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應把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當成頭等大事。怎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筆者認為:一、實施頂層設計,改革教材的編排體系;二、完善語文教材的導學系統,明確指向語文核心素養培養;三、提高教師文本解讀能力,挖掘語文核心素養訓練點;四、優化課堂教學,落實語言文字運用訓練,在扎實的語言文字運用訓練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策略
什么是語文核心素養?它是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按照余文森教授對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闡述,可以總結為: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語文核心素養應該包括語言建構和運用、思維發展和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等。難道一個學生學好其他課程以及全面、終身發展的基礎不是語文核心素養嗎?核心素養培養已經成為近兩年的熱門話題,專家、學者、老師們都在研究怎樣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筆者認為:
一、 實施頂層設計,改革教材的編排體系
原來的語文教材編排時采用的是文選功能,以人文主題作為編排單元體系,突出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有一定的局限性,具體表現為:過分注重以單元主題編排選文,弱化了語文的工具性特點。即編排時沒有注意到由淺入深,螺旋上升,比較完整、系統地呈現語法知識。這使理論性不強的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操作中很茫然,也很為難,不知道要教給孩子什么。正所謂有一千個教師,就有一千種不同的對教材的理解與解讀。有了一千種不同的教材理解和解讀就有一千種不同的語文教學設計與語文課堂教學。素質不高和教學經驗不夠豐富的教師,解讀教材會出一些問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也就容易出現問題,教學質量也就良莠不齊。這也是近年學生語文學習成績提高不快,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有待于提高的原因之一。語文課標上說,由于語文是母語課程,有的是實踐機會,不要刻意去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但本人認為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語文的時間有限而寶貴,更要在語文課上教會學生常見的口頭語、書面語表達的規范。即比較系統完整地學習語文的語法知識。反觀其他國家的外語母語教材,都很注重語法知識的系統學習,這樣可以又快又好地掌握一門語言。漢語也是一門語言,學習語言是有共同的規律可以遵循的,為什么不能借鑒外國語言學的這些成功經驗呢?
語文課本則是教師教學語文的語法知識,學生學習語法知識的載體。所以改革語文教材,使之適應語文課堂教學要求是大勢所趨。筆者慶幸地看到國家正在逐步推出部編教材,部編教材采取了雙線組合的方式即文選功能加語文元素,統籌兼顧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當然我希望后續還沒有編排出來的語文教材更加系統地呈現語法知識,目的是使學生更快地掌握一些必備的語法知識、語文元素,使學生更快地掌握一門語言、用掌握的這門語言——漢語,更快地、無障礙地投入到閱讀、寫作等語文實踐中。
二、 完善語文教材的導學系統,使之明確指向語文核心素養培養
語文教材的導學系統是指語文課本上除語文課文之外的其他部分,如:課前的提示性導語、泡泡語、課文下面的注釋、課后的練習、資料鏈接、綜合學習等等。導學系統是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學習課文要達成的具體目標和要求。余文森教授說過:“能力要在指向能力的訓練中習得。”所以語文核心素養就必須在指向語文能力的學習過程中習得。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要學習某種知識、技能,指向這種知識、技能的合適教材顯得尤為重要。要想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要有指向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語文教材。縱觀原人教版語文教材,個人覺得導學系統不夠明確完善也不夠系統化。其具體表現為:過分注重人文性的導學要求,嚴重缺失指向語文元素即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導學目標。比如:人教版五年級語文課本中有這么一篇課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它的整個導學系統僅僅指向的是人文性,沒有指向工具性即沒有指向語文元素、語文核心素養培養,這樣的導學系統顯得片面、有局限性,與單元導學目標極不相符,更不能與語文新課標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相匹配。這是因為原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是以文選思路編排,文選思路編排側重人文主題來編排單元課文內容。就導致了這種導學系統與單元訓練目標、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相脫鉤的情形。這說明舊的語文教材、導學系統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當今所提倡的、大家達成共識的語言核心素養理念下的語文教學要求。這也是語文老師們上著上著語文課,一不小心就把它上成了思想品德課、科學課、歷史課的主要原因。有的課文的導學系統僅單純指向人文元素,如果老師上課僅僅依據教材的導學系統,不是就把語文課就上成了思品課?
