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這樣一個高度信息化發展的時代,信息技術已經逐漸地深入人心,也廣泛地應用在各行各業里。我國民族地區的小學多年以來教學質量普遍提升緩慢,這與信息的“傾向性”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那么,為了能夠有效地提升民族地區的小學德育教學質量,迫切的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們積極地尋求有效方式以“解燃眉之急”。
關鍵詞:信息技術;網絡資源;民族地區;貧困地區
當今社會無時無刻不運用到網絡,無論是在教育教學工作還是學習當中,都能夠看到它的影子。臨夏地處我國西部地區,無論是在交通還是文化交流方面,都是相對閉塞的,各方面的發展相對來說比較緩慢。但是,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教育,更加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關注與助力。而德育是當下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又顯得尤為重要。
一、 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民族地區小學德育的重要性
在全國范圍內來講,小學生的德育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國家非常重視的一項培養計劃。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中高年級,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教材編排為《品德與社會》,用來系統地培養小學生的道德價值觀??梢哉f這是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課程。然而在這個網絡資源快速充斥社會的大環境中,單純的教材已經難以滿足學生日益發展的需要。在這個時刻,網絡教育就逐漸地展現出它的優勢,不論是教材日常教學還是網絡教育,我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對于自身的道德認知,進而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另外,民族地區的小學生自小生活的環境相對封閉,習慣了慢生活與相對不充分的生產物質水平。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下子把他們推到時代的前沿,面對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他們不知所措。因此,民族地區的小學在德育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及時關注課堂教學與引導學生業余網絡學習與生活的有效性。
我校地處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家長從事小本生意與飲食業的居多,文化層次相對薄弱,對子女的教育相對欠缺。這從較大的方面來說,是關系到整個國家未來的國民素質水平,甚至是更大層次上面的國家的前途與命運。當今社會也正處于轉型時期,在教育教學與育人方面,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與挑戰。但“挑戰即機遇”,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出解決方式,共同對抗面臨的教育難題。而信息技術引入德育教學就能使這一問題迎刃而解。
二、 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民族地區小學德育的實效性
(一) 利用專業技術建立小學生德育網站
相較于傳統形式的德育教育,利用網絡技術開展小學德育工作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手段,信息技術資源作為一種開放的共享網域,不會因地區的偏遠而受到影響。相反的,越是在偏遠地區,會越發體現出它的重要意義。利用網絡信息專業技術建立小學生德育網站,網站內容設計為我身邊的星人物、少先隊園地、我敬佩的英雄、家校共育苑、我喜愛的動漫等等。從而使民族地區小學生的德育方面不再受到空間和時間的約束,也滿足了學生對網絡的需求,還與東中部地區,甚至是飛速發展的區域協調一致。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業余時間或者是放假期間形成良好的網上互動關系,也可以進行個性化的、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業輔導與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內容地培養。還彌補了民族地區學生放學后家長因忙于生計而缺失的教育。
由此而言,我們可以以具體的“學?!睘閱挝?,組織專門人員進行德育教育網站的籌劃與建立。根據德育工作的具體需要而定,從而將網絡中豐富的德育資源進行分門別類地演示,用具體的視頻資料,例如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和諧友愛的案例教育學生,從而讓德育教育深入人心,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二) 利用網絡優勢開展相應的網絡德育活動
網絡資源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完整性、科學性、更新性和趣味性等,尤其是在德育教學方式上來說,更加需要利用網絡資源來協助完成。德育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不僅需要學會知書達理、尊老愛幼,還需要讓他們學會修身養性,進而有意識地提高自身涵養與素質?,F在的學生喜歡觀看網絡視頻,參與網絡活動。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手段培養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評價標準。這一點至關重要,也是素質教育中不斷強調的,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有助于學生的未來良性發展。作為民族地區的小學德育教學,我們可以依據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良好的方案,利用網絡資源組建年級專屬的德育競賽課堂,將日常的課本教育(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等課程)轉化為靈活生動的德育教育活動。并且高效地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在希望中長大為例,我們事先安排學生錄制一些自己父母勞動生活的場景,然后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播放,學生觀看到一系列生活中感人至深,體現父母最平常的生活情境,卻也是父母艱辛勞作、為家忘我付出的形象。讓孩子深切體會,父母為生活奔波,但一回到家中,孩子就是他們最大的希望。用真實的場景打動孩子們心底最柔弱的地方。讓學生深刻體會,懂得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情,知道父母的養育之恩,從而達到感恩父母、回報父母的教育效果,這自然會比照本宣科來得更加直接與鮮明,也使回報他人、回報社會的這一傳統美德根植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深處,直至長成參天大樹。
三、 結語
總而言之,無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對于學生來說,采用信息技術提高德育水平不僅僅是豐富了教學手段,打破了傳統式教育的模式,同時也是促進了教育的吸引力與滲透力。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德育教育會使教育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也更加專業化。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還能夠促使教育不斷地與時俱進,為民族地區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韋忠.民族貧困地區農村小學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初探——以龍勝各族自治縣為例[J].廣西師范大學,2010-04-01
作者簡介:
喇雪梅,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市前河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