勢必在清洗后產生一定量的廢液,增加二次處理成本,而如采用焚燒工藝,則能夠將有害氣體處理為二氧化碳、水,兩者不僅無污染,還能夠產生一定量的熱量,且避免了二次處理成本。
從外部發展模式來看,企業間的合作與競爭關系是主要關聯層面。在可持續發展模式下,雙向循環利用模式能夠淡化企業間的層級鏈關系,不僅能夠模糊上下游關系,而且能夠實現企業間合作共贏,通過溝通合作,將彼之廢棄物納為己之原料,變廢為寶,實現互利共贏,同步發展。從這一層面來講,企業間可建立戰略聯盟,如產學研聯盟,即基于自身環保技術匱乏、技術人員缺乏以及設備相對落后的現狀,而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廣泛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構成健康的創新網絡;又如企業集群模式,即基于過去具有單一方向的“產業集群”,構劃相對寬泛和多維度的物質、能量與信息交換,形成不局限于同一行業的企業聚合體;再如生態工業園模式,這是一種有機的產業系統“生物鏈”,包括分散共生型、網絡型甚至虛擬型等。
六、結語
循環經濟理論下我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符合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原則。在本文中,筆者從循環經濟理論與可持續發展觀點出發進行簡述,對于循環經濟理論下我國企業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分析,其以當前我國國內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了一定闡述,簡要說明了國內外經驗,最后圍繞健康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展開了分析,以期為我國企業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借鑒。
參考文獻:
[1]王兆華,尹建華.循環經濟視角下的我國工業園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7(5).
[2]唐宇文,石和春.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產業園區可持續發展探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3]馮久田,尹建中,初麗霞.循環經濟理論及其在中國實踐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1).
[4]韓玉堂.我國循環經濟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縱橫,2008(10).
[5]陳文君.循環經濟背景下如何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2010(12).
[6]魏忠富,李修明.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J].當代礦工,2009(5).
[7]陳鈺.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J].大眾科技,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