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改進與提升,核心素養成為當前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組成部分和重要途徑。在最新頒行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以落實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其中“家國情懷”素養是學習和探究歷史過程中必要達成和實現的人文社科追求與社會責任。
關鍵詞:核心素養;家國情懷;高中歷史
2017年8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要以深刻貫徹落實黨十八大以來提出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指針,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普通高中課程體系。據此,通過歷史學科需要實現的基本理念、達成的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做出深刻分析,讓歷史實現對于國家強盛、民族文化自信和人類社會的使命。
一、 “家國情懷”素養的內涵界定
新一版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通過某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
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中,“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與社會責任,體現了諸素養中的價值目標,旨在通過諸素養的培育,達到立德樹人的要求。
從傳統中國社會追溯,從依仗同姓宗法親族治理國家擁護中央到秦始皇“家天下”的君主世襲制,“家”和“國”是密不可分的構成。這種賦予使命的時代主題不僅是基于政治關屬的訴求,更是每個國民的情感認同和文明基礎。
二、 “家國情懷”素養的構成
課程標準對于“家國情懷”素養的要達成的水平素養做出四個水平的區分,簡單地概括,前兩個淺一級層次的水平是能夠產生國家意識,能夠理解、尊重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最主要是認同并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水平三、水平四是更高一層級的要求,即能夠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從四分五裂到“大一統”,從經歷近代的艱難曲折到擁有現如今的綜合國力等等。以及基于全球視野的世界歷史發展的進步歷程,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歷史教學中,通過歷史教學和學習,形成基于全球視野的國家意識、政治認同和文化自信。也是在經濟和制度的基礎上增強文化生命活力。
從全球視野看,家國情懷是讓學生吸收、了解各國優秀文化、來龍去脈或一以貫之或中途廢棄,從人類文明、各項制度的起源,從專制到民主、從人制到法制,了解多元文化、制度的起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差異性,感受國際關系中平等、包容、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在全球化過程中,
認清強者與弱者的不同處境。
基于課程標準,要想使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具有家國情懷,通過歷史事實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通過傳統文化更是從世界全局的角度出發,去認識歷史、了解歷史、感悟歷史。歷史認識中不可或缺的是,在更高一層級的角度觀察歷史,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的同時,形成民族認同感,了解每個歷史人物背負的使命感。
三、 “家國情懷”素養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路徑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能夠實踐培養“家國情懷”素養的,達成其目標的內容在諸多細小知識及以此作為培養目標的媒介和載體都能循到軌跡。
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分不同水平層次,提出教學建議。
從國際視野出發,了解歷史時代中的世界狀況與當今世界格局,如,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工業革命的發展;能夠理解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經濟,如: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美國經歷了經濟危機;了解中國在外交上確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實現獨立自主和平外交;英國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發展需要更多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在政治認同方面,了解中國是一個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國家,中國的文化經濟交流統一,不斷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國家意識方面,認識民族國家、民主政治是近代國家的主要特征,了解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爭取民族自由獨立幸福的歷程。
在文化認同方面,產生對中華傳統文明延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在課程設計中,以回望的眼光站在歷史長河中審視,回到近現代,來思考為什么一個在世界發展史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發展的、輝煌了數千年之久的文明古國,會以這種深感屈辱的方式進入近代歷史?為什么時至近代要遭受無盡的侵略和焚毀,以至于千瘡百孔、滿目瘡痍?
外交上,英國在新航路開辟之后開始了積極的對外擴張,在工業革命完成后更是放眼全球尋找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而清朝則實行海禁政策,開始閉關鎖國,它使中國在世界大變革的潮流中閉目塞聽,不求進取,從而遠遠被甩在世界文明后面。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英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鴉片戰爭前夕,英國難以取得預想中的巨額利潤的,因而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傾銷鴉片。
依據材料呈現鴉片戰爭爆發的過程,更直觀突出面對鴉片危害日益荼毒中華大地,中國領土和關稅主權遭到破壞,由此便利了英國向中國進行商品傾銷,中國逐漸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附庸。
在感受到深深的切膚之痛后,一部分有識之士開始開眼看世界,喊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時代強音。林則徐、魏源最先拿起了西方這把尺量起了中國的短處,既表現了御侮的民族勇氣,也表現了接納新知的開明。
能夠在實踐中獲得情感才是目標達成與實現的最高水平。在上述教學設計中,通過調動各方資源,推動學生在學習史實的過程中發掘、感悟、創新擁有“家國情懷”的大歷史。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插圖版),2015.
[3]邵清.學科核心素養之“家國情懷”的認識與實踐[J].歷史教學問題,2018(1).
作者簡介:李菁,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