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甘肅民族地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普遍都處于封閉式狀態,不僅難以取得理想教育培養成果,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生認知視野的拓展,以及優秀人才的培養。因此,其教師應結合具體情況,積極探索、嘗試提升有效性的策略方法。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課程建設
國家與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視少數民族同胞的教育問題。但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源結構較為復雜,給常規普及性教育帶來了諸多阻礙,再加上雙語教學課程存在的諸多不合理的部分,導致民族地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一直難以得到顯著提升。在甘肅省主要的兩大民族,一個是回族,一個是藏族。對此,其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與深入探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民族地區的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提高了許多,而且近幾年來,民族地區的高中升學率也在逐漸提高。但是在民族地區,由于家長對教育的觀念還是比較模糊的,導致很多家長對孩子教育的不重視。由于民族地區教學信息相對比較閉塞等原因,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相對較低。下面筆者就談談在民族地區,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一、 完善雙語課程建設
民族地區的高中語文雙語教學課程建設一般都體現在課程管理體系、教學基礎資源這兩方面。各地區在開展高中語文雙語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教育體制改革創新發展要求,以及針對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來進行與之相適應的課程管理體系的構建,基于此來對課程內容、學時進行合理安排與調整,實現民族母語中的一系列經典傳統在雙語教學中的恰當融入。同時,還要緊跟時代發展腳步,重視、完善信息化課堂建設,為學生構建更適合的遠程學習平臺。另外,政府教育機構也要結合不同階段的教育發展需求,對民族地區高中語文雙語教學資源做出合理配置。除了通過優化教學資源建設來不斷提升雙語教學教材質量、數量之外,還要適當地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雙語圖書。且要充分重視民族母語傳承的強化,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來學習、探究優秀民族文化,如,帶領學生去參觀當地比較著名的博物館等等,以此來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文化學習氛圍,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不斷提升。因此,對于雙語課程建設的構建與完善,廣大民族地區的中學與語文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從不同層面給予深入研究。
二、 強化雙語教學監督
除了民族地區高中語文雙語教學的科學建設之外,還應在具體實施中,構建與之相適應的雙語教學監督機制,從不同層面來為民族母語教學質量做出嚴格監督,為母語教學的正常推薦提供有力支持。同時,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該多聽取一些一線教師給出的意見與建議,基于具體情況來適當提升民族母語的考核分值。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要完善量化評估體系的構建,全面提升學生對母語、漢語的重視程度,促進其綜合學習能力的不斷增強,為今后的語文學習、綜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另外,學校、教育部門也要注重第三方監督主體,如,家長、民主文化機構等方面的引進,以此來為民族地區高中語文雙語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促進民族地區高中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三、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政府及其教育部門應結合民族地區的高中語文教學現狀與實際發展需求,從不同層面入手,重視、優化雙語教師培養。不僅要注重教師引進渠道的進一步拓展,還要重視、優化與各高校的合作交流,結合不同地區學校的雙語教師具體需求來進行雙語師范生的定向培養。同時,對于在職語文教師也要加強雙語教師的培訓鍛煉,結合實際情況,整合現有資源構建更完善的雙語教師培訓體系,尤其是學科帶頭人的培養,積極倡導雙語教學,探索、嘗試更新穎多樣的教學模式。另外,學校也要重視、完善雙語教學制度的科學構建,自上而下地進行雙語教學教研體系的構建,并在具體實施中,結合具體情況給予不斷調整合完善。在此過程中,政府教育機構應通過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有力支持,盡可能多地為教師、學者提供適合的研討平臺,以此來吸引更多優秀教師積極參與其中。
四、 精益求精,創設教學情境
以教讀郁達夫《故都的秋》為例。在創設該課教學情境時,教師可以讓現代信息技術走進我們高中語文教學的課堂,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以強烈的氣氛渲染,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其心潮澎湃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可以利用視覺和聽覺的差異,制作北京秋景圖。一幅暖色調:火一般的香山紅葉;鏡一般的昆明湖水;熱鬧非凡的皇城人海;游人如織的頤和園。并配有歡快輕松的《紫竹調》背景音樂。另一幅冷色調:北國的槐樹,鋪得滿地的落蕊;樹上的秋蟬,衰弱的殘聲;灰沉沉的天底下,秋風秋雨。并配有憂郁低沉的《江河水》背景音樂。通過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的鮮明差異,引導學生思考,同是故都的秋,作者選用了什么景物?為什么不寫香山的紅葉,而寫槐樹落蕊?不寫熱鬧的皇城人海,卻寫秋蟬殘鳴?為什么不寫秋高氣爽,而寫秋風秋雨?在仔細感知這些景物和音樂的感情差異之后,要求學生聯系創作年代及作者當時的處境,學生就會有話可說,進而理解文章作者對故都的孤寂、苦悶、憂郁和對故都的眷戀之情。
結語:綜上所述,廣大民族地區的高中語文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應正確認識到,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不論是對民族地區語文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還是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綜合素質拓展等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其教師應從不同層面加強研究分析。
參考文獻:
[1]陳瑞芝.讓生活的清泉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汩汩流淌[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34).
[2]曾麗珊.以生為本,讓高中語文課堂“亮”起來[J].現代教育論叢,2010(6).
[3]郁瓊雅.中澳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比較研究[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7).
[4]馬炳德.高中語文課堂中多媒體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0).
作者簡介:張凌云,中學二級教師,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康樂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