所以完善語文教材的導學系統,使之明確指向語文核心素養培養非常重要,勢在必行。因為要想學習某種知識、技能,就要有指向這種知識、技能的合適教材。教材的導學系統應該更多地引導教師、學生關注課文中的語文元素、語法知識。建議語文導學系統中對語法知識的編排應該遵循從易到難,按照字、詞、句、段、篇螺旋上升的原則。
三、 提高教師文本解讀能力,挖掘語文核心素養訓練點
所謂文本解讀就是教師以自己的現有水平去與文本、作者、編者進行對話,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見解。教師通過對教材認真地閱讀,進行透徹地分析,最后精準地理解文本。解讀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讀懂、讀透、超越。讀懂保證了教學內容的準確性,能挖掘出文本的潛在價值。讀透則能洞悉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有利于探索教學的設計思路。超越就是挖掘到文本教材的獨特意義和價值。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必須在新課標理論指導下。文本解讀的終極目標是使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最大發展。不同的讀者對同一個文本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解讀者自身的背景、經驗、能力都影響著文本解讀能力。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理論、文化修養,還有獨立閱讀思考,運用多種藝術思維方式,保證對教材文本解讀的精準性。
教師對文本精確解讀后,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語言文字訓練點、思維訓練點。即教師要用好文本,扎實地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要根據語文學段教學目標兼顧學段學生學習特點,挖掘語言文字訓練點,如:1. 在中低年段可以抓住課文中精巧生動的句式練習表達,先了解句子講了什么內容,接著了解作者在寫這些內容時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或說明方法,然后了解用上這些寫作手法有什么好處,最后可以讓學生模仿這些精巧生動句式寫話。2. 中年級則可以練習仿寫典型獨特的段落結構。因為段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三年級學生又處于寫段和連段成篇的習作練習階段。所以三年級閱讀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了解學習各種構段方式以及段與段的連接方法。教師要從文本中挖掘到典型獨特的段落,先了解構段方式,再進行仿寫練習。在這些不同類型典型獨特的段落仿寫中提高學生寫段能力;以及連段成篇的寫作能力。3. 在中高年段臨摹文本中出現的常用經典語言手法。4. 教師要善于挖掘課文留白處把它用作閱讀教學的素材,能利用課文留白處,培養學生想象力,先說后寫,為學生寫話訓練提供契機。這樣訓練既培養了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
四、 優化課堂教學,落實語言文字運用訓練
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重點是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運用訓練,借此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表達力。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衣,而思維又恰恰是語言的內核。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應該主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加以落實。這就要求教師向語文課堂要質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以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產出。這只有通過不斷優化課堂教學來實現。讓語文課堂教學指向“語用”,就是把學生的言語發展視為閱讀教學的重要達成目標,重視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形成學生實際生活需要和必備的語文核心素養。具體操作上可以采取講練結合,可以采用板塊教學設計模式,即先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方法、策略和技巧,再讓學生運用這些閱讀方法、策略、技巧進行語言文字運用實踐,在語言文字實踐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在扎實的語言文字運用訓練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史占勇.對“語文素養”的疑惑和出路[J].中國經貿導刊,2011.
[2]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S].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
[3]余文森.從有效教學走向卓越教學[G].華東大學出版社,2015,6.
[4]余映潮.以板塊設計實現明晰的教學思路——“好課”的教學設計理念之四[G].新課程研究,2014上旬.
[5]余映潮.“板塊式”閱讀教學思路例談[G].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2011.
[6]林飛.建構“語用”型語文課堂,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G].知網書_CNKI大成編客,互聯網數據.
[7]趙福樓.談談語文核心素養[G].上海特級教師李春華_新浪博客,互聯網數據.
作者簡介:
林飛,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潭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