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麗霞
【內容摘要】小T也許是眾多成績不好、學習習慣極差,而又有自己的愛好與特長,卻始終得不到家庭溫暖與關懷的學生中的一員,筆者借助心理學相關知識,試圖探討轉化這類問題生的方法。
【關鍵詞】心理學 轉化 問題生
我的學生小T,純真、沖動。這不,近日,我和他又有了一次“吵架”。
一、硝煙四起? 前后受阻
月考剛結束,班級成績下滑得厲害,由年級第三名一下到了第八名。“平均分”的落后主要由那幾個“后進生”造成。教室里一片沉寂。小T在座位發話:“老師,我們不是故意的,不就是一次下滑嗎?下次努力就行了,干嘛呀?”我心想,我還沒來得及好好醞釀情緒整頓,他倒好,先找臺階下!頓時火冒三丈,“你們看,默寫都是一些默過的東西還錯!用點心行吧!”“我們就是不會啊,有什么辦法?背書背不下來。”小T說完,索性趴在桌上蒙著頭。我氣不打一處來,聲量高了許多:“你是覺得老師說的冤枉你了嗎?寫不出來還有理?下次等著瞧。”
我已經放下狠話一定要好好收拾他。可是作為班主任,我怎么來收場呢?
二、從愛出發? 設身處地
有一次我讀到弗洛姆《愛的藝術》,書中有一段文字:“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如果不以了解為基礎,關心和責任都會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從關懷的角度出發去了解對方,這種了解也是無益的。”我了解他嗎?我的“愛的表達”,真是設身處地從小T的角度考慮的嗎?我是不是被分數的下滑沖昏了腦袋?一味苛求他們?
于是,我準備從小T的角度考慮這件事。小T家境還不錯,父母親長期在外做生意,很少能管到他的學習,因而從小學開始,他學業成績就不理想,特別是行為習慣懶散,抄作業是家常便飯,而他并不以為恥。但是他腦袋瓜并不笨,且體育優秀,是班級運動會的主要得獎者和領導人。兄弟義氣重,常常在班上能掀起風浪,下課就“欺負”一些看不慣的男生,女生并不討厭他。小T上課心不在焉,聽得似懂非懂,回答問題通常一問三不知,我該從何著手改善我倆關系呢?
恰好有一次我讀到《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應》一書,其中有一篇講“霍桑效應”。“霍桑效應”是指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或者觀察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者是言語表達的效應。由此來看,每個人都有被關注和被愛的渴望,學生對老師的態度差也許事出有因。反觀自身,我自身是不是足夠優秀?是否對他足夠關注?我平日對他的態度如何?我是不是把他和成績優秀的孩子不平等對待?漸漸的,我再次見到小T,我會主動詢問他的心理狀態如何,家里有困難嗎?作業是不是不懂?我放下“面子”,和他共同背書,給他解釋句子含義,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背,給他反復講解記憶的方法技巧以及這樣做的意義。出發點和動機解決了,他的態度自然好轉了。再次見到我,小T也會主動打招呼。可惜,成績并不能一蹴而就,接下來的考試,他還是班級倒數。我又陷入了困境。
三、發展自我? 正式聘任
平日里,我盡量抽出時間讀書充實自己,并跟上時代節奏,了解當下孩子們關心的事物,甚至是研究游戲“王者榮耀”如何有這么大的吸引力,貼近他們的心靈,傾聽他們的心聲。
教育不是為了管理學生,而是發展學生,同時也發展了教師自己。鑒于小T在體育方面的杰出表現,我聘任他為班級體委,并予以證書,簽下協議。久而久之,他的各方面能力都上升了,加上他的人際關系良好,在班上,他的自信力在提升。課堂中,他的專注度在上升,寫作業的態度也有好轉。雖然成績還不如人意,但在他臉上看見的是滿足和愉悅,我的心安放了些許。但是我真正想改變班級的,還有許多。
四、完善評價?? 成全對方
有一次在走廊上,偶然間聽見小T和班上學習委員的對話。學習委員是典型的書生,整日里以書為伴,以做題目為榮,埋頭苦干不知疲憊。不知道他倆怎么懟上的。小T有些怒氣;“你成績好,老師肯定喜歡你,不用這么正經吧,就是玩一玩。”“現在不還是以成績定終生嗎?你光是體育好有什么了不起!”
聽到此番話,我沒有立刻走上去澄清什么,歷年來給學生的評價都以學業成績為主,哪個中考高考看全面素質?連我都無法回答的問題,我該如何和小T說。我不敢看此刻小T的臉。中國的考試制度和評價體制,能不能分開?
我們做教師的,不能要求每個人都一樣。教師應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并利用一切契機搭平臺,創建豐富的班級活動,細化到每個環節,每個人身上,給他一個好角色,換得真我本色,讓每個孩子找到存在班級的自信,學會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班級活動是生命線,同樣,班級評價體制,也要隨著時代的變化,孩子的發展而改變。接著我和小T又有了一場對話,漸漸在學習上他更努力了。
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充分發展人的個性并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始于愛,終于個體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小T的例子應該是學校中一大部分孩子的縮影,他們學業成績一般,家庭生活關愛的缺乏,使得他們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雖然曾經在義務教育階段他們丟失過信心,喪失過對學校生活的熱情,但他們卻有一技之長,有著青春的活力與期待,能不能,讓他們在前行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實與自信?
(作者單位:鎮江第一外國語學校